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力的总结
1做平动物体: 物体各点运动方向一致 2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位移≤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3矢量: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标量: 只有大小而无方向,运算遵循加法法则 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坐标就是物体所处位置在数轴或坐标系的数学表达,坐标变化量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用坐标方式表示 6速度的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7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x/△t,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就是: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8平均速度既: 总位移与总时间比值 9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 :瞬间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强调一瞬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强调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当这一时间间隔很小,即△t→0时,△t内的平均速度可看做物体在该时间间隔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10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说的速度就是速率,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但速率可能不同 11加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意义 :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公式 :a=(Vt-Vo)/Δt 单位 m/s^2 12 速度公式 v=△x/△t (1)其中: △x为位移,△t为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 (2)明确 :位移的方向 13平均速度公式 :v=△x/△t 14位移公式推导:△x=v*△t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
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高一物理第一章力的总结
1做平动物体: 物体各点运动方向一致 2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位移≤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3矢量: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标量: 只有大小而无方向,运算遵循加法法则 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坐标就是物体所处位置在数轴或坐标系的数学表达,坐标变化量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用坐标方式表示 6速度的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7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x/△t,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就是: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8平均速度既: 总位移与总时间比值 9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 :瞬间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强调一瞬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强调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当这一时间间隔很小,即△t→0时,△t内的平均速度可看做物体在该时间间隔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10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说的速度就是速率,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但速率可能不同 11加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意义 :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公式 :a=(Vt-Vo)/Δt 单位 m/s^2 12 速度公式 v=△x/△t (1)其中: △x为位移,△t为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 (2)明确 :位移的方向 13平均速度公式 :v=△x/△t 14位移公式推导:△x=v*△t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
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物理
4.1 力1.什么是力: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4.力的单位是: 牛顿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 2个 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6.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 拉力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的原理制成的。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节指针,使它指向零刻线;(2)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 测量限度 。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大小 、 方向 、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开始,沿着 力的方向 画一条带 箭头 的线段来粗略地表示力。
10.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物体发生的 形变程度 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11.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 吸引 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
12.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 (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9.8N/k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 10N/kg );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1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 作用点 叫重心。14.静摩擦:物体将要滑动而未发生滑动,接触面所受到的力 。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的摩擦力)1.滑动摩擦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 相反 15.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1) 增大压力 ;(2)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使接触面 更光滑 和 减小 压力;(2)用 滚动 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4.2 二力平衡 力和运动2.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在 伽俐略 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或所受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4.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6.物体在 不受力 或受到 平衡力 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学的总结资料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1)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弹力 (1)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 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② 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③ 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
【拥有惊人的集中力的感想】
你是想拥有“惊人的集中力”,这要培养你静心的能力.所谓的“静心”,是指你自己大脑不参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用你的身心即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内部五胀六腑参与进去来感知道外界周围的变化,使你知道哪些事物和人使你应该记忆的,哪些又是你需要过滤掉的,这样重点的事物和人或者环境就深刻地留在的身心里,以身心为主体,大脑的思维为辅,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就留在了你身体的物质里,在你内心产生警觉.而使你警觉的事物和人就是你应该集中关注的东西.警觉的事物都是你以前关注过的,再一次被你关注后使你留下印象产生了相应的思维.静心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静心,一种是动态的静心.前者可以培养你静心的能力,而后者培养你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动态的静心才是人日常所需要修炼的.人经历的丰富也对静心的修炼产生很到作用,当然也能提高你的集中思维.静心需要一个过程,各人达到的境界不一样,也不要强求.可以看一下这本书:《静心-狂喜的艺术 [印度]奥修著 吴畸 顾瑞荣译》。
谁有关于初中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请提供一下,谢谢了
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有力作 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点】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 8、弹力 ⑴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⑵作用方式:直接接触 ⑶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 例如拉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
⑷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9、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
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竖直是指垂直于水平面,而垂直是指垂直于某一平面) 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运动和力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 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说明】伽科略斜面实验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实验加推理) 2、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不为0,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
力的概念是什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因。在动力学中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力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位置。牛顿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义是动量的时间变率(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力的定性的定义,它给出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的定性条件。
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的定义,即力等于动量的时间变率;如果质量不变,力也等于质量乘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的,只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见牛顿运动定律)。
扩展资料:
根据力的性质可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注意,万有引力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等于重力)。(重力不是所有条件下都指向地心,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向心力,只有在赤道上重力方向才指向地心。)
根据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非接触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和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力
跪求高中物理必修一,关于力的知识点总结和经典例题分析~~~
力的概念:力是物理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效果分类:动力,阻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重力:由地球吸引产生,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弹力:产生:1、物体直接接触。2、接触处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在接触面产生的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摩擦力:1、静摩擦力:条件:1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2、滑动摩擦力:产生:1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有相对滑动。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大小:f=uFn
力的合成与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范围:|F1+F2|》F》|F1-F2|
关于摩擦力:其实摩擦力方面,第一点要做的是判断它的方向!提供阻力的,方向就是你要研究的物体想要运动的相反方向。(如地面的东西,你推它,它不动,所以方向就是你的推力的反向,这时提供的是阻力;人捉着竹杆子下滑,为什么可以减速?就是因为摩擦力提供的是阻力,即方向与下滑方向相反,向上。) 提供动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如传送带,上面运动的物体受到摩擦力提供的动力,所以才运动,这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如人爬杆,为什么人会向上运动?因为摩擦力提供动力,即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向上)
知道了摩擦力方向,研究问题就不困难了。
(吃饭先。。。)
物理
4.1 力
1.什么是力: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4.力的单位是: 牛顿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 2个 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6.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 拉力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节指针,使它指向零刻线;(2)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 测量限度 。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大小 、 方向 、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9.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开始,沿着 力的方向 画一条带 箭头 的线段来粗略地表示力。
10.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物体发生的 形变程度 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11.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 吸引 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
12.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 (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9.8N/k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 10N/kg );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1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原理制成。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 作用点 叫重心。
14.静摩擦:物体将要滑动而未发生滑动,接触面所受到的力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的摩擦力)
1.滑动摩擦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 相反
15.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1) 增大压力 ;(2)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使接触面 更光滑 和 减小 压力;(2)用 滚动 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4.2 二力平衡 力和运动
2.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在 伽俐略 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或所受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4.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6.物体在 不受力 或受到 平衡力 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