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韦编三绝的由来简短

    1.韦编三绝的来历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经》,成为《易经》的补充部分)。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2.韦编三绝的来历和喻义是什么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3.韦编三绝的故事,简短些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5. 【近义词】:悬梁刺股 ,三绝韦编 ,牛角挂书 6. 【反义词】:偶一为之 拓展资料:1、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了若指掌。 2、这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浅的,《从优秀到卓越》今后将成为经理人和首席执行官韦编三绝的宝典。

    3、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如果读书韦编三绝,书本内容滚瓜烂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样的题目都难不倒我们的。 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5、以《红楼梦》为例,从班级书架上的一本连环画册开始,再阅读原着,到研读脂批,几近“韦编三绝”。 。

    4.成语: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 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来源《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5.韦编三绝的来历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拓展资料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6.《孔子》一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1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2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3 在挫折中前进

    4 教育事业的开端

    5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6 走向成熟的道路

    7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8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9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孔子

    10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11 从中都宰到司寇

    12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13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14 孔子终于出走

    15 在卫国受到监视

    16 过匡城被拘留

    17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18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19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20 孔子停留在陈国

    21孔子绝粮

    22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23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24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25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26 编写《春秋》

    27 整理诗歌和音乐

    28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29 孔子最后的歌声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韦编三绝”的由来是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

    成语:韦编三绝

    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