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诗歌我怎么写

    1.我和诗歌作文

    诗歌,跟平常写的文章差不多,只是字少了点,排得规范些。

    这是我以前对诗歌的看法。最近几周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我更加觉得自己的看法还有点道理。

    以前,我总是对诗歌充满好奇、憧憬,觉得写诗的人一定很聪明,是个大文豪。以前在学诗歌的时候,我也是囫囵吞枣,认为不明白诗歌的意思没关系,只要会背诵就很了不起了。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我不光能凭着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诗,还能根据诗人生活环境、想象成一幅画等等方法来理解。诗歌它很有魔力,它能够抒发感情。

    记得在学写诗的时候,因为我一直觉得树和人类有切不断的关系,所以我决定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对树的敬爱。写出来后,觉得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跃然纸上,使人一看便明白了。

    “这就是诗的魔力啊!”我亲身经历后,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学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后,我觉得自己的谈吐方面好像更文明了。记得有一次和姐姐讨论时间过得快时,我竟然不自觉地说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姐姐笑着说:“不错嘛!”我心里乐滋滋的,想:“这都是学习了诗歌后的成果吧。大家身边处处都有诗,就差从你的笔尖下跑出来。

    2.教我怎么写诗歌

    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

    3.【现代诗歌的写作要求】

    现代诗对格式的要求不像古诗严格,从形式上比较自由,只要上口,把内容表达清楚,把情感抒发得体就行.但是也不能太白话了,要有一定的诗意.在押韵上也不太严格,可中间变韵,也可不韵.每句的字数上也没有要求.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2]物品XXX动作3]在XXX(地点)4]存在(条件)XXX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4.诗歌怎么写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 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 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 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 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感谢您,我的祖国母亲! 终于还是要说再见了,在这个苍茫的夏天。

    天很高,很蓝,栀子花的香气在风中飘散。 我们在黄昏的小路上最后一次的相携走过, 听到斜阳里有人在唱着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相视而笑。 这样的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不再回来的从前, 想起了从前的日子里, 曾经看到的无数次别离。

    我们也曾经在那些别离之外唱歌, 但今天轮到了我们。 我们在夏天的风里握别,说一声珍重,再见。

    为了这次道别,我们用了整个的青春做为铺垫。 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 这一生将再也不会有如此豪华而隆重的道别, 但泪水还是从我们的心底奔涌而出, 就象那些逝去了就再也不肯回来的年轻岁月。

    你对我说,不要再流泪了, 过去的一切我们将永不忘怀,我们相信这世上还有永远。 但是为什么呢,抬起头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里也有泪光。

    那就让我们痛痛快快的哭一次吧。 在这个夏天的风中,握着你的手, 让我们再想起在一起走过的日子, 想起那些不再回来的梦想, 让所有的一切在心中再一次的走过。

    这可能是我们年轻岁月中最后的, 也是最温柔的夏天。 在这个夏天之后我们还将面对很多个四季, 很多次别离。

    但不能再有这样的夏天了,不会再有这样的道别。 我们会把这个夏天一次次的想起, 想起所有的欢笑和眼泪,想起所有的清醒和沉醉, 也想起所有的友谊与爱情。

    多年以后,我们会在某个相似的夏夜, 翻开那本泛了黄的纪念册。 所有的字迹都将模糊, 只有那朵被我们夹进本子的栀子花, 仍然保留着属于这个夏天的最后一缕香气。

    5.以正心修身为话题,题目自拟(诗歌、说明文除外)告诉我怎么写,

    人无正气则怏,国无正气则衰.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良好的基础坚持本心很重要!(关系国家大事咧,扯大旗拉虎皮,瞎吹)你所嘲笑的,恰是我珍惜的,你所嗤之以鼻的,恰是我心生向往的,你所弃之若履的,恰是我渴望而不得的.你觉得天真幼稚的,恰是我许以为信念的.(妖魔鬼怪走开些,红粉骷髅听过没有?观音变美女的故事,很吓人的.可以把故事写进去.正者无敌听过没有?就那样写)修身?该怎么修.这个可以写,一屋不扫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扶不扶?正心有了,还要用个人素质带动社会风气,该扶老太太还是要扶的.这就是思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