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季羡林的自我评价

    1.求名人对季羡林的的评价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满意请采纳

    2.季羡林个人简介50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3.对于季羡林有什么评价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我现在心中有中失落感。

    4.名人对季羡林的评价

    实际来说没有名人对季羡林的评价,以下的资料可以参考参考,不好意思。

    季羡林(1911-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 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

    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 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季羡林 季羡林(1911~ )著名学者,一级教授。

    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人。 1930年考取北京国立清华人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秋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专修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1940年获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4年后改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多次被推选为中国南亚学会、中 中国印度文学会、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

    季羡林教授主要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以及印度史、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吐火罗文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中国西藏所藏梵文贝叶经整理与研究、吐火罗文残卷译释、印度文学史、。

    印度佛教语言及历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糖史及东方文学史等。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一59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入《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选集入《大唐西域记校注》(与他人合作)等。

    主要翻译作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入《罗摩衍那》、《家匿中的泰戈尔》、《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译)等。此外,近年来还发表了《印度文学在中国》、《关于大乘上座部问题》、《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古代印度沙糖的制造和使用入《商人与佛教》、”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入《以文会房一记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及蚁蛙国际诗歌节》、《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一)提婆达罗问题》、《um问题-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例证》、《中印智慧的汇流》、《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梨俱吠陀”几首哲学赞歌新解》等论文。

    季羡林,1911年出生。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5.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季羡林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

    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6.通过诗歌评价季羡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季先生针对中国现代诗的一些意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季羡林先生说“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我赞同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中国现代诗一百年来走过的道路,确实证明是一个失败,此路不通. 说中国现代诗是一个“失败”,我们必须说一点理由.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当我们通过翻译诗歌学习现代诗的时候,语言自身的魅力几乎荡然无存.中文翻译诗歌除了找一些句尾的押韵外,几乎没有任何诗歌技巧可言.而在英语诗歌中,由于其自身语言特点所形成的诗歌韵律,即便通过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无法在中文里有机地运用.因此,学习外国诗歌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现代诗严重缺乏韵律,只剩下所谓内容.而表达一个内容,如果失去了韵律,并非只有诗歌这一种方式,诗歌的特长根本得不到发挥.于是,中国的现代诗成为长短句的上下排列.用韩寒的话说,只要会用回车键,就能写诗.一个长句子,随便断句,就成了一首诗.这种的现代诗,往往寡然无味.因此,季羡林先生说:“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诗歌不是为了表现哲理.当中国的现代诗大规模照搬西方现代诗的时候,除了无法照搬的诗歌技巧,只剩下所谓内容.而在学习西方诗歌内容上,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原本属于中国诗歌特色的意境也受到局限,只剩下口号和肤浅的大道理.所以,季羡林先生说: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中国的诗人们企图冒充思想家,在自己思想贫乏的状况下,以为现代诗仅存的“哲理”世界,能够给他们带来鲜花和欢呼.可惜的是,艰深晦涩的文字外壳,掩藏的大多都是苍白的灵魂.。

    7.对季羡林的评价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

    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