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农村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1.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 关于对…..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对……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组;经济;状况;调查; 根据本人在….所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要求,2012 年2月,我结合工作实际对…村民小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和与村干部、村民座谈的方式进行。另外,还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小组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户做了抽样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 ….村民小组位于….,距….中心城区…公里,距….公里。交通方便,在…西边,距村委会所在地…公里,共有村民…户,…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人口…人,共有劳动力..人。

    全组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主要种植咖啡、龙眼等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反季节蔬菜、咖啡等为主。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家庭电话户普及率..,机动车户均…辆。

    二、…村民小组农户经济情况 (一)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 近年来,本组居民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上级政府扶持并举,在免征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等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较好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进一步发挥优势和特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1本组经济总收入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农业生产以粮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和咖啡。 ….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日照充足,气候湿润,终年无霜,俗有“天然温室”之称,蔬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可以“一年三熟”。

    ….组是蔬菜种植发展的最佳适宜区,处于坝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本组..多户村民种上了蔬菜, 3 种植面积达…多亩,主要种植四季豆、无筋豆、黄瓜、番茄等蔬菜,蔬菜亩产量高,品质好,土地效益也高,其中黄瓜每亩实现收入…元,茄子每亩收入达….元,无筋豆等蔬菜亩效益都在…..元以上。蔬菜产品主要通过蔬菜合作社销往北京、石家庄、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为当地菜农销售解除了后顾之忧,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选准产业,科学规划。 在根据本小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人民政府注重抓好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工作。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全村适宜发展哪些经济作物,每种作物宜发展多少规模,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发展,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首先,在大的布局上把整个小组开发区域划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两大片区。

    北上片区海拔相对较高,主要以发展甘蔗、茶叶和咖啡为主;南片区海拔较低,以发展橡水稻蔬菜为主,并认真做好基地土壤、气候、地表、垦前植被和最适宜品种为主要内容的作物小组规划等,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种植结构,确定了各五年计划中甘蔗、咖啡、水稻面积分别达到多少规模的目标,把单个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小组之间、山坝之间、的优势互补,把过去的刀耕火种、种卫生田地、广种薄收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进行规模开发的有益尝试。

    同时,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本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特别是一事一议项目工程的开展实施,村组道路全部得以硬化,下一步准备改善本组饮水问题。 三、……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组居民经济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镇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 4 (一)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拘泥于传统农业。

    二是经营理念上,满足于小打小闹,安于现状。三是合作意识差,集体观念淡薄。

    习惯于一家一户单干,商品经济的思想转变较慢,夫妻共同经营者居多。四是重商轻教,目光短浅,缺乏长远打算。

    多数商户重商轻教,民族文化素质亟待提高,思想观念急需进一步转变。 (二)信息化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

    农村专门网站平台还没有搭建,提供给基层农业信息方面却十分欠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尚未健全。群众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接收能力差,无法掌握、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

    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群众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回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质量安全意识较低,特别咖啡蔬菜产业对消费市场和国际销售渠道的培育重视不够,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抗风险机制和承受能力,在市场价格走低时无力维护种植农户的根本利益,种植农户的利益得不到长期稳定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少数民族经济整体上基础薄弱,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由于多种原因,。

    2.概述中国农村现状

    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

    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农问题”究竟是个什么问题?能不能具体一些?具体到什么程度?农村的现状如何,是富裕还是满目疮痍? 笔者对湖北农村进行了一次比较粗糙的调查。

    调查地点为:湖北监利-潜江-江汉油田-荆门-宜城-襄樊等地。调查方法是个别访谈和观察,调查方面有如下几条: 1.党群关系问题 【现状】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是很高的。

    农民淳朴的本性,仍然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是不好的。

    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 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无: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

    党员的先锋作用没有体现,或者已经丧失了先锋作用。在群众中的印象不好。

    但是群众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中央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下面乱套了。 【建议】农村党员党性教育:为人民服务等。

    2.农村干部问题 【现状】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导致的结果是:多少年,还是一个样。

    另外,农村干部基本上不能各司其位,并且,农村干部的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建议】领导干部得大思想观教育。 3.农田、水利问题 【现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但是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荒废。大的沟渠都已经是淤泥塞住了,虽然不是很严重;另外,沟渠杂草丛生。

    田垄两端的沟渠也是杂草丛生。如果降暴雨,沟渠的不畅通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水利方面(沟渠不畅)的问题已经有至少4年了。本调查的初次调查是在2004年的7月,到今年秋冬仍然不见清洗沟渠,未雨绸缪。

    农田的问题是今年出现的。主要是农田的规划问题。

    原先农业收取农业税,很多人闲置自家农田外出打工,村级组织对田地重新规划;等到农业税免征,民工有返乡归农的,但是没有田产了。这是一个比较紧急的矛盾。

    需要及时解决。 【建议】复修水利,重视水利是农业得命脉。

    田制问题,研究后妥善解决。 4.农村信息通讯 【现状】信息通讯,这里排除比较发达农村的电话和手机,电视等。

    主要是广播通讯。农村的广播通讯几乎被切断或叫停。

    广播通讯是不是已经过时?我的看法是不是的。电视是在休闲的时候用来消遣的。

    广播通讯最大的好处就是范围广、及时,并且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 我提广播通讯的重要性,主要是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组织和提醒。

    我们可以看已经发生紧急情况通知不及时出现的问题:重庆井喷事故,大队长要挨家挨户敲醒睡梦中的人!山体滑坡,逃的逃了,没逃的也不知道。这些都是广播通讯荒废的结果!! 【建议】重建广播通信,以备紧急状态。

    5.农民思想状况问题 【现状】农民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空虚。信教的不少。

    农村成为了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 【建议】农村思想宣传。

    需要注意得是:农民不喜欢大而空得东西,喜欢实在得。否则,宣传会起相反得作用。

    6.科教问题 【现状】教育停止不前。农民有多少知识,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从父辈,乡俗里习得得。

    除此以外,另外获取得具有教育意义得东西很少。主要问题是农村成人教育问题。

    农村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论之。

    但是反映教育上有问题。 农村乡校合并。

    就是一个村和另一个或几个村合并办一所小学。导致儿童教育得一系列问题得出现:辍学、厌学等。

    【建议】农村成人教育问题;村小儿童教育问题。 7.文化生活问题 【现状】主要是农闲时,农民得生活方式。

    主要是打牌、打麻将、赌博(这是主要得),另外就是看电视。文化生活单一。

    精神生活空缺。 【建议】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力发展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开展有效得民间活动。

    8.生产力问题 【现状】主要是单一得、传统得劳作方式(用牛梨地),虽然有些地方有机械化作业。收割时候,机动车辆数目有所增加。

    这个很好。 【建议】农业生产力现代化,机械化。

    注意,需要解决得问题是,各自私有得小块土地如何并为大块土地进行机械化作业,否则,机械化很难得开展。 9.农业交通问题 【现状】主要是农村通往乡镇得大道和田间得小道。

    大道是乡镇得主渠道,但一般都不发达;小道是农业播种收割得必经之地,不发达(最严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

    【建议】以村,或乡镇为单位,进行农业交通得修建。政府和村民可以各摊派一点。

    10.农村医疗保障 【现状】这里,根据实际情况,不谈农村福利。只谈医疗这一方面。

    农村人有了病:不医,没钱;不医,舍不得花钱;不医,不知道。特别是传染疾病,如乙肝,很多人不知道,因此蔓延开来。

    另外,血吸虫病在农村有抬头得趋势。由于是慢性疾病,容易引起忽视,最终导致晚期不治。

    【建议】农村医疗先行!!先义务免费农民得疾病,然后在治疗中有相关优惠。

    3.农村变化 论文

    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

    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

    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4.有关农村经济的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在一国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在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且基本上没有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的主体就是农业经济。

    在此发展阶段上,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内涵基本是重合的。而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重合的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

    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

    二是农村非农业产业。其中包括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相比,其在企业性质、资金融通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两个经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工业化一般作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存在,在更高层面上与农村经济相对构成国民经济整体。

    而农村工业则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工业的经济概念,通常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农村地域上(一般指县以下地域)的工业,亦即布局在农村地域上的所有工业。

    另一种是指农村乡镇办、村办、个体和其它私营形式工业的总称。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以来,“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整改就更进一步冲击着关心国家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头脑。

    尽管农村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毋庸置疑,中国对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国农业用占全世界约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

    5.求一篇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

    论文: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调查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来京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麻峪民工子弟小学、海淀区建筑工地等的70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及34名外地来京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北京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结论: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力办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当其冲地迎接着这一浪潮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的农民工大约有20万,其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约24万。

    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北京市一般不会向他们提供9年义务教育,也不会向他们提供与北京市市民子女一样的高中教育。

    那么这些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目前就学的现状如何?他们在受教育问题上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干预?为此我们对北京市石景山区民工子弟学校、海淀区建筑工地的学生、教师及民工进行了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资料和方法一、资料来源 选择位于近郊区条件中等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随机整群抽样选择该校六年级两个班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名教师(包括该校教导主任)进行小组访谈,同期选择人大附中学校附近4个建筑工地的34名外地民工进行个人访谈。

    时间为2004.3.25。二、方法 由经过短时间培训的我班学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情况、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费用等。访谈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民工学校的办学情况、困难和建议,民工个人对北京市义务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统计学方法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列出表格,并由表格绘制图表。使用SPSS11.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结果一、民工子女家庭及就学的一般情况 1. 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13.95±1.397岁)普遍大于北京市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与我班学生小学六年级时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366 P=0.000)。见图1。

    2. 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以后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他(8.33%,11/132)。见图2 3. 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

    见图3 4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5. 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

    二、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 在政府开设的民工子女学校中就读:本调查的麻峪民工子弟小学就属于这种学校,但该校处于交通不甚方便的郊区,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也仅限于学校附近的民工子女。 2.在北京面向外来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就读: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其中只有一对夫妇的两个孩子在这类学校就学,其他除目前尚没有孩子的一两个人外,其子女均在原籍读书。

    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收费问题,家长们普遍表示不满和提出抱怨,但是考虑到北京市的普通学校并不对外地户口的孩子开放或是要征收一大笔的借读费,他们只能暂时让孩子在这些私立学校就读。 3.在家乡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是由祖父祖母或是其他亲戚照顾,与父母分离在家乡就读。

    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北京。对海淀区建筑工地民工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民工表示并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也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孩子的情况。他们没有让孩子来到北京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北京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或者承担不起孩子在北京读书的学费等。

    三、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 1. 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门槛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子女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民工子女在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2.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对其子女就学的影响:1)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以我们调查的麻峪小学为例,每学期有25%的学生转学,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下的同学不足1/2,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

    6.关于农村的市场调查报告(2000字)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农村家电市场销

    售好坏的主要因素,象农民收入的多少、税费负担的大小、消费环境的好坏及消费观念等都

    在好转,具体分析如下。

    制约农村家电消费需求释放的因素已基本缓解

    ①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为家电市场提供了强劲的购买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以来,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1997年增

    长6、5%、1998年下降0、2%、1999年增长2%、2000年增长1、6%、2001年增长4、7%、

    2002年增长5.9%、2003年增长2、5%。今年上半年,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

    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农民的现金收入人均134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6元,名义增长

    16.1%,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实

    现了1997年以来同期农民现金收入的最高增速。因此,"-3前农民增收形势是1997年

    以来最好的。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将为家电商品在农村的普及提供有利条件。

    ②农民消费逐渐转到家电商品

    全部的请加我

    7.寻找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7年2月7号至2007年2月2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

    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

    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

    8.求一篇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调查时间:2007.4.30---5.6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调查人:孟丽丽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

    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

    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

    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

    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

    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

    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

    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02年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

    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2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

    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