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故宫的秋稿件

    1.写 北京的秋 随笔

    入秋来,路中央栅栏里的月季,再次慢慢吐露花蕊,才得知是花开二度。却总不如第一次那般繁盛、娇艳,花朵小而零散,似乎营养不良。也可能是初开,零零星星的,显得单薄。在秋意中,有些消瘦。

    雨后,天空特别清明,空气清澈,能呼吸到水的味道。河上前行的画舫,有些急切,涌起阵阵水花。岸边的垂柳,有些暗淡,有些恍惚。对面的草地上,三三两两,成簇的紫薇,白色、粉色、紫色,相拥而立,点缀在绿色之间。

    曾经总向往北京的秋。多少文字中都写出古都朴实、艳丽的秋色,圆明园、颐和园、植物园、香山、故宫、长城、郊外的种种。秋天是色彩绚烂的季节,有着沉淀后的冷静、沉思、肃穆和繁盛。如同生命到中年,日渐丰富,宽容、平静、淡薄,而富有内蕴。

    一张故宫的摄影照片,记录了皇城的中轴线,在秋色日暮下的景象,确实壮观、沉稳,让人肃然起敬,沉淀百年历史,深藏深宫哀怨。历史如滚滚江水,翻腾而去,剩下平静,却同样博大精深,深远辽阔。在城楼上望斜阳,不能不感叹岁月变迁的力量。无法瞻仰过去,存留的已经让人惊叹咋舌。那会是怎样的过往?故宫后花园中存留的古树,需要铁架支撑,却苍劲有力,直刺苍穹,是勇闯天涯的豪情,也有坐拥天下的气度,在这里再适宜不过。

    有大片银杏的地方,总感觉威严重重,是宫殿的所在。而红叶飘零的地方,有着隐居的感觉,是别苑,不着正殿,在偏远宁静、有山水的地方。三年前,没有赶上红叶,只看到空中的片片黄叶。想来红叶似火的时候,人定然很多。所以,选择不到季节的时候,在山脚仰望。凭着河流,隔着黄叶,眺望远处的山峦。有些远离城市的感觉,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满怀的宁静与豁达,可远观群山,天远地自偏。天空澄净清淡,悠悠的风,枝叶簌簌作响,坐在草坪上听流水的声音,是难得的幸福。

    2.北京的秋天200字作文

    北京的秋天秋天的北京,端庄、柔美!端庄在于建筑,柔美在于山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城,故宫的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宫城的红墙黄瓦,无不显示着明清帝国的尊严!古旧的北京胡同,维护着城市的记忆和遗存,胡同里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只有置身其境才深有体会,北京的建筑,也因这秋天的气候而变得清澈而又端庄。“十万黄栌尽染”说的就是香山红叶,香山公园有黄栌近十万株,黄栌的个儿,一般可长到5米左右。

    黄栌叶片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天气转凉叶绿素停止合成后,叶片中的花青素、叶黄素、胡萝卜色彩显现,叶子绿色渐褪,慢慢变成红色,不过香山红叶还有其他几个树种,比如说红枫树,叶片儿长年红色或紫红色,火炬树,一到秋天,秋叶鲜红,因此造就了一片香山红叶美景。谈山,要谈八达岭,谈八达岭的红叶、八达岭的长城,八达岭这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

    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

    现在,站在关山往下看,八达岭森林公园红叶岭景区5万多株黄栌已将漫山红遍。说到红叶,不能不说金黄的银杏树叶,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东墙外,有一条最具地标性的银杏景观大道,那里的近千棵银杏树种植于上世纪50年代末,待到深秋时节,金黄的树叶纷纷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的“地毯”,更是一片童话般的意境。

    北京的秋天,美丽在于山,在于水,而北京秋天的水,是格外有情致的。在万寿山、昆明湖、在北海、什刹海、在紫禁城的护城河、„„总之,北京秋天的水,一律静绿得十分优雅。

    漫步在颐和园的长廊,望着烟波浩淼的昆明湖,完全没有一丁点儿混沌与狭隘的感觉。那是一片清晰而明媚的壮阔,是一种浩然于天地的气度。

    这些,对于秋天的北京来说,只不过是几个景点罢了,住在北京,才可以知道北京的秋天真正的好。赏香山的红叶、看八达岭的关山落叶;去什刹海、北海泛舟赏月观金黄的银杏树叶时,秋风四起,云淡天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形容故宫的诗词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北京长安街即景(老丘原创)

    京华小住忽经旬,十里长街往返频。

    大厦连绵新布局,广场宽阔巧铺陈。

    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秋意》 一夕潇潇雨,非秋却似秋。凉风犹未动,暑气已全收。桐叶碧将堕,荷花红尚稠。西郊金德王,武备及时修。

    《围炉》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清光绪

    明清故宫京华存,飞阁红墙伴高垣。

    角楼零落拱日月,雄门架起青冥轩。

    铜狮蜷身俯彤首,空阁凌雾纳飞鸢。

    殿阶斜搭六兽起,开阖便见接天坤。

    天庭宽广连白玉,紫禁长道不见曲。

    层层画角飞斜阳,步步朱阙藏明旭。

    大殿清冷空灯挂,何处宫女点新烛。

    如意案头独自摆,五彩璃灯伴尘褥。

    升朝御路辅道融,先帝妃嫔众寝宫。

    连墙移步须臾至,偏偏幽殿拢凉风。

    纵使玉手无常事,清冷光景却亲躬。

    妃子房中帝几幸,总教花簪思量穷。

    花殿阶下花叶暖,铜铁缸中水曾满。

    海棠缠枝胭脂笑,水镜映容云鬓懒。

    水中见得晴天色,涟影反照芙蓉旱。

    日探红花静水残,长门泠意何时断。

    断魂深宫多少代,空殿尘飞国梦碎。

    宫外景山白绫洗,檐下细井瑾妃妹。

    御花惨淡夕阳斜,催断多少山蛾黛。

    皇宫重门今长锁,徒引旅人失慷慨。

    4.关于秋的随笔

    似乎每每秋季来临的时候都会忽然变得敏感。特别是今年,如此突如其来的秋意。很多感触,自己都措手不及。

    班主任的课也敢走神,在高三这种时候。我真是上去了。

    推车走过傍晚的操场。那些人和事,像胶卷回放。明明初秋稍有凉意的风,吹在身上,却每每感到寒彻人心。。。强烈的落寞感与疏离感。落木一样萧瑟。。。都是琐屑的情节,但足够思绪游荡。寒意伤人啊。却无法阻挡。因为它真实。

    华灯初上。

    逆风。在骑车回家的路上。冷风狠狠地刮。。。彻骨的凉,蔓延全身。。。一直一直,凉到人心底。。。瑟瑟,是颤抖的感觉。

    捂不暖的凉。或许。也只有来自心底吧。

    忽然之间涌上来的感受。竟然似曾相识。毫无防备的就想起去年的今天。如秋意一样突如其来的事。。。时间真眨眼哈。都一年了。很多细节都已经想不起来。可没想到,唯有自己心里的感受,却完好无缺地记着。以至于只是同样忽然而至的凉意就能唤起,以至于一唤起,我就认得。

    其实,那时还是挺幸福的。至少,比现在要幸福。

    或许有时候,所谓喜欢没有理由,其实,就是不成熟。

    那。还是放着吧。

    自生无所谓。自灭了更好。

    5.描写北京故宫的诗句有哪些

    1.《太庙》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左庙遵古制,未遑右社筹。

    入京神主奉,于沈故宫留。

    别现三官祀,閟堂一律修。

    五朝藏册宝,名实正相投。

    2.《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谪仙当日事狂游,槌碎黄鹤夸风流。

    有无较版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邱。

    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

    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

    3.《次韵陆友仁吴中览古》

    年代: 元 作者: 郯韶

    赤阑桥下记停桡,细雨菰蒲响莫潮。

    说与行人莫回首,故宫烟柳正萧萧。

    4.《踏歌词》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5.《忆长洲》

    年代: 唐 作者: 许浑

    香径小船通,菱歌绕故宫。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

    荷叶桥边雨,芦花海上风。归心无处托,高枕画屏中。

    6.《山亭宴慢/山亭宴》

    年代: 宋 作者: 张先

    宴亭永昼喧箫鼓。倚青空、画阑红柱。玉莹紫微人,蔼和气、春融日煦。故宫池馆更楼台,约风月、今宵何处。湖水动鲜衣,竞拾翠、湖边路。落花荡漾愁空树。晓山静、数声杜宇。天意送芳菲,正黯淡、疏烟逗雨。新欢宁似旧欢长,此会散、几时还聚。试为挹飞云,问解寄、相思否。

    7.《满江红 登石头城清凉寺翠微亭》

    年代: 元 作者: 张野

    翠微秋晚,试闲登绝顶,徘徊凝伫。一片清凉兜率界,几度风雷貔虎。钟阜盘空,石城瞰水,形势相吞吐。江山依旧,故宫遗迹何处。遥想霸略雄图,蚁封蜗角,毕竟无人悟。六代兴亡都是梦,一样金陵怀古。宫井朱阑,庭花玉树,偏费骚人句。此情谁会,舻声摇月东去。

    8.《齐天乐·碧柯摇曳声何许》

    年代: 宋 作者: 陈恕可

    碧柯摇曳声何许,阴阴晚凉庭院。露湿身轻,风生翅薄,昨夜绡衣初翦。琴丝宛转。弄几曲新声,几番凄惋。过雨高槐,为渠一洗故宫怨。清虚襟度漫与,向人低诉处,幽思无限。败叶枯形,残阳绝响,消得西风肠断。尘情已倦。任翻鬓云寒,缀貂金浅。蜕羽难留,顿觉仙梦远。

    9.《刨冻菜》

    年代: 现代 作者: 聂绀弩

    白菜隆冬冻出奇,明铛翠羽碧琉璃。

    故宫盆景嵌珠宝,元夜花灯下陇畦。

    千朵锄刨飞玉屑,一兜手捧吻冰姿。

    方思寄与旁人赏,堕地惊成破碗瓷。

    10.《秋兴,三叠前韵》

    年代: 近代 作者: 宁调元

    落日孤城万柳斜,江山无复旧繁华。

    故宫真有金人泪,银汉频回帝子槎。

    一夜微霜飞木叶,数行清泪咽胡笳。

    芙蓉生在秋江上,何事开花又落花。

    6.求关于故宫的诗词

    《诗翰》册,明,彭年书,纸本,册页,共7开,每开纵26cm,横33.5cm。行书,68行。

    《诗翰》册释文

    钤“孔嘉”、“隆池山人”印2方。收藏印钤“又书氏藏”、“破研斋”等印。

    此册书法欹峭微侧,有苏轼书法意韵。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云:彭年 “书初法晋人,己为楷,其小者信本(欧阳询),大者清臣(颜真卿),行、草则子瞻(苏轼)。”但彭年舍苏轼丰腴、偏肥、卧笔,而以清劲爽健的笔锋使其笔法更为开放活泼,故王世贞又云:“行、草眉山若远耳。” (撰稿人:傅红展)

    来源: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北京长安街即景(老丘原创)

    京华小住忽经旬,十里长街往返频。

    大厦连绵新布局,广场宽阔巧铺陈。

    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7.给个秋天的朗诵稿,只写秋天的,谢谢

    看到太阳迈着庄重而平稳的走来

    他吹着号角赞美飘着落叶的季节

    哦,我想,他是在赞美秋天吧

    赞美那金色的树叶

    赞美那默默的落红

    风在叶尖跳动,带走飞扬的树叶

    赞美那流光溢彩的娇阳

    划一叶梦织的轻舟向秋的妖娆中荡去

    留下一片五彩斑斓 秋你霞洒五洲

    我赞美这秋天 这是人们的季节

    他们在歌颂这个收获的季节

    而夏的放肆早已离开

    枝叶以金色的形式沉默

    此时的秋日 正被一群金色的鸟雀追赶

    和美丽的秋共赴丰收

    温柔的月是你的微笑

    调皮的星是你的眼睛

    秋你的美无人能比

    在这喜悦的季节里 在酒香弥漫的丰收中

    呼吸胜过语言 声音无休止地蔓延

    我听见对秋天传来的呼喊

    我爱你 秋

    辛辛苦苦的,你总个点分吧

    8.故宫经典现身上博古老文化大放光彩(新闻稿)作文

    我们首先走进位于北门外侧下沉广场的多媒体活动室。

    别看这里地方不大,可是学生体验古代文化乐趣的最佳地点。经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有六大项的手工活动,并且完全对外开放。

    有软陶制“玉”,用于模仿古代玉器;有扎染,可以给扎好形状的手帕上色;有修复唐三彩,可以把出土时易碎的陶瓷器神奇“复原”;有墨拓,以写书法的形式陶冶情操;有铜镜雕花,通过“做和照”体验趣味;还有仿古代器物,用石膏铸造古代历史钱币。工作人员称,他们计划到2006年年底再增加2项动手的内容,以后每年都增加2项,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动手机会,希望更多孩子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

    此次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博物馆与年轻人”。接着笔者去参观了陶瓷器馆。

    在陶瓷器馆,笔者采访了一位老人,问其对于陶瓷器作品是否感兴趣,有什么看法。老人笑着回答说:“当然感兴趣,中国一直以“瓷国”著称,有许多都是有实用性的器物,年代非常之久远,也就意味着中国史前文化的丰富和灿烂,劳动人民的聪慧。”

    的确,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西方人认识中国,可能就是从瓷器开始的吧。不仅是这样,因为中国的瓷器大量流传海外,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可见陶瓷器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这一次的故宫珍宝是书画经典,遗憾的是笔者并没能见到书画展品。

    原来,每个展馆前都排起了长龙,门口还都贴着需等待时间的字样,告诉人们需要排队的时间。所以有许多游客都是一早就赶来参观,却也乐此不疲。

    可见此次展览是非常吸引人的。从四楼上往下望,只见楼梯上排满了等待参展的人,大厅里也人头窜动。

    因为无法进入展馆,笔者只好将目光停留在正在排对等候参观的人群身上,随即采访了几位游客。首先接受采访的是两位学生模样的青年女性。

    交谈之中了解到她们是利用假期从南汇区赶来开开眼界,学习文化知识,接受艺术熏陶的,也没有什么很深入的研究。紧接着采访了一位书卷气很足的老伯。

    当问及为什么愿意排几个小时的队参观字画时,对方兴奋地回答因为自己爱好书法,正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这对他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一睹著名书法家的真迹,排长队也值得。这一次参观者人群不一,令人注意的是有许多都是外国的游客,对于中国的文物也颇感兴趣,研究十分认真专注。

    博物馆为了方便这些外国游客的参观,准备了中文翻译讲解机,供他们理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日一直深锁故宫的经典字画,如今呈现在上博的展厅里,使普通市民能够一睹国宝珍品的风采。体现了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给市民一次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故宫珍宝不再神秘尘封,在现代社会中大放光彩。

    故宫的秋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