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程给皇太极的妙计

    范文程给皇太极的妙计

    明末皇太极身边的汉将范文程对崇祯帝设的什么计策使得崇祯帝把一员

    反间计

    皇太极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谤纷起。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看这不少清史电视剧,大清皇太极时期辅佐皇太极的汉臣有叫范仁宽,

    叫范仁宽,范文程的原型就是范仁宽。范浩民是虚构的人物。

    范文程(1597~1666)

    满清大臣。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人 。自称范仲淹后裔 。 18 岁时补秀才 。十九岁为渖阳县学生员 。

    他是东林党的人,但因明朝后期不被朝廷重用,所以自己隐居起来。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攻占抚顺,范文程二十一岁,与其兄文寀(生卒年不详)背叛了国家与民族,自愿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叛乱政权。为参与帷幄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赖。凡犯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范文程1636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顺治九年授议政大臣,先后晋少保兼 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

    清顺治元年(1644),在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的关键时刻, 他连续上奏疏,力主清军尽早侵略中原,并建议严肃军纪,以收买人心。 顺治帝定鼎北京,百废待举,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 以收买人心。如宣布为崇祯发丧,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严禁以“搜捕逆贼”为名互相告讦,废除明季三饷加派等。面对大量屠杀后严重的经济困难,建议奖励垦殖,恢复濒于崩溃的农业生产。他特别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清王朝的支持。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范文程卒,諡号文肃。

    有观点认为:范文程对满清功劳卓著,历事四朝,于满清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却对中华文化和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也有观点认为:当祖国不能重用自己,并且执行不义的时候,范文程毅然对祖国进行惩罚,主动剿灭不义的祖国,是个大英雄。

    但站在汉民族的角度看,因为自身不得重用,而叛变国家,是为了个人小利,而背叛了整个民族大义,是彻底的汉奸行为。

    对于范文程的背叛事件也有观点认为:努尔哈赤民族思想严重,在当时不会利用一个汉人出谋划策,而是将汉人收编为奴,在皇太极时期举行了小范围内的类似于科举考试的汉人选拔政策,他才得以出头露面,并得到了多尔衮及皇太极的重视。而一些史书(主要为《清史稿》)记载的背叛事件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其前任统治错误的避讳,而把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给婉转地掩盖过去。

    范文程-清初的范文程是个什么人?清初的范文程是个什么?为什么皇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汉军镶黄旗人。

    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谪沈阳,居抚顺所。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

    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

    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 1618),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归顺后金。

    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阳、辽阳,七年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皆从征。据清代有关文献记载,范文程蒙努尔哈赤善遇,“参与帷幄”,但语焉不详,具体情形无法知晓。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时称“天聪汗”)统率满蒙汉大军五万余人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 范文程时在汗之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

    他虽系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 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阵”,“率枪炮手,杀敌甚众”。

    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明军来攻,“清军前锋被围,文程突围力战,援之以出”。

    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朗,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

    初十日,范文程奉汗命,往城之西山一台劝降。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其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还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汗“即付文程养之”。

    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走。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太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

    五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遣兵分掠黄河一带蒙汉人家,并命文馆官员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这是天聪九年以前《清实录》全文载录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是了解此时范文程之见识、才干、文采的极好材料。

    现将顺治时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疏文,摘录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以向年之插汉儿,彼尚不敢少抗,岂敢抗汗今日之兵耶。

    ……臣等环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皆以汉人为奇货,是势之必欲深入也。 即欲深入,汗当先为筹算,决志无移,切不可草草,以致临期踌蹰。

    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与汉人遇而大创之,是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边村屯,地薄民穷,凡我兵马,无益有损。夫既无所获,势必从原路出境,是与蒙古无异,而名利两失矣。

    果欲内入,当直抵北京,讯其和否,蚤为决断,由山海折毁水门而归,以壮军威,以示无敌于天下。 若计所入之关,无如雁门为便,既无沮滞,又居民富庶,可资饱腾。

    汗如必欲深入,又恐无隙可乘,徒败声名耳,臣等于不得已之中,有两计焉,一计近于正大光明,一计近于吹毛求疵。所为正大光明之计者,当谕经过城池,明言插汉儿汗远遁,百姓尽为我有,因途遥徒步难行,特来与尔主讲和,并借尔地方牲畜……。

    所谓吹毛求疵之计者,当写书与近边官员,令彼转为讲和,勒限日期……(明官必耽延),彼时乘隙而入,惟我所欲为矣。入则利在深入,不入则就此回兵,庶为上策,勿徒劳兵卒也。

    从这份奏疏,可以看出范文程在两个方面的弱点。其一,此时范的文学修养欠佳,表述水平不太高明。

    这份奏疏是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三人合奏,宁完我是辽阳人,天命年间被俘为奴,天聪三年以“通文史”被皇太极召入文馆办事,授为参将。马国柱原系明朝生员,进入文馆后于天聪八年考中举人。

    此疏虽未注明由谁执笔撰写,但既系三人“公疏”同奏,把它作为反映文程之水平的材料,还是不会错的。 此疏的文字相当粗糙,毫无文采,有的句子使人难解其意,把它与乾隆初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这一奏疏相比,便可不言而喻了。

    比如,原疏一开始称:“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思想”两字,恐非当时高人雅士习用之词,既愚又鲁,还加“管见”两字,也太累赘罗嗦。

    乾隆修之实录将其润色为:“皇上昨命臣等筹度目前事宜,臣等虽愚,敢不竭所知以闻。”①两相比较,乾隆修实录的史官,将原疏之“思想”改为“筹度”,去一鲁字,再把“具管见”变为“竭所知”,虽仅小小变动,显然使其比较文雅略有文采了。

    再举一例,原疏有“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 什么叫“查发逃奔人”?表述太不通顺了。

    乾隆版改为“查发逃去人民,以还我者”,一下子就使人们明了其意,知道是明朝官员将从后金逃去的人丁查出送还。至于所谓“头紧顾头”,显系地方性的通俗口语,不易为他省人知晓,乾隆版改为“是不过暂救目前之急”,使其文字表达水平大为提高。

    全文类似之弊,俯拾即是,不再赘引。

    汉将忠臣洪承畴是如何对皇太极甘心降服的?具体哟

    简述: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押到沈阳,他不肯投降,皇太极先派了范文程去劝说,范文程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拍案大骂,说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没有资格同我说话,范文程慢慢跟他讲古今的道理,应该归顺清朝,洪承畴还是态度强烈,非常抵制不投降。

    范文程看到这个情节,马上返回皇宫见了皇太极,他说洪承畴已经是快死的人了,房梁上掉下一块土,他掸掉了,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这么爱惜,所以他对他的生命会更爱惜,这个人想求生,应该能劝降。

    皇太极的出现,洪承畴把皇太极和崇祯帝做了个比较,认为皇太极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和事业,於是他决定投降。

    其实我不太知道这是怎样的 ,我尽力了····

    发展 四百八十章如何处置范文程

    与原本的历史不同的是,这次范文程并没有跟随皇太极南下,而是留在了沈阳,从而在第一师和第二师攻陷沈阳的时候被俘虏。

    亲眼目睹第一师和第二师的战斗力的范文程被吓坏了,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后金的大军会好像豆腐一般任人宰割,同样没有想过这个世上还有掌握了掌心雷的军队。所以在第一师第二师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好像当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时一样,非常痛快的投降了。

    从这一点来看,范文程极其没有骨气,没有丝毫大明文人的风骨。不过范文程不这么看,他自认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他希望有施展他才华的地方,不管这个地方是大明官场,或是后金官场,亦或是现在的台湾政府。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台湾这次审判,竟然以汉奸罪名判处他十年的监禁。要知道,他到台湾大军攻陷辽东的时候,他还只是任职汗之文馆,而“书房官”根本就是个正式官衔的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小秘书而已。

    这样的职位要判他汉奸的罪名,他当然不服。虽然相比于宁完我这种为后金的管制,服制,以及伐明策略出过很大力而被判处死刑的人,他范文程已经算是比较轻的了。

    器:无广告、全文字、更要命的是,台湾的法律有允许嫌疑犯上述这一条。更要命的是负责审批他的那个法务部派来的法官是个黄兴云的疯狂支持者,认为一切的法律事务都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于是乎,范文程的事情就递交给了萧明乾。

    说实话,萧明乾真的是头疼的能够。他发觉自己想要建立一个以法治国的治国之道,根本就是在同自己过不去。

    很多时候,这法律都在缚住自己的手脚,给自己找不自由。范文程这个人,萧明乾当然不会陌生,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奸,满清入主中原的功臣之一。

    这样的人竟然只被判十年,而范文程自己竟然还喊冤,这让他一时之间感觉有些转不过湾来。不过看完范文程的卷宗之后,萧明乾明白了。

    原来自从在辽阳被后金俘虏一来,范文程一开始只是个奴隶,好不容易凭仗着识文断字,让后金觉得这个人如果当做是普通的奴隶有些浪费了,被提拔出来,特地处置些写写画画的事情。在努尔哈赤时代,汉臣的地位是很低的。

    那些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汉臣全部都是在大明曾经任职,后来投降后金的官员。范文程这种还没有考取功名就被后金抓来的文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后金官场。

    在皇太极上位之后,范文程才借着皇太极的一系列改革而改善自己的境遇,直到后来进入了汗之文馆,成为了皇太极私人秘书团中的一员。之所以判处他十年监禁,完全是因为经过调查,范文程对进入后金官场非常的积极,从态度上来说,就是个汉奸的胚子。

    萧明乾看完范文程的卷宗,抬头看向站立在一旁的范文程。三十二岁的范文程,虽然面庞之上带有浓重的书生气味,但是他的体格相当的魁伟,这可能就是他在几年的奴隶生涯中锻炼出来的吧。

    听到这个名字,萧明乾的第一印象的确是非常的厌恶,不自觉的就将自己内心的这种印象强加在了这个时候的范文程的身上了。听到萧明乾这么说,范文程急了。

    如果因为萧明乾这句话,就将自己重判,那自己可真是冤枉得能够。“但是根据调查,你任职那个汗之文馆的书房官的时候,对进入后金官场可是非常的积极啊!也就是说,如果后金没有被我台湾所灭,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在以后的年月里,为后金灭我华夏出不少的力。

    就凭这些,判你十年算是轻的了。”萧明乾冷着脸说道,其实萧明乾有些强词夺理了,终究那些都还没发生呢!“督军大人,那只是可能,终究还没发生。

    如果我说,即便后金不灭,我范文程也会因为得罪那个后金的贝勒而被杀也无不可啊!难道督军大人要以没有发生的事情,定文程之罪?如果那样的话,督军大人何必进行这场公审,间接安上罪名将所抓之后金官员全部杀了就是了。”听到萧明乾的话,范文程为之一愣,他知道萧明乾说的话很有可能会是真的,如果后金不灭,那么他范文程绝对不介意忠心的事金。

    萧明乾不得不承认,范文程的口才非常的不错,也很有急智,自己还真的被他给问着了。“督军大人,我觉得此人说的在理。

    既然我们要依法来判处这些俘虏,就不应该以尚未发生的事情来判处一个人。虽然此人在任职后金的时候,表现的很积极,那只能说明他这个人热衷于权势,这并不能作为判处他这么严峻的刑罚的根据,所以我觉得能够放过此人。”

    这个时候,宋佳发言了。

    清史稿范文程传

    范文程(1597~1666)清初名臣,字宪斗,汉族,号辉 ,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

    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参加后金政权。

    清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汉族官员、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

    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

    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

    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

    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

    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皇太极为招纳更多汉奸,千金买马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英才称号。 范文程的一生 范文程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谪沈阳,居抚顺所。

    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 1618),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归顺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阳、辽阳,七年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皆从征。

    据清代有关文献记载,范文程蒙努尔哈赤善遇,“参与帷幄”,但语焉不详,具体情形无法知晓。 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时称“天聪汗”)统率满蒙大军五万余人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

    范文程时在汗之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虽系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

    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阵”,“率枪炮手,杀敌甚众”。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

    明军来攻,“清军前锋被围,文程突围力战,援之以出”。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朗,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初十日,范文程奉汗命,往城之西山一台劝降。

    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其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还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汗“即付文程养之”。 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走。

    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太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五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遣兵劫掠黄河一带蒙汉人家,并命文馆官员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

    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这是天聪九年以前《清实录》全文载录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是了解此时范文程之见识、才干、文采的极好材料。现将顺治时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疏文,摘录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

    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以向年之插汉儿,彼尚不敢少抗,岂敢抗汗今日之兵耶。……臣等环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皆以汉人为奇货,是势之必欲深入也。

    即欲深入,汗当先为筹算,决志无移,切不可草草,以致临期踌蹰。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与汉人遇而大创之,是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边村屯,地薄民穷,凡我兵马,无益有损。

    夫既无所获,势必从原路出境,是与蒙古无异,而名利两失矣。果欲内入,当直抵北京,讯其和否,蚤为决断,由山海拆毁水门而归,以壮军威,以示无敌于天下。

    若计所入之关,无如雁门为便,既无沮滞,又居民富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