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爨怎么写

    1.爨简体字怎么写

    熶 拼音:cuàn 基本字义:古同“ 爨”你可以认为它是爨的简体字.严谨的说熶是爨异体字.爨[cuàn](1)烧火煮饭.(2)指烧火做饭的人.(3)泛指烧煮.(4)焚烧.(5)灶.(6)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7)古星名.即今之水星.参见“爨星”.(8)我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南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宁(当今云南省曲靖地区)大姓爨氏集团演变而来.分成东爨、西爨两部.均在今云南省东部.唐代东爨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专指罗罗.(9)姓.战国时有爨襄.见《战国策·魏策一》.。

    2.爨简体字怎么写

    熶 拼音:cuàn 基本字义:古同“ 爨”

    你可以认为它是爨的简体字。

    严谨的说熶是爨异体字。

    爨[cuàn]

    (1)烧火煮饭。

    (2)指烧火做饭的人。

    (3)泛指烧煮。

    (4)焚烧。

    (5)灶。

    (6)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

    (7)古星名。即今之水星。参见“爨星”。

    (8)我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南中占统治地位的建宁(当今云南省曲靖地区)大姓爨氏集团演变而来。分成东爨、西爨两部。均在今云南省东部。唐代东爨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专指罗罗。

    (9)姓。战国时有爨襄。见《战国策·魏策一》。

    3.虋龘爨鼊怎么读

    分别读作:mén、dá、cuàn、bì

    具体如下:

    一、虋,读作mén,本意是指赤粱粟,也是谷类的总称,引申义是茂草,茂盛。

    二、龘,读作dá,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

    三、爨,读作cuàn,本意:为烧火做饭分爨(旧时指分家),分居异爨。

    四、鼊,读作bì ,古书上说的龟一类的动物。

    扩展资料:

    爨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

    词性变化

    爨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应该是炊烟 吹烟)

    爨cuàn〈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汉族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

    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

    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爨

    4.“爨”字怎么念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简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

    第一多的是‘齉’,为36画。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25,总笔画:29 五笔86:WFMO 五笔98:EMGO 仓颉:HBDDF 郑码:NBGU 笔顺编号: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号码:778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28[1] 基本字义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

    《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1] 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

    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

    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

    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各家族集团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

    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爨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团。

    爨氏是由以孟获等多个家族不同姓氏组成的利益集团。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

    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3 ◎ 客家话:[宝安腔] con3 [沙头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1] 爨字由来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以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以“爨”字为准。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

    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

    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 “爨底下”[3] [编辑本段]爨龙颜碑 在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爨龙颜碑》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字数亦多,碑高3.38米,宽1.46米。

    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

    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

    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

    碑文古雅,结体茂密,。

    5.龘靐齾靇鱻爩麤爩爨癵籱麣纞虋讟钃鸐麷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

    1、龘

    古同“龖”,龖之赫,霆之砉(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

    2、靐

    汉字生僻字,雷声的意思 。自“雷”人在网络流行后,“靐”又被应用到网络用语,衍生为很“雷”的意思。近几年的网络流行字还有囧、㚻、兲、烎、巭、氼等。

    3、齾

    拼音:yà, 缺齿。挫损。

    又音:è,基本字义: 野兽吃剩的东西。

    4、靇

    中国汉字,古同“隆隆”,意为雷声。

    5、鱻

    三条鱼,味道鲜美。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6、爩

    读音yù,字形为左右结构,用于形容烟气冒出,烟出,烟气。是中国文字中笔画较多的文字之一,使用频率也较低。

    7、爩

    行超远。泛指出行。

    8、爨本

    意:1、为烧火做饭分爨(旧时指分家),分居异爨。2、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其二,是源于军事。

    9、癵

    luán ㄌㄨㄢˊ,古同“癴”,病体拘曲。

    10、籱

    zhuó ㄓㄨㄛˊ捕鱼的竹笼。

    11、麣

    麣,表示山羊的意思。

    12、纞

    意思是:不断。

    13、虋

    虋是一个汉字,读作mén,本意是指赤粱粟,也是谷类的总称,引申义是茂草,茂盛。该文字在《尔雅·释草》和《诗·大雅》等文献均有记载。

    14、讟

    读音是dú,意思是怨恨、诽谤、憎恶。

    15、钃

    旧时对化学名词“金属元素”的省称。

    16、鸐

    鸐即山雉。中国神话传说中以为善鸣的吉祥之鸟。

    17、麷

    炒熟的麦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