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怎么写
1.汉乐府的作者怎么写啊
乐府是一种题材,谁是作者也不可考。
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2.汉乐府长歌行怎么写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代: 三国时期 意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这句话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 编辑本段今译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编辑本段注词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编辑本段解题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编辑本段注评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
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日:太阳。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的照耀。○描绘葵的形象。
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
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
时常。恐:动词,担心。
秋节:秋季。至:动词,到。
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华:同“花”。衰:衰老,衰败。
○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
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
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时:名词,时候。
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
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
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气了。
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
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
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
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
3.怎样写古体诗和乐府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古体诗的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看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乐府诗哪些是词,请写其中一首
《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来下?[末句一作:訾!黄其何不来下?] 清朱乾《乐府正义》谓此诗:“叹日之循环无穷,而人之年寿有限,因有乘龙上升之想.” 【赏析】 汉武帝惑神仙不死之说,敬天地鬼神之祀.元狩(前122-前117)年间,曾令司马相如等作辞、李延年“弦歌”,制作了一组祠祀天地诸神的乐歌——《郊祀歌》.因为歌辞有十九章,故又称《十九章之歌》.这首《日出入》,即为其中之一章,祭的是日神. 提到日神,读者自然会想起屈原的《九歌•东君》.《东君》所歌咏的,正是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勇射“天狼”而斗酌桂浆的豪侠日神.其辞采之缤纷、想象之神奇,足以令后世文豪搁笔兴叹.司马相如等辈虽学富五车、赋称“凌云”,大约也自知对日神的描摹,再不能与屈原媲美.故此歌入笔即别开蹊径,对日神不作丝毫描绘,径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意谓:滚滚红日,出入天地之间,何有穷止之期!它的时空,年寿短暂的世人,又何可窥觎?前句从日之运行,凭虚而起,突然发问,问得空阔而邈远;后句则又一折,于日运无穷而人世有尽的慨叹中,抒写人们的惆怅之情,意蕴极为深长.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思致奇崛,极富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从来与人间的作息稼穑密切相关,它们似乎都是为人间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现在,人们突然发觉:人之一生,不过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而已;天地四时,则横绝万古而长存.这种“非我”境界的发现,固然令人难堪,却是人的破天荒觉醒.陈本礼《汉诗统笺》解释这四句说:“世长寿短,石火电光,岂可谩谓为我之岁月耶?不若还之太空,听其自春自夏自秋自冬而已耳!”正透过其奇崛之语,把握了那种参透宇宙消息的旷达之思. “泊如四海之池”二句,则承上而下,进一步抒写人寿短促之感.泊,犹泊然,飘泊而无所附着之貌.《史记•日者列传》称:“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这两句慨叹:人之年寿,总在不停地耗逝,正如四海之水,永无固滞之时.如果谁要不信,就请遍观四方众生,何处不是这种景况!前句将慨叹之情寓于形象的比喻,便使年寿短促之形,愈加逼真地显现于眼前;后句故作两可之问,又使潜台的答词,愈加确信无疑.如此说来,人们注定要在戚戚悲愁中了结一生了.不——“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那驾驭六龙的日神,正是与天地同生而年寿无穷的.当人们虔诚祭祀日神之际,谁都怀着美好的希冀:倘若有幸得到日神的福佑,能够像他一样调御六龙以巡天,该有何等欢乐!不要以为这想法太过离奇,当年汉武帝就有过这种狂想.汉人应劭说:“武帝愿乘六龙,仙而升天,曰:‘吾所乐,独乘六龙.然御六龙得其调,使我心若.”闻一多以为,细审应劭之意,诗中之“若”当作“苦”.(《乐府诗笺》).那么,这四句表现的,就是一种乐中带苦、去留难舍的情思了.但总的来看,自以快乐为主.这四句一变前两句的长句句式,以轻快的四言句式,辅以回环相联的“辘轳格”(“独乐六龙.六龙之调”),抒写对“仙”去为神的向往之情,顿使诗中蓄积的烦愁之结为之一扫.然而,当人们翘首云天,盼望那曾带着黄帝仙去的“乘黄”降临的时候,“龙翼马身”的乘黄,却总是渺无踪影、不见下来.此歌结句“訾,黄(乘黄)其何不倈下”,正绝妙地抒写了人们盼而不遇的一片失望之情.岂止是失望而已,从那“訾”的一声嗟叹之中,读者简直可以听到怨其“不倈下”的懊恼詈责之音了. 前人评价《汉郊祀歌》“锻字刻酷,炼字神奇”(陈绎曾《诗谱》),似乎是赞语.拆穿来说,不过是“古奥艰深”的换一种说法而已.《郊祀歌》出自炫艰耀奇的司马相如等辈之手,文字极为艰奥.当年司马迁就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之叹(《史记•乐书》).相比而言,《日出入》一首,却能脱尽诘屈之习,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如“春非我春”数句),异想天开(如“独乐六龙”数句),诗情往复盘旋.将人寿有尽之慨,寓于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之中,使这首抒情诗,带有了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萧涤非先生称它为“十九章中”“一绝好之抒情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实在是不错的.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赏析】: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
5.汉乐府的风这首诗怎么写
乐府诗分哪几类?nbsp;乐府的内涵大体有二。
一是官府名。主管音乐。
“乐”指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内涵。秦与汉初就有了这一机构。
汉初惠帝时(前194~前188)已有乐府令。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的建制与职能。
西汉末哀帝登基(前6),下诏“罢乐府官”(《汉书·礼乐志》),至此汉代再无乐府建制。二是诗体名。
初指乐府官府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统称为乐府。
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nbsp;乐府诗分哪几类?nbsp;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
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首、《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其中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今存两汉乐府民歌大约有四十余首。)
nbsp;辑录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沈约的《宋书·乐志》,而后有南朝陈时徐陵的《玉台新咏》、隋代王僧虔的《伎录》、智匠的《古今乐录》,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宋代郑樵的《通志·乐略》等。但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还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辑录了从不尽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谣与乐府,共计100卷,又将自汉到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nbsp;1、郊庙歌辞。
帝王祭祀天地、神祗(zhī)、祖先所用的乐章。多为祝颂赞美之语。
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nbsp;2、燕射歌辞。
统治者宴会时所用的乐章。nbsp;3、鼓吹曲辞。
主要指用鼓、铙、箫、笳等乐器合奏的军乐。是武帝吸收的北狄西戎等民族的新声。
如《铙歌》。nbsp;4、横吹曲辞。
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武帝时从西域传入,协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28解(乐曲一章称一解)。
nbsp;5、相和歌辞。是美妙的民间歌谣。
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有“丝竹更相和”与“人声相和”两意。nbsp;6、清商曲辞。
声调比较清越,故名。源出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琴调)。
nbsp;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
雅舞为郊庙、朝飨所用舞乐,杂舞为宴会所用舞乐。最初多起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
nbsp;8、琴曲歌辞。与古琴曲调相配合的乐歌。
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乐府诗集》所收琴曲歌辞,上起唐虞,下迄隋唐,多为后世伪作,尤其题为上古所作诸篇更不可信。
nbsp;9、杂曲歌辞。《乐府诗集》说:“《杂曲》者,历代有之。
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所怀,或言征战行役之所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nbsp;10、近代曲辞。
乐府自唐以后演变为一般的诗词而衰歇,唐、宋人所指乐府中的《近代曲》,实即隋、唐间的《杂曲》。《乐府诗集》说:“《近代曲》者,亦《杂曲》也。
以其出于隋、唐间,故谓之《近代曲》也。”后人或主张于乐府分类中删去《近代曲》一类,并入《杂曲》。
nbsp;11、杂歌谣辞。为徒歌、谣、谶、谚语。
nbsp;12、新乐府辞。是唐代的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nbsp;汉乐府诗的思想nbsp;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尤以“相和歌辞”为多。nbsp;班固虽然没有把西汉乐府诗全部记录在《汉书》中,但他描绘了当时乐府诗创作与采集的盛况,并对西汉乐府歌诗的总体特征作了精辟的评论:“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艺文志》)这是西汉乐府歌诗的精髓与灵魂。班固的这一评论虽是对西汉乐府歌诗而发,但同样适用于东汉乐府歌诗。
班固所谓的“事”具有广义性,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所谓的“哀乐”也具有广义性,几乎包括社会群体中的各种感情。大体而言,汉代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nbsp;(一)、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nbsp;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
nbsp;平民百姓生活的这种悲惨景象,在乐府诗中有更为形象的反映。nbsp;有写义公遭劫而被勒索的。
如《平陵东》:nbsp;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nbsp;这首诗写一个。
6.乐府古辞是写什么内容的
晋或南朝 乐府古辞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