• 首页>范文 > 范文
  • 劝学怎么写

    1.关于劝学的作文怎么写

    从我们呱呱坠地,睁开双眼,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我们就开启了学习的大门!幼儿时我们的呀呀学语。之后我们进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一个人整日整夜的苦苦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学习应能取长补短,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正如老师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见,学习惯于如此光明,我们要把握时机,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

    学贵有恒。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切的问题都会解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科学谋略高。不能因为游戏而“挤”掉学习,要真正明白只有学在先,把头脑武装起来,才回有知识。可为勤学才是正途!

    2.劝学的古诗怎么写

    1、劝学 【朝代】先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 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 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 福莫长于无祸。

    (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 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 而编之以发, 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 名曰射干, 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 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 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 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 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 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 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 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 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 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 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 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 而众鸟息焉。

    醯酸, 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 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 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 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 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 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 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 人也; 舍 之, 禽兽也。

    故书者, 政事之纪也; 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 诗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 也,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着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端而言, 蝡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 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 下不能隆礼, 安特将学杂识志, 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 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 本仁义, 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 诎五指而顿之, 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 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 以戈舂黍也, 以锥餐壶也, 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 虽未明, 法士也; 不隆礼, 虽察辩, 散儒也。问楛者, 勿告也; 告楛者, 勿问也; 说楛者, 勿听也。

    有争气者, 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 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 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 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 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 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 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 “匪交匪舒, 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 不足谓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 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 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 一入焉, 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 不善者多, 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 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群众不能移也, 天下不。

    3.劝学的写法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写法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4.学完了《劝学》写200

    《劝学》是战国后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劝学”的意思是说“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和不断积累,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断积累的方法.对于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于积累,没有任何人是不通过积累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的,只有经过不断地积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增加.我们从无知到知道一些知识,从a、o、e到认识成百上千个汉字,这中间都是经过无数的积累而取得的.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哪些不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经过不断地积累,我们是不会拥有现在的知识的.就拿写文章来说吧,有些同学一遇到写文章就头疼,认为没的可写,无从下笔,最终写出的文章不是平淡无奇就是不符合题意或立意不新颖,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假设这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多注意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又怎会出现无从下笔,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奇的情况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写出的文章来才会怡然自得.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了. 至于“蚓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饭黄泉,用心一也”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尽全力,想做到这样持之以恒,恐怕精力有限,也只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永垂不朽的人物.这些都是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的.。

    5.劝学信怎么写

    给学生的一封劝学信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能阅读此信,我就一些学生对读书学习一事谈点个人的看法, 以便共勉。 高尔基曾经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 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包含着无 穷无尽的知识。

    “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 的重要性。

    它像一束阳光、一处风景,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 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 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小窍门,解决生活中遇 到的小难点。 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有许多热爱读书的故事都流传至 今,其中王羲之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一天中午,王羲之正在读书,仆人送来馍馍和蒜泥,他因为看书入了迷, 竟拿着一块馍蘸了墨汁就往嘴里送,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还说: “今天的蒜泥 真香啊!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人能做到废寝忘食的 境界,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反而沉迷于 游戏、电视?与他们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是快乐的。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口味一杯清茶, 可以让我们的头脑在尘世当中保留一份独有的清醒,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 中的两极之间保持宁静与平衡。如果在现实中你有无法排遣的失落,走进图书 之中,你就会抵达那片宁静的灵魂森林,你的心灵将会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读书的过程中,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以前, 他在写作时,总是不知道该用哪些词,常常向老师提问,老师告诉他说:你应 该多看些书,多积累一些丰富的词汇,哪一位作者不是像冰心、老舍一样读破 了万卷书,才下笔如有神的呢?从此以后,他就天天看书专心学习,记录书中 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果然,一段时间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提 高。 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在哪里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正如《三字经》中所 言: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学习对后人的影响。

    读书有着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希望我们要有更 新的认识吧。 此致。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都匀市坝固中学教师:吴会良 2012 年 4 月 8 日。

    6.劝学的写法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写法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