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范文
古人的书信具体有哪几种形式,并举例加以说明
文言书信格式举要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 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 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 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 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 ,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 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 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 ,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 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 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 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 ,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 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 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 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 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 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 ,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 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 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 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 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 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 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 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鱼传尺素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求几篇古代书信范文
书呈某某小姐妆次:
见字如晤。
比来已隔年许,然思卿之念未尝稍离臆间。缘座师某某大人前已面嘱,令予苦读待考,昔亦曾与卿共盟窗下,折桂返乡后即来迎娶。故予弗敢稍怠。偶有小暇,辄草草一纸,以慰恩卿悬悬之心。执笔之时,思及此窗非彼窗,然吾心必同汝心矣。
月前曾托至亲某某携回京都软红轩极品妆盒,嘱其代呈,未知曾否笑纳。物非特贵,吾心想亦可鉴。
愿卿善自珍重,以待来禧。是嘱。
又:日来偶得良句,愿博卿闺中一笑。
金风昨夜过草庐,吹落笔头雪笺污。
愿卿知我凌云志,故将黄花改墨竹。
某某年某某月某日某某 谨书
古代书信格式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古代书信范文
旧时代的写信传统,格式严谨,讲究礼仪,无论是家事、公务,都叙述简洁明了,有概括性、可读性。
称谓按辈份长幼极其礼貌地形成一个公式,比如“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夫子尊鉴”、“某某仁兄座右”……等。对子女晚辈多写“某儿知悉”、“某女见字”、“贤妻庄次”、“某夫君如画”等,依关系、身份、区别称谓用辞,看上去会使你觉得写信人文质彬彬,恭敬礼貌;读信如睹人,你会感到一种亲切的安慰。
起了互通消息和联络感情的作用。 ——赵清阁为“书信选”所写的前言 另外,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三、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
古人写信 范文
旧时代的写信传统,格式严谨,讲究礼仪,无论是家事、公务,都叙述简洁明了,有概括性、可读性。
称谓按辈份长幼极其礼貌地形成一个公式,比如“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夫子尊鉴”、“某某仁兄座右”……等。对子女晚辈多写“某儿知悉”、“某女见字”、“贤妻庄次”、“某夫君如画”等,依关系、身份、区别称谓用辞,看上去会使你觉得写信人文质彬彬,恭敬礼貌;读信如睹人,你会感到一种亲切的安慰。
起了互通消息和联络感情的作用。 ——赵清阁为“书信选”所写的前言 另外,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扯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 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
求古人写的经典书信
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尝谓之知音。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 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 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 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
今空语 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 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
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 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 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 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 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 所托,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性 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 胞中略转,乃起耳。
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 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
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 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飧以嘉肴,逾思 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
至为 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又不识 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 乎?又人伦有礼,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卧喜晚起,而当关呼 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危坐一时, 痹[注1]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 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 堪也。
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 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 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心不耐烦, 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 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 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 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 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 相知也。
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 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
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 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 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
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 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
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
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忄良 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
浊酒一 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
足下旧知吾潦 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 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 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
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 共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
其 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嵇康白。
古代中国书信的格式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信封的写法跟现在没有多打的区别
不过古代的书写是竖的
注意使用相应的敬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