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外渗时应简短冷敷几小时
1.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药物外渗或静脉炎一旦发生,医生会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推注或滴注,并在拔针前尽量抽出外渗的药物;通过原静脉通路注入或在外渗局部皮下注射相应的拮抗药物,对外渗部位剧烈疼痛者采用对症治疗。
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患者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尽量避免对外渗局部施加压力,以防止外渗药物进一步扩散。
(2)发生药物外渗后,患者应卧窗休息,减少活动。(3)将患肢抬高24到48小时,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4)局部热敷能促进血管扩张,加速化疗药物的吸收。可于渗漏部位热敷24小时,热敷温度以50到60度为宜,每间隔15分钟热敷15分钟。
热敷适合与植物碱类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此类药物外渗时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作用。
(5)冷敷可有效地缓解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可用冰袋间断冷敷外渗处皮肤24到48小时,冷敷温度以4到6度为宜,每间隔15分钟冷敷15分钟。
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紫杉醇/氮芥/多柔比星(阿霉素)等所致的皮损,蒽环类药物外渗后禁用热敷处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外渗24小时内局部给予冷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并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而引起的肢体肿胀。也可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止痛,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
药物外渗后,避免患处的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可用33%~50%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保持24小时以上,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外渗部位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6)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曲肘/握拳/外展/内旋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因外渗药物引起剧烈疼痛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症状。
2.化疗药物外渗
常规药物还有 欧莱(七叶皂甙钠),外用,涂抹。
土方药物有:土豆片 外敷 一天更换4--5次,效果良好。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处理外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预防外渗的发生! 步骤:1 停止化疗 2 保留针头,患肢制动 3 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或是疑有外渗的药物 4 拔掉针头 5 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特殊化疗药物外渗时,按指导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7使用特殊药物发生外渗,给予热敷或冷敷处理 8 抬高上肢 9 通知医生,并讨论外渗部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及拍片 ps 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等应在发生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并抬高患肢 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应局部降温 发病机制: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引起组织变性、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注射;2.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个人实践经验: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1、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作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2、丝裂霉素 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1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 (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2)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 方法同丝裂霉素。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 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
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以上资料参考王华庆主编《恶性肿瘤化疗方案规范》及本科临床实践总结。化疗期预防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防治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由于抗癌药物的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患者留下终身残疾。为解决临床护理难点,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使药物外渗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为使化疗护士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此并发症的病因、病理、外渗分类、预防及渗漏处理及防治等作分别叙述。 1 病因病理 1.1 化疗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
1.2 渗出药物浸润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 1.3 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
1.4 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1.5 配制药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加药环境污染,也可使小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
2 临床表现 2.1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2 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2.3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2.4 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2.5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2.6 “静脉怒”反应 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
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化疗药物外渗对皮下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①发疮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对局部刺激的强弱。
3.1 发泡性化疗药物 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3.2 刺激性化疗药物 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不可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叶乙甙(VP-16)等。
3.3 非刺激性药物 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如5-氟脲嘧啶(5-Fu)、顺铂(。
3.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有哪些
(1) 对于留置套管针或表浅静脉穿刺的患者,如果患者诉输注部位不适、疼痛、烧灼感及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即使没有发现肉眼可见的渗漏,也应立即停止输液,接注射器尽量抽出局部外渗的液体。
(2) 如已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用地塞米松5mg+0。 5%利多卡因5〜10mL或地塞米松5mg+l%普鲁卡因5〜10mL行局部环形封闭或放射性封闭,抬高患肢48h。
局部间断冷敷或冰敷 6〜12h,冰敷时注意防止冻伤发生。方法:每次20〜30 min,冰敷时注意防止冻伤发生(忌冷的化学药物外渗禁止冷敷)。
奥沙利铂(乐沙定、艾恒)、长春碱、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切忌冷敷,必须热敷,用法:温度40〜50°C, 24h持续使用,因奥沙利钼等冷刺激可引起急性神经毒性如喉痉挛等。 (3) 局部涂喜辽妥或50%硫酸镁湿敷(24h后),中药湿敷或理疗。
物理疗法:毫米波治疗仪局部照射,每次30 min, 3次/ 天。 渗漏24h后,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20〜30 min,2 次/天。
(4)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可以使用化疗药物特殊解毒剂,并及时报告医师并详细记录外渗情况。中心静脉置管者(经外周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完全植入型输液港PORT)必须拍胸片,以确认导管末端的位置或渗漏的原因及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