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程庙

    范文程庙

    清史稿范文程传

    范文程(1597~1666)清初名臣,字宪斗,汉族,号辉 ,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

    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参加后金政权。

    清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汉族官员、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

    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

    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

    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

    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

    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皇太极为招纳更多汉奸,千金买马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英才称号。 范文程的一生 范文程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谪沈阳,居抚顺所。

    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 1618),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归顺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阳、辽阳,七年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皆从征。

    据清代有关文献记载,范文程蒙努尔哈赤善遇,“参与帷幄”,但语焉不详,具体情形无法知晓。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时称“天聪汗”)统率满蒙大军五万余人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

    范文程时在汗之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虽系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

    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阵”,“率枪炮手,杀敌甚众”。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

    明军来攻,“清军前锋被围,文程突围力战,援之以出”。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朗,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初十日,范文程奉汗命,往城之西山一台劝降。

    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其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还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汗“即付文程养之”。 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走。

    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太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五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遣兵劫掠黄河一带蒙汉人家,并命文馆官员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

    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这是天聪九年以前《清实录》全文载录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是了解此时范文程之见识、才干、文采的极好材料。现将顺治时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疏文,摘录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

    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以向年之插汉儿,彼尚不敢少抗,岂敢抗汗今日之兵耶。……臣等环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皆以汉人为奇货,是势之必欲深入也。

    即欲深入,汗当先为筹算,决志无移,切不可草草,以致临期踌蹰。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与汉人遇而大创之,是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边村屯,地薄民穷,凡我兵马,无益有损。

    夫既无所获,势必从原路出境,是与蒙古无异,而名利两失矣。果欲内入,当直抵北京,讯其和否,蚤为决断,由山海拆毁水门而归,以壮军威,以示无敌于天下。

    若计所入之关,无如雁门为便,既无沮滞,又居民富庶。

    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

    孔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享,称为‘四配‘,但四人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习称颜渊,与其父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心向学;又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能力。

    孔子以德行、言语、文学三个科目评价学生,德行以颜回为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又说,颜回死了以后,‘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颜回终身不仕,一直追随孔子,亲如父子,‘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

    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这是以颜渊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曾参,字舆,也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与父亲曾点也都先后师从过孔子。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宗圣志》卷七)。曾子又是一位刚毅超群的人,‘辱若可避,避之而已。

    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孔子·泰伯》)等名言都出自曾子之口。

    所著《大学》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学纲领‘、‘入德之门‘。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释奠以曾参配,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子思子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他的心性学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

    所著《孟子》七篇,在宋代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影响至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孟子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幼年丧父,故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

    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后人曾将他的二十三篇二十三篇汇编为《子思子》一书,可惜除《中庸》一篇因被收入《礼记》而得以流传至今外,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际。《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易经》、《孟子》等同。

    程颢、程颐视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从此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之一。

    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子思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如果说‘四配‘是祭孔时陪祭的第一等级,那么‘十二哲‘就是其第二个等级了。

    据《论语·先进》,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评定他的学生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因此,这十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这十人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学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建(今福建南平)尤溪县。朱熹是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于学无所不窥,经史、文学、释道,乃至自然科学,无不精研。

    在贯通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了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水平超绝,故被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并提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鉴于朱熹对儒学的杰出贡献,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清人又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有若的事迹,文献记载很少,后人对他了解不多。

    但有两件事很值得注意,一是《论语·学而》录有三段有若的言论,而且孔门中唯有有若与曾参两人称‘子‘;此外,孔子死时,鲁哀公诔之;有若死时,鲁悼公吊之;可见有若在孔门的声望。二是《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子夏、子张、子游等认为有若的言行、气质与孔子相像,算用侍奉孔子之礼事来侍奉他。

    孔门弟子对于有若的推许,也由此可知。因此,南宋咸淳三年,因颜回升为‘四哲‘,拟从孔门弟子中递升一人进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书力诋,只得递升子张入十哲。

    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终于成为第十二哲 五、先贤、先儒从祀 在孔庙中从祀,但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贤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

    东汉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七十二弟子。此后,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

    唐开元八年(720),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从祀。南宋理宗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

    今日孔庙所见从祀的先贤共有七十九人,供奉于大成殿两侧东西庑的北端,除孔门弟子外,还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子产、遽伯玉,以及上面提到。

    清世祖福临是到底是怎么死的

    清世祖福临 (1638-1661)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

    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

    年号顺治,习 称顺治帝。在位十八年。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年仅六岁的福临在沈阳继帝位,由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 顺治元年(1644)四月,多尔衮率兵入关,进占北京。

    九月,福临由济尔哈朗护送至京,召告天下,君临 全国。福临名为皇帝,而大权完全落到多尔衮手里。

    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哈喇城(今河北滦平东)围猎 时死去。八年正月福临宣布亲政。

    不久,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讦告多尔衮生前“谋逆”。于是,诏削爵 ,撤庙享,黜宗室,籍产入官,福临亲政时,因不晓汉文汉语,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

    为此,他在处 理政务之余,发奋读书,对左史庄骚,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戏曲、话本,无不涉猎。由于受 到汉文化的熏陶,逐渐领悟了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

    因此,他在执政期间,在维护满族贵族统治的 同时,尽量利用汉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完善和巩固他的统治。在推行汉化方面,他既 胜过他的父辈,又深刻影响到他的后代。

    福临亲政之初,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相当严峻。九年,李定国在华南发动强大攻势,孔有 德,尼堪相继战败身亡,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

    十年五月,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 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向郑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颁发诏书,全部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 面重新启用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命他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洪承畴到南方后,抚剿并 用,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清初因长期战乱,流民遍地,农田荒芜,不仅使清廷难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它的财 政收入。顺治十年,福临采纳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

    十四年,又积极鼓励地主 、乡绅召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励。同年,编程《赋役全 书》,颁布天下。

    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福临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命令督抚对属 下官员务须严加甄别,并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

    对蒙蔽专擅,纵兵害民的总督、巡抚、总兵进行纠举。十 一年,“大计天下”,对地方官员普遍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

    十二年,发生顾仁贪 赃一案,福临极为震怒,下令杀了顾仁,并严令此后凡官员犯脏十两,衙役犯脏一两以上者流徙,脏重者 斩绞,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福临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他甚至突破了各衙门中汉官不得掌印 的旧制,规定“受事在先者著掌印,不要分别满汉”。引起满洲贵族的不满。

    尽管福临允许汉官拥有比过 去较多的权力,但并没有摆脱满洲贵族对汉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汉官结党面,对此他十分敏感而 又严加防范的。例如十一年宁完我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陈名夏立即被处绞刑。

    十四年十一月,福临接到孙可望来降的走着。他立即封孙可望为“义王”,并命吴三桂、赵布泰、罗 托统领三路大军,向贵州。

    云南进发,十六年春,清军占领云南省城。此时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之外 ,全国大规模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福临同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以及佛教高僧木陈文、玉林琇、茆溪林的关系至为密切,所受影响极深。玉 林琇曾为福临起法名“行痴”。

    十七年八月,福临宠爱的贵妃董鄂氏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命茆溪森为 其削发,决心出家。经玉林琇坚决劝阻,才重新蓄发留俗。

    十八年正月初七,福临因患天花,于养心殿病逝。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

    顺治帝在位期间大事年历表

    崇德八年 (1643年癸未明崇祯十六年)正月 太宗有病,命和硕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诣堂子行礼。

    八月 太宗坐逝于寝宫清宁宫,无疾而终。礼亲王代善及诸王文武群臣定议,拥立太宗第九子福临为嗣皇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明年改元顺治。

    福临于大政殿举行即位大典。 九月 葬太宗于盛京昭陵。

    昭陵 十月 上太宗尊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顺治元年 (1644年 甲申) 正月 顺治帝御大政殿(笃恭殿)受贺,命礼亲王代善勿拜。

    郑亲王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睿亲王,而自居其次。 二月 祔葬太妃博尔济吉特氏于福陵。

    改葬以罪赐死之妃富察氏于陵外。 三月 大学士希福等进删译《辽史》、《金史》、《元史》。

    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缢。

    四月 固山额真何洛会告肃亲王豪格悖妄罪,废为庶人。晋封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郡王。

    大学士范文程启睿亲王多尔衮往定中原。以大军南伐祭告太祖、太宗。

    五月 多尔衮率大军抵达燕京,明文武诸臣士庶郊迎清军入城。多尔衮进入皇城,居火后余生的武英殿理事。

    令官吏军民以帝礼为明帝发丧。令故明内阁、部院诸臣以原官同满洲官一体办事。

    按制葬明庄烈帝皇后周氏、妃袁氏,熹宗皇后张氏、神宗妃刘氏。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大学士,驻守扬州督师。

    六月 多尔衮及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定议迁都燕京,遣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盛京迎驾。迁明太祖神主于历代帝王庙。

    铸各官印兼用国书。 七月 考定历法,为时宪历。

    以迁都祭告上帝、陵庙。多尔衮谕令,因军事方殷,新补各官可暂服用明式衣冠。

    设故明长陵以下十四陵官吏。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劝其主削号归藩,史可法严词拒绝。

    始修乾清宫。 八月 顺治帝车驾到达广宁,给明十三陵陵户祭田,禁止樵牧。

    九月 于紫禁城东南建堂子。顺治帝车驾到达通州,多尔衮率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于行宫朝见顺治帝。

    顺治帝自正阳门入宫。初定郊庙乐章。

    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神主于太庙。 十月 顺治帝亲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庙、社稷。

    以睿亲王多尔衮功最高,命礼部建碑纪绩。上太宗尊谥,告祭郊庙、社稷。

    顺治帝御皇极门(后改称太和门),举行入关后的登极典礼,颁诏天下,大赦。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王,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

    定诸王、贝勒、贝子岁俸。定摄政王及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冠服宫室之制。

    定皇帝卤簿仪仗。仿照盛京清宁宫之制,定坤宁宫祭萨满礼。

    定朝会乐章。定赐宴群臣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列席。

    圜丘 十一月 设满洲司业、助教,官员子孙有欲习国书、汉书者,并入国子监就读。罢明定陵守者,其十二陵仍设太监二人,量给岁时祭品。

    入关内首次祀天于圜丘。 八旗 十二月 出明府库财物,赏八旗将士及蒙古官员。

    以太宗第六女固伦公主下嫁固山额真阿山子夸扎。以何洛会、巩阿岱分别祭祀福陵、昭陵,告慰进军关内功成。

    假冒故明太子案发,诛杀相关人员15人。入关后第一次大规模圈地。

    顺治二年 (1645年 乙酉) 正月 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都统,代豪格征山东。以太宗第七女固伦公主下嫁内大臣鄂齐尔桑子喇玛思。

    命房山县岁以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 二月 始修《律例》。

    谕豫亲王多铎移师定江南,英亲王阿济格征讨李自成。 三月 始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明太祖于历代帝王庙,并定从祀大臣。

    四月 葬故明殉难太监王承恩于明帝陵侧,给祭田、建碑。豫亲王多铎师至扬州,谕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杀,清兵对城内人民持续进行了十天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以太宗第八女固伦公主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子巴雅斯护朗。初行武乡试。

    五月 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赐诸王以下百官冰,著为令。

    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逃遁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以城投降。命满洲子弟就学,十月一日赴监考课,春秋五日一演射。

    定叔父摄政王仪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摄政王。免皇后租,并崇文门米麦院。

    宣诏平定江南捷音。乾清宫修缮竣工,开始修缮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即保和殿)。

    六月 再次强制推行剃发令,皇太妃逝。发布诏告:清廷兴兵,本无意兼并,只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兴兵导致了明国祚灭亡;清军自关外整旅入关,乃是代明雪恨……以此来消弭汉族的反满情绪。

    并命于十月在江南举行乡试,以笼络汉族士人。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拜孔子庙。

    闰六月 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宫山,自缢而死。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员耆老顶戴品级。

    诏谕严禁谏官朋党相争。定满洲文武官品级。

    定诸王、贝勒、贝子、宗室王公顶戴式样。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鲁王监国政权。

    七月 享太庙。上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玉册玉宝于太庙。

    设明太祖守陵太监四人,给祀田二千顷。禁中外军民衣冠。

    蒲松龄的小故事有哪些

    你好 找到三则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

    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

    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

    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

    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

    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

    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

    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

    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龄的故事 那清朝的日头很妖艳地当空照着 考不上学的蒲松龄 走进深山寻老道 纷扬的雪花眉毛一样垂向眉梢 老道的袍子老过清朝 阴在阳之内 阳在阴之内 蒲松龄不知软硬究竟谁硬 老道神秘地指点软舌头 老道莫测地指点硬豁牙 《蒲松龄骂贪官》 有一天,蒲松龄乘船外出,同船有一位木匠、一位农夫和一位当官的。

    那个当官的其实是一个贪官,可他还喜欢在人前摆谱,上船后,自以为有才,提出要对诗,谁对不上来,就要替大家付船钱。 说完,那当官的就抢先吟出一首: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家同旁绫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吟完后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

    木匠一点也看不惯那当官的模样,他接口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如果要修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 船夫也很不齿那当官所为也吟道: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人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 农夫一旁更是怒火中烧,他直接骂道:三字同头屎屁尿,三字同旁稻秫稷,畜生吃了稻秫稷,当众拉出屎尿屁。 蒲松龄也接口痛快淋漓地骂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百姓声声哭骂咒,只因当道狼狐狗。

    那贪官听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十分懊丧,只好乖乖地给大家出了船钱,船一靠岸急忙灰溜溜地跑了。 蒲 松 龄 妙 对 范 文 程 1.清顺治年间,顺治帝想更好地笼络人心,运用"以汉治汉"战略,拟采纳一般汉臣的主意,开科取士,特别授意致仕老臣范文程,在京效开了家文昌客栈.客栈大张揭贴,声言凡来住宿者,只要能对出店主下联,吃饭、住宿均不收钱,还奉送十两纹银,意在暗中发现人才. 2.蒲松龄来到文昌店,一来想刹店主的狂傲,二来想赚几两纹银糊口. 他到客栈时,正值天降大雨,店内范老先生见蒲松龄进门,就张口出联:"大雨挡行人,谁做相公之主?"蒲松龄放下雨伞,抱拳作揖:"苍天欲留客,君为在下的东."范老先生微笑点头,遂摆下酒席,给蒲松龄接风. 3.蒲松龄喝酒是海量,从申末喝到戌初,居然不显醉意.这时,恰好范的表弟从重庆来访表兄,范即出对:"表弟非表兄表子;"蒲松龄抹抹嘴,:"丈人是丈母丈夫。”

    范文程紧续一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蒲松龄紧斟一杯接上:"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4.双方一递一对之间,外面传来了三声梆子响,范文程想提前告辞:"听谯楼,叮咚已到三更三点;"蒲松龄酒兴正浓,高举酒杯:"猜几码,咕唧正好一口一杯."散席后,店小二用灯笼送蒲松龄回房歇息,范见灯笼光线暗,立撰一联:"旧纸黑灯笼,火星照明;"蒲松龄打个饱嗝,手指范文程头上的道冠:"白头乌道冠,太岁当前."范文程哑口无言,只好互道晚安. 5.第二天一早,蒲松龄向范文程辞别,范文程取出纹银十两仍不甘心,又吟一联:"搜尽床头,只剩纹银十两;"蒲松龄心中畅快,索性嘲谑一句:"看清戥子,只怕还差三分."范文程把银子丢给蒲松龄,两手一挥:"如此恶客,快去快去;"蒲松龄双拳一抱,:"这样贤东,再来再来." 6.蒲松龄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哪曾想,范文程却向顺治帝告他"恃才疏狂",理由就是那"大邦大国大明君",顺治帝本想把蒲松龄下狱,碍于联对之间,口说无凭,便口出圣旨:"永不录用".可惜蒲松龄蒙在鼓里,被稀里糊涂地压制了一生.。

    请问沈阳故宫是个怎样的地方

    沈阳故宫 又称后金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

    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

    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

    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

    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

    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

    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

    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

    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

    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

    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

    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

    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

    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380年前的农历三月初三(今年4月11日),努尔哈赤率部众从辽阳迁都沈阳。

    从此,沈阳城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为一代帝王都城。从此,沈阳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

    今天的中街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宫依然是沈阳最具吸引力的建筑。 几天前,古老的故宫宣布将恢复戏台和嘉荫堂的原貌,这将是故宫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最大规模的古建筑修缮工程。

    在戏台和嘉荫堂恢复之后,故宫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将恢复历史的原貌。编辑本段历史之谜 修建。

    贤妃最后怎样

    唐太宗郑贤妃 郑贤妃(?—?),唐太宗李世民妃嫔之一,无子。

    《唐会要》记载郑贤妃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相关史料《唐会要 卷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国太妃燕氏(燕德妃)。赵国太妃杨氏(杨妃)。

    纪国太妃韦氏(韦珪)。贤妃郑氏。

    才人徐氏(徐惠)。郑国夫人。

    彭城郡夫人。 [编辑本段]唐太宗徐贤妃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生五日即能言语。四岁通论语及诗。

    八岁巳善属文。父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乃拟作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为唐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

    手未尝废卷,而辞致赡蔚,文无淹思。帝益礼顾,擢孝德为水部员外郎,徐惠再迁充容。

    又言:“伎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鸠毒,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其剀切精诣,大略如此。帝善其言,优赐之。

    唐太宗逝世后,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

    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文见《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及诗若干首,(诗见《全唐诗》及《名媛诗归》)今尚存。

    [编辑本段]宋太宗李贤妃 李贤妃(943年—977年),真定人,乾州防御使李英之女。宋太祖听说李氏有容德,为太宗聘之。

    开宝年间,封陇西郡君。宋太宗即位,进夫人。

    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赵元佐。李妃曾经梦日轮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惊而悟,后来生下宋真宗。

    太平兴国二年薨,年三十四。 宋真宗即位,追封母亲为贤妃,又进上尊号为皇太后。

    有司上谥曰元德,为元德李皇后。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

    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沆为园陵使。车驾诣普安院攒宫,素服行礼,拜伏呜咽。

    命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册。神主祔别庙。

    大中祥符元年,追赠李后的父亲李英为检校太尉、安国军节度、常山郡王,母亲为魏国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礼官赵湘请以李后祔太宗庙室。

    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礼官议之。”六年秋,宰相王旦与群臣表请后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庙,位于明德李皇后(李皇后)之次,宋真宗从之。

    相关史料 《宋史 列传第一》 李贤妃,真定人,乾州防御使英之女也。 太祖闻妃有容德,为太宗聘之。

    开宝中,封陇西郡君。太宗即位,进夫人。

    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元佐。妃尝梦日轮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惊而悟,遂生真宗。

    太平兴国二年薨,年三十四。 真宗即位,追封贤妃,又进上尊号为皇太后。

    有司上谥曰元德。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

    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沆为园陵使。车驾诣普安院攒宫,素服行礼,拜伏呜咽。

    命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册。神主祔别庙。

    大中祥符元年,追赠后父英检校太尉、安国军节度、常山郡王,母魏国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礼官赵湘请以后祔太宗庙室。

    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礼官议之。”六年秋,宰相王旦与群臣表请后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庙明德之次,从之。

    [编辑本段]南宋孝宗李贤妃 李贤妃(?—1184年),南宋孝宗妃嫔之一。李氏初入宫,为典字,转通义郡夫人,进婕妤。

    淳熙十年卒,赠贤妃。时李焘在经筵,尝谏省后宫费。

    宋孝宗说:“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宋孝宗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

    相关史料 《宋史 列传第二》 李贤妃,初入宫,为典字,转通义郡夫人,进婕妤。淳熙十年卒,赠贤妃。

    时李焘在经筵,尝谏省后宫费。帝曰:“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

    帝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 [编辑本段]明太祖李贤妃 贤妃李氏(?—?),明太祖朱元璋妃嫔之一。

    李贤妃生唐定王朱桱。 [编辑本段]明成祖权贤妃 贤妃权氏(1391—1410年),明成祖朱棣妃嫔之一,朝鲜人,善吹箫。

    权贤妃于永乐八年逝世,后被追谥为恭献贤妃。 [编辑本段]明仁宗李贤妃 贤妃李氏(?—?),明仁宗朱高炽嫔妃之一。

    李贤妃生郑靖王朱瞻飐,蕲献王朱瞻垠,真定公主。 [编辑本段]明宣宗吴贤妃 贤妃吴氏(?—?),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生明代宗朱祁钰。

    明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

    朱祁钰登基后,吴贤妃被立为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后。 宣庙贤妃,吴氏,明宣宗朱瞻基贤妃,明景帝朱祁钰生母,丹徒人。

    宣宗为太子的时候,吴氏就已选入宫,侍奉他。宣德三年,册封贤妃。

    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但到了后来,英宗夺回皇位时,降称吴太后为宣庙贤妃。

    天顺五年十一月薨,谥荣思贤妃。南明弘光帝即位,於崇祯十七年十月上谥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

    [编辑本段]明宣宗赵贤妃 贤妃赵氏(?—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赵贤妃为宣宗殉葬。正统元年八月,追赠赵氏为贤妃,谥纯静。

    [编辑本段]明宪宗柏贤妃 贤妃柏氏(?—?),明宪宗朱见深妃嫔之一。柏贤妃生悼恭太子朱祐极。

    [编辑本段]清代蒙古科尔沁和硕贤妃 科尔沁和硕贤妃,名博礼(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称之为科尔沁次妃。科尔沁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之妻;科尔沁和硕福亲王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