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怎么写
1.怎样临写《圣教序》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而笔势的连贯略失自然,以影响全文的浑然和谐。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 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枝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推荐使用——中狼尾 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
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
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推荐使用—— 中华书画墨。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推荐使用——元书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 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笔画起笔规律原帖分析 笔画起笔规律分析收笔规律分析 折和钩的规律1、方折的写法道理同楷书,但比楷书直接而平实,切笔后侧锋重带(速度较快,不能用楷书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余的角),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2、圆折的写法圆折的写法其实更简单,关键是手腕要圆转灵活,象画圆弧一样,要中锋运笔,靠手腕的转动边画弧边调整中锋。
3、方钩的写法可参照方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特别要注意的是竖钩,很容易用中锋出钩,写出的钩轻薄细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侧锋出钩。
4、圆钩的写法可参照圆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 笔画替代规律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
掌握这一规律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带来很大方便。
2.如何临写圣教序
1. 纸的使用上选择质地细腻不粗糙又有吸水性的毛边纸或竹纸,力求接近晋人的用纸。王羲之用的毛笔是鼠毫,今天很难选到它,但我们可以用性能与它相似的狼毫或兼毫。纸和笔如果选用现代人喜欢的生宣和长峰羊毫,由于生宣的吸水性能强,长峰羊毫又难于控制,在临摹时就无法顾及其笔法,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工具的使用上了。这对初学者是极为不利的。
2. 在临习时,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明确告诉我们学行书是先小后大。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古人书迹就不难发现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等临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与原帖样大的。书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几上雅玩的。因此,他们写的字都比较小,丰富的笔法是通过手腕的几个微妙动作来完成,到了明清书法作品开始悬挂于厅堂,字被写大了,原来丰富的笔法变成为几个简单的明显的动作。于是就通过强化结字、章法、墨法来增强视觉冲击力,渲染效果。我们在初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绝不能舍弃丰富而学其简单。
3. 仔细读帖,努力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行书的笔法主要是转笔和折笔。由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强。因此,临摹时要多用翻折笔法,才能体现其中蕴涵的骨峻气清的神质。王羲之在创造“新体”中,也创造了“一拓直下”的笔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横画竖画几乎都是用这个笔法。结字敧侧多变,让左侧右。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临习中善于研究,善于发现。
4.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石刻,笔意很难把握。正因为如此,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我们可以把它同王羲之《兰亭序》结合起来临习,以加深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解。也可以参照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的行书,他们对王羲之的认识是极为深刻,我们借助他们所搭的人梯,从笔法、结字、章法、墨法上进行综合练习,不仅对于临摹,就是对今后创作也是非常有益。
5.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原来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贞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构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为此,一方面要体会怀仁在处理行气连贯,字形、大小的选择,笔势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将不连贯的连贯起来,使之势眿贯通。
6. 董其昌说:晋取韵。对于韵如何理解。仅从字面是无法全面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晋代历史、晋代人的思想和晋代人的生活。了解晋代人那种崇尚个性自由,重视人格和人的价值,讲究潇洒、傲岸、放诞的风度。认识这些对于我们的临摹和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怎样临写《圣教序》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而笔势的连贯略失自然,以影响全文的浑然和谐。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 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枝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推荐使用——中狼尾 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
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
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推荐使用—— 中华书画墨。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推荐使用——元书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 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笔画起笔规律原帖分析 笔画起笔规律分析收笔规律分析 折和钩的规律1、方折的写法道理同楷书,但比楷书直接而平实,切笔后侧锋重带(速度较快,不能用楷书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余的角),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2、圆折的写法圆折的写法其实更简单,关键是手腕要圆转灵活,象画圆弧一样,要中锋运笔,靠手腕的转动边画弧边调整中锋。
3、方钩的写法可参照方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特别要注意的是竖钩,很容易用中锋出钩,写出的钩轻薄细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侧锋出钩。
4、圆钩的写法可参照圆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 笔画替代规律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
掌握这一规律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带来很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