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学佛心得

1.请大家说说学佛的心得和体会
欲为第一诳 于彼无作意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若人著诸欲 则受无边苦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众生贪所欺 嗔恚常烧煮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彼愚痴凡夫 诸根著境界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著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和合则炽盛 离散则无有若离欲境界 彼无由得起是火极险恶 常应生远离如木无分别 从爱河而流彼爱复如酥 沃之增炽焰是贪火猛毒 能烧于一身弃舍于名色 彼火则不灭又如世间火 见已咸生畏贪火极洞然 何不生惊怖从彼五根起 五境而围绕爱力疾如风 烧彼多贪者境界如稠林 深险难出离为彼贪所烧 如火然槁木是贪欲炽火 随境界增长彼贪者无知 以苦而为乐世火益光明 贪火增黑暗是境界如冤 智者当远离若人于境界 见已当如毒暂生于少乐 然后受极苦非此世他世 亦无初中后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乐是诸愚痴者 多乐著嬉戏于境界无厌 如火焚草木由于境无厌 则为彼欺诳常处生死中 不知其过失著欲飞禽行 彼决定愚痴如是诸天人 不及禽等类犹如劫尽时 日炙海令竭百千俱胝劫 观色而无厌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满眼视诸色相 未曾有厌足于欲若无厌 于乐何分别彼若足无贪 则远离忧恼如摩罗耶山 悉产旃檀木愚者伐为薪 复以营田亩欲为第一诳 虚妄不坚牢如乾闼婆城 亦如于梦境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暂生于美味 著欲亦如此智者真实见 离爱则无苦为彼愚痴者 显示其恶果欲如世间毒 造作一切罪如所得思惟 后复为破坏意著欲无厌 复以欲为冤彼天命终时 即堕于地狱欲为世间毒 亦如一电光愚痴著女色 如鱼逐浪转常思惟增长 前后际不善著欲如炽火 智者当远离若随其亲近 则彼彼增长欲火极烧然 触则受楚毒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远离若离于彼欲 决定获安隐彼无数百千 那由佗天众由爱乐五欲 为狱火烧煮欲如火如毒 当离求安乐为彼地狱因 是故应弃舍于欲得自在 如不见不闻由不著彼故 无苦无逼恼于欲不应作 亦勿意思惟著欲诸天人 为彼火所害从无始轮回 欲冤从心起于爱若解脱 彼欲则无有彼染浊苦果 从爱欲而生若于欲解脱 则得上妙乐智者依于欲 于欲而无爱由离彼痴故 得证真常处暂生于适悦 后受诸楚毒于欲起染著 则趣于地狱是中生爱乐 刹那乐非有若离垢寂静 得至不灭处智者初中后 以欲而庄严云何彼愚夫 于欲而耽著是欲如毒苗 触则生炽火于彼生爱乐 则为毒所害如火加于薪 其焰常不灭若乐彼欲者 则增于热恼如蛾见灯焰 不知烧其身彼愚痴众生 著欲亦如是若人著贪欲 常为彼烧煮毕竟无知觉 与灯蛾相似是故彼诸天 舍欲求佛智放逸当自损 今生勿虚掷常乐著诸欲 减失于善业为痴所欺诳 后当堕地狱如毒树开花 游蜂而竞采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为乐彼蜂由食毒 其命复何有欲毒损众生 永寿极难得又彼地狱火 由欲而烧然是火满其中 烧诸天等类饿鬼饥渴逼 复为火所烧于彼畜生中 乐寻求损害余一切世间 皆依欲而住是火普遍起 烧诸迷欲者心常于境界 耽迷复轻动愚者若明了 得离彼危苦是心著诸欲 不知其险难常处欲瀑流 则生于苦恼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乱由斯心动转 不知大恐怖诸天耽五欲 常生于固护无智不弃舍 后当生忧悔是心常痴暗 于境不明了彼欲极过患 暂生于适悦于若干百千 无量俱胝数皆由欲破坏 于心不防护为欲境所缚 当受地狱报以意善修作 毕竟当远离由先起贪染 复作彼嗔行因愚痴所迷 则同于畜类愚夫没欲中 由欲复痴醉犹如彼飞蛾 终为火所害彼诸天形色 著乐而破坏为彼欲所降 决定当堕落众生为欲诳 则生于痴迷由爱索所牵 则堕于恶道若怖彼险恶 自作于善利以意寂静故 不生于热恼若乐欲境界 疑惑则增长渐生诸过患 如风鼓其火欲火常烧然 彼乐速迁灭常真实思惟 不著于境界若人于欲境 其心生迷乱境界常现前 是彼愚痴行无智著境界 不生于厌离如薪投火中 因风则炽盛诸天由彼贪 常著于欲乐愚痴不厌舍 由是而退没若人于欲境 心常生系念为别离苦恼 长时而烧煮天中妙欲乐 当为爱别离是苦胜人间 不及其少分诸天受欲乐 如鱼居水中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若人于欲境 常爱乐亲近其心不防护 长时苦不断由乐著诸欲 不畏其苦果彼暗钝无知 后受极险难欲为患尤重 暂能生少乐此为不净行 引导于恶趣若人无智眼 于欲常爱念亦如彼盲者 堕险而无救彼著欲众生 少味而多怖犹如寻香城 暂有即无处放逸生喜悦 展转而爱乐诸天痴所迷 不生于觉悟于境界生贪 彼欲即随转不知大苦报 决定而自受若人于五欲 常乐著嬉戏当堕彼恶道 愚痴徒后悔若离痴境界 不为欲火烧于正行勤修 则得最上乐以世间欲境 比清净妙乐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若人心著欲 此欲实非乐速趣地狱中 于苦而有分设于百千劫 著欲亦无足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乐处若于欲作意 刹那则增长诸天及世人 由此而堕落于欲常耽迷 为最极险恶若不生远离 则为彼灭坏是眼犹若海 观色无满足于最上美味 舌嗜而无厌鼻嗅诸妙香 于彼常不舍由触生快乐 彼意则无尽于美妙音声 耳闻极爱乐意著于法尘 未曾而暂舍是六根轻动 譬之彼恶马著欲境无厌 常如其饥渴诸天著五欲 如火益干薪。
2.与大家分享下自己学佛心得
1.佛法主要是心法。主要是在心地上下功夫。现代科学,佛子可以去学习。但不要居高临下地用科学来审视佛法。因为科学本身并不究竟。
的确如此
2.当你不知道该依止哪种法时,那么就请依止戒律,依止清净心。
的确如此
3.佛子应当不断地去闻思佛法,但不要企图一下子明白所有的事情。因为那只有佛才能办到。
基本对吧,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执著,“所有”是相对的概念,世间的道理无量无边,想明白“所有”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毕竟很多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明了世间的本质,而且是真正的本质,这样我们才对自己和世间有更正确的认识。
4.不要脱离众生去修佛。
对的,要想发菩提心,直接看到世间甚至生活中苦难的众生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是结合自身修行来的,自己修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更容易领悟佛法中教导的道理。
5.对佛陀和对众生都要保持无上的恭敬心。
对的,佛不是说了吗,众生皆有佛性,那众生都是佛啊,只是被贪嗔痴盖住了潜能,所以烦恼不堪,如果他们都能彻底断掉贪嗔痴,那他们都能回归本来面目。
6.无贪,无嗔,无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于一切境界中,应当努力杜绝起贪念,嗔念,痴念。
对的,断掉贪嗔痴是为了断掉世间的烦恼,断掉世间的烦恼才能得到清净,有了清净才能轻松自在,才能更专一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7.末法时期,当知修行甚难。唯谨小慎微。爱护三宝。
对的,严守戒律,恭敬三宝,一门深入,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很快就能开悟,将来就能脱离六道往生净土,到时候就有更大的法力来救度苦难的众生。
8.此世人身难得,修法当如救头燃。不要留至来生再修。
师兄看来修习佛法有一段时间了吧,对佛法的领悟还蛮深入的,确实如此,俗人罪业深重,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苦不堪言,珍惜现在,慈悲济世,努力脱离六道,才是人身真正的价值。
阿弥陀佛
3.4.学佛体会
你好,这是我的学佛心得,平常心
禅宗有一句话说:“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指的不是我们一般的识心作用。所谓“法尔本如是”,此心是未假任何造作,本然、如如的心。也即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如实的本性。我们一般人都活在“二元”对立的矛盾世界里,于是就有得失,环境好——我快乐;环境不好——我失望。其实眼前的坏事,并非就一定是坏事。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相对的好恶、有无、利害、人我等等,都是分别心。所谓:“动念即乖”才一起见便违背本心,落入两边。我们从小到大,都把种种分别、执著、欲求习以为常的当成生活的一部份。如同旅人,沿路捡拾许多破烂,有的拎着、有的背着、有的拖曳在地上,牵绊得快要走不动了,还惟恐丢了。布袋和尚云:“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人生之旅原本可以无牵无挂潇洒地走一回的。所以我们必需训练我们的心,超越一切善恶,卸下所有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