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范文

    1.有教无类作文300字

    我有一位老师,她个子不高,瘦瘦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与众不同的是:她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饶老师。

    饶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我想是老师日夜操劳的缘故吧。我们班同学多,偶尔都会说几句闲话,为了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解,饶老师自己花钱买了扩音器,这样的老师多好啊!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同学们都有聚精会神地听讲,只有我和我的同桌陈佳婧低着头窃窃私语地说着闲话,我突然感觉有人在盯着我们,当抬头时,饶老师那双明亮的眼睛正严厉地盯着我们,像在说:“上课不能说话,要专心听讲!”我立刻惭愧地闭上了嘴,开始认真听讲了。

    还有一次,饶老师叫饶之秋回答问题,他低着头慢慢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着,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同学们哄堂大笑,他把头埋得更低了,脸红得像一个红苹果。这时,你不但没有责任他,反而和蔼可亲地说:“你别害怕,也别紧张,就是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责怪你,只要你敢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这时,您的眼睛里流露出鼓励的目光,他终于鼓足勇气,用洪亮的声音、准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您高兴地表扬了他。从此,我们都爱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们的饶老师从不以学生成绩好坏,天资聪明与愚笨来选择学生,她常常鼓励,无私地关心我们,奖励有一丁点进步的学生,有教无类,工作兢兢业业,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喜爱的重要原因。

    我爱我的语文老师!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有教无类:只要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应该教育他,不应该分开类别。

    因材施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及特性给予相应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识。 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 原文选段: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扩展资料在《论语 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3.评述“豫时孙摩”四大原则.评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学纪》在总结“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时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现代的教育原则的体现(进步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一种教育平等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限制,推广教育。

    4.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达到最佳发展。

    有教无类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1、因材施教

    出处:春秋末期孔子弟子《论语·先进篇》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了课,回到了书房。学生公西华给孔子拿了一杯水。这时,子路跑了进来,大声问老师:“先生,如果听到一个正确的想法,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着子路,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下父亲和兄弟,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来,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悄悄地跑到孔子跟前,恭敬地问:“先生,如果听到了正确的想法,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立即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实施。”

    冉有离开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着说:“冉有性格谦虚,做事犹豫不决,所以鼓励冉有果断行事。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就劝子路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有教无类

    出处:春秋末期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扩展资料:

    “因材施教”中的道理: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3、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4、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教无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因材施教

    5.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

    孔子的学生只要献给“束脩”(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随孔子读书。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 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 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在他的 弟子中,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 骞、冉伯牛和仲弓。

    言语突出的,有宰 我、子贡。政事突出的,有冉有、子 路。

    文学突出的,有子游、子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