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优秀传统文化15000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作文1000字

    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

    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

    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

    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

    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

    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作文五百字急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

    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

    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优秀传统文化的征文

    中国传统文化——礼貌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了,不怎么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叫人。

    一般见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妈一直说“见认识的人一定要叫,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老师也经常说“在校一定要叫老师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可是现在的我,总觉的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直嘴边挂着阿姨叔叔什么的,会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学笑话。

    我承认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说我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爱幼。 坐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别是公交车。

    在公交车上,后门一开就能看见三把黄色的单人座椅,这三把座椅是专门为老弱病残所设的。但我总是会看见一个孕妇或老人站着,偏偏会有年轻人、中年人坐在旁边。

    其实我猜想坐着的人有想让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亏。直到售票员说“谁能让一下位?”我有信心说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做到,看见这样的情况会主动让位!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礼貌!。

    我国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借鉴,范文

    本的中国传统会一天天地继续下去,天朝上国的美梦还可以继续做下去。

    一百多年来,每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几乎都是内部危机和外来影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洋务派的主将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恰恰就是这样的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加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内忧外患令中国接近崩溃之时。但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也有比较理性的讨论,比如西化派与传统派就进行了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论战。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洞开,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更是从未停止。近几年再掀波澜,恰恰是全球化咄咄逼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

    问题在于,今次讨论的总体水平不一定及得上新文化运动的那次讨论。其核心问题仍然是简单化地对待传统文化,一些人停留在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简单逻辑上。

    全有派主张全盘复古,因而有虔诚的教授主张重建古代经院,让今天的幼童从小就读中国经典,或许还能再造几个孔孟圣人。全无派则从内心深处仍然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一无是处,因而需要“洗清画布”,全部接受外来文化,再造中华。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赞成这两种极端,提倡批判地改造或创造性转化传统,但他们的说法大多停留在抽象层面,至于具体怎么改造和转化,则不甚了了。 我个人觉得,以纯粹复古为目的鼓吹读经和灌输传统文化,是真正的不识时务。

    今天的时代和现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事情都国际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文化本身也已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经济行政,今天要找到真正的国粹,已经相当困难了。

    现实变,思想必变,在此前提下再复制古董,至多只是博物馆里增加点供人玩赏的东西,而且是膺品。今天把幼童们关在经院里念“子曰诗去”,如果不接触外部世界尚能维持一段时日,但也产生不了古典的圣人来,因为造成圣人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具备。

    一旦接触五颜六色的外部世界,复古者们的无奈即刻显现。再说,你让他们读经尊圣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延续传统,使之与世隔绝那就完全达不到目的。

    这里且不说那些复古主义的教授们自己是不是真的拒绝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这个言行一致的问题了。至于以研究为目的而读经和学习传统文化,那是有关领域学者的责任,同样不必厚古薄今,以复古为目标。

    这是一个“回不去了”的世界,我们只能向前看。 那么,读经和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有无必要?当然有。

    但这不是以复古为目的,而是通过借鉴传统来为改造现实服务。比如,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对于古典文化、特别是中国经典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学习理工医农和商业管理的学生,需要用一部分时间来研读古典作品,以便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从传统伦理中汲取积极的成分。

    我曾经与日本、韩国和我国港台的学者们进行过交流,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实际人伦关系离东方传统最远,大概与中国大陆过去一百年里的特殊政治和社会事变及文化发展有关,西方激进思想在此的实际影响力远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冲突所养成的怪胎——斗争文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较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伦观念,在此前提下,适当地学习传统文化,经重新解释后提倡新型的忠孝和仁义礼智信,培养新式的君子,使得现代化的新人们既重视个人自由选择,又不失其正人君子的风度和修养。

    这倒是需要认真做的一件工作,但必须与复古划清界限。 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读经和继承传统文化,同样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即不能以盲目排外的方式来歌颂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的落后面、阴暗面不仅不揭露,而且文过饰非,为尊者讳。

    相当一段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宣传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以贬低外来文化为前提,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比如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而医药全都有副作用,甚至还有像林语堂那样把层层叠穿起来的对襟袿子说得比西装还不知高明多少倍。

    直到今天,我们经常听到“只有在我们中国才会有这样了不起的事情发生”之类的话,以及西方只有物质文明而我们有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这与封建专制时代把外国人都当作蛮夷而只有中国人才是最高尚的民族的说法异曲同工,是“中体西用”说的翻版,制造了不少盲目排外和崇拜传统的“愤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篇反思100字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

    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

    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

    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曾经。

    我国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借鉴,范文

    本的中国传统会一天天地继续下去,天朝上国的美梦还可以继续做下去。

    一百多年来,每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几乎都是内部危机和外来影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洋务派的主将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恰恰就是这样的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加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内忧外患令中国接近崩溃之时。但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也有比较理性的讨论,比如西化派与传统派就进行了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论战。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洞开,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更是从未停止。近几年再掀波澜,恰恰是全球化咄咄逼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

    问题在于,今次讨论的总体水平不一定及得上新文化运动的那次讨论。其核心问题仍然是简单化地对待传统文化,一些人停留在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简单逻辑上。

    全有派主张全盘复古,因而有虔诚的教授主张重建古代经院,让今天的幼童从小就读中国经典,或许还能再造几个孔孟圣人。全无派则从内心深处仍然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一无是处,因而需要“洗清画布”,全部接受外来文化,再造中华。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赞成这两种极端,提倡批判地改造或创造性转化传统,但他们的说法大多停留在抽象层面,至于具体怎么改造和转化,则不甚了了。 我个人觉得,以纯粹复古为目的鼓吹读经和灌输传统文化,是真正的不识时务。

    今天的时代和现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事情都国际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文化本身也已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经济行政,今天要找到真正的国粹,已经相当困难了。

    现实变,思想必变,在此前提下再复制古董,至多只是博物馆里增加点供人玩赏的东西,而且是膺品。今天把幼童们关在经院里念“子曰诗去”,如果不接触外部世界尚能维持一段时日,但也产生不了古典的圣人来,因为造成圣人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具备。

    一旦接触五颜六色的外部世界,复古者们的无奈即刻显现。再说,你让他们读经尊圣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延续传统,使之与世隔绝那就完全达不到目的。

    这里且不说那些复古主义的教授们自己是不是真的拒绝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这个言行一致的问题了。至于以研究为目的而读经和学习传统文化,那是有关领域学者的责任,同样不必厚古薄今,以复古为目标。

    这是一个“回不去了”的世界,我们只能向前看。 那么,读经和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有无必要?当然有。

    但这不是以复古为目的,而是通过借鉴传统来为改造现实服务。比如,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对于古典文化、特别是中国经典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学习理工医农和商业管理的学生,需要用一部分时间来研读古典作品,以便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从传统伦理中汲取积极的成分。

    我曾经与日本、韩国和我国港台的学者们进行过交流,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实际人伦关系离东方传统最远,大概与中国大陆过去一百年里的特殊政治和社会事变及文化发展有关,西方激进思想在此的实际影响力远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冲突所养成的怪胎——斗争文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较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伦观念,在此前提下,适当地学习传统文化,经重新解释后提倡新型的忠孝和仁义礼智信,培养新式的君子,使得现代化的新人们既重视个人自由选择,又不失其正人君子的风度和修养。

    这倒是需要认真做的一件工作,但必须与复古划清界限。 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读经和继承传统文化,同样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即不能以盲目排外的方式来歌颂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的落后面、阴暗面不仅不揭露,而且文过饰非,为尊者讳。

    相当一段时期,我们的传统文化宣传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以贬低外来文化为前提,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比如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而医药全都有副作用,甚至还有像林语堂那样把层层叠穿起来的对襟袿子说得比西装还不知高明多少倍。

    直到今天,我们经常听到“只有在我们中国才会有这样了不起的事情发生”之类的话,以及西方只有物质文明而我们有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这与封建专制时代把外国人都当作蛮夷而只有中国人才是最高尚的民族的说法异曲同工,是“中体西用”说的翻版,制造了不少盲目排外和崇拜传统的“愤青”。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礼仪”为主题的作文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后,我感触很深.比如读到《孔融让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给弟弟,把小的梨留给自己,这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比如读到《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鱼,于是王祥就躺在冰山用己的温度融化冰,用手到冰冷的水里抓鱼……这样,这个故事又给我们讲了美德:孝.王祥尽了孝道,但他却付出了很多……虽然时代在飞速前进,可是令我欣慰的是,这些美德还流传了下来.比如在公共交通上,总看见一些可爱的上海人让座,每有乞丐经过,一些爱心人士总会投一些零钱.可是“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痛心,让我们反思:这世界是不是真的开始冷漠了呢?在古代的时候,我相信这种惨剧从来不会发生.那冷漠的18个人,难得没有反思吗?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我深有感触.特别是曾子杀猪这篇故事.这个故事讲了: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让他在家呆着,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她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能言而无信,要遵守诺言,更不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欺骗小辈,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发生言而无信的事情,家长曾欺骗孩子,但要分清是是非,他们是为你好还是对你不好.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曾有意欺骗孩子.而本文,母亲只是不要让孩子惹麻烦欺骗孩子,是有意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状元还乡也是其中之一.新状元王沂公回乡探亲,他谢绝了官府县衙赠送的宴请和银两,换上了自己平时穿的衣服,在迎候他的人群没有发现他时走进了城.由此可见,王沂公式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在欢迎他的人群前若无其事地走过时,在他换上平时穿的衣服时,在他谢绝了赠送的银两和宴请是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可贵的美德,做人行事低调说明了他并不喜欢摆排场和官架子,并不是一个以大欺小的人.王沂公当了状元,他的才华不会少,但我相信他会当官也当一个清明廉洁的好官.做事低调,也是一个十分好的习惯.在现代有许多官员做不到,因为他们想要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每当自己开车上街是人们都会注意他,他们应该认为自己十分风光吧!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好,你能成为官员说明你有能力为老百姓服务这时你的职责,不是你该炫耀的东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