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汉语言自考论文范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自考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论

    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

    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下称报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从事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完整表述。 报告的撰写是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应当符合国家及有关行业(部门)指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言规范。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严格把关,制定本规范。一、报告的结构与要求报告包括标题、内容摘要、索引关键词、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全文专业技术类不少于12 000个汉字(含较简单的图表、程序段等),经济管理和文法类不少于10 000个汉字。报告一律打印,不得手写。

    1.报告标题 报告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符合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 报告标题应能体现报告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

    报告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报告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

    2.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报告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 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内容摘要一般不超过200个汉字。 3.索引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报告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

    4.目录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报告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和所在页码。 5.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报告主体和结论等部分。

    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绪论一般做为专业技术类报告的第一章,应综述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管理类和文法类报告的绪论即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

    报告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 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

    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 专业技术类:第一章;1。

    1;一、;1。;(1);①; 经济管理、文法类:1;1。

    1;一、;(一);①。 6.后记 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导师和对为毕业设计工作、报告撰写等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

    内容尽量简洁明了。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报告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毕业设计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

    参考文献数量专业技术类不少于10篇,经济管理和文法类不少于15篇。 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报告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

    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8.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报告确有作用的材料(如外文文献的复印件和中文译文、公式的推导过程、较大型的程序流程图、较长的程序代码段、图纸、数据表格等),可以编制成报告的附录。

    附录字数不计入报告应达到的文字数量。 二、打印要求 报告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进行打印,页面上、下边距各2。

    5厘米,左右边距各2。2厘(报告所附的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及计算机程序段清单等除外),并按报告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封面 见附件《报告封面、指导教师意见页、系部答辩委员会意见页》。

    2.内容摘要 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内容摘要不设页码。

    3.索引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索引关键词:”开头(字体加粗),后跟3~5个关键词(字体不加粗),词间空1字,其他要求同正文。 4.目录 目录列至报告正文的二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

    目录页不设页码。 5.正文 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

    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报告标题为标准二号宋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 报告一级子标题为标准四号黑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 报告二级及以下子标题为标准小四号黑体字,左起空两个字打印,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一律使用标准小四号宋体字,段落开头空两个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中的公式原则上居中。

    如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应与正文左侧对齐,公式仍居中,公式末尾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二章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2—3)”,附录2中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②—3)”等; 正文中的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内容正确,绘制规范。

    插图按章编号并置于插图的正下方,插图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图序号为“图2—3”,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

    自考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

    下面的可能对你有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司法解释的主体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

    1955年 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规定:“凡关于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进行解释。”将司法解释权只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过程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也做了类似的规定,将司法解释的主体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进一步扩大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这一扩大的实质在于使司法解释的主体由原来的一个单一审判组织改变为两个职能不同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两个不同的司法解释主体,由于其职能的不同,其工作性质和任务也必然不同,其对同一事实和法律进行观察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必定会影响对同一法律的理解,从而导致两个解释主体在相同情形之下对同一解释对象做出不同的解释。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是两个工作联系十分紧密但职能不同的机关,在我国,检察机关有侦查、起诉和监督三重职能,当两机关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时,检察机关按照自己的解释侦查、起诉的案件,在审判阶段就可能出现另外一种出乎检察机关预料的判决结果,而作为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则极有可能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

    于是就使得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对法律进行解释前的协调成为必要或必然。在这种情形下,审判就可能变成与公诉机关的妥协,司法独立也许就只是保留了一个名称而已。

    这实际上是对法制统一的一种削弱或破坏。同时司法解释以两个国家机关的名义做出,这就从形式上混淆或掩盖了司法权与检察权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或抹杀了司法解释是针对案件适用法律做出裁决这一实质,即所谓具体运用法律、法令问题的解释。

    既然是法律规定国家机关而非审判组织进行司法解释,那么,法律规定的做为司法解释主体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未规定的非司法解释主体的国家机关联合做出司法解释就成为可能。因为这里已看不出审判组织与非审判组织的区别。

    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同为国家机关有的有权而有的则无权,在有无司法解释权的问题上似乎只是一个法律有无授权的区别而已,突破这一授权界限在一般人看来也似无大碍。 另外,既然可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发布解释,作为实际运作解释的机关内部机构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发布呢?这样不是更加名副其实吗?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联合发布解释法律的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内部机构直接发布解释法律的文件的情形才会屡屡出现。

    此前只是对司法解释的主体作了排除性的分析,究竟司法解释的主体范围应当如何界定,还是应从司法解释的内涵入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本文一开始对司法解释诸概念之解析,关于“司法解释是司法过程中对法律进行的解释”这一个命题无大的分歧,探讨司法解释的主体范围,也就从这一无多大争议的命题切入。

    司法过程是上至最高人民法院下至基层人员法院审理案件时都需要进行的审判过程,而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司法过程都包含着理解、解释、运用法律三个环节,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对法律解释的问题,广义地说无论哪一层级地审判都存在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对法律适用者所面对的案件具有实在的法律效力。 至于现在学者和立法者将司法解释主体只界定在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只是来源于对解释效力范围方面的考虑,根据效力范围将司法解释限制在对司法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层面上。

    无论如何,任何一个层级的法律适用者正在对法律进行着有效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学者、立法者包括案件的当事人必须正视这一点,在这里真正有效解释法律的不是司法机关,不是整个法院,而是拥有审判权的法官和审判组织!所以,我们可以说司法解释的主体就是法官和审判组织(即人民法院的独任审判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但是根据不同效力范围的司法解释,将司法解释区分为最高司法解释和法律适用解释,并在其权限、形式方面加以区别规范则是很有必要的。

    回答。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的文章。

    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

    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

    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

    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

    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

    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

    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

    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

    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

    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

    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

    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

    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

    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

    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

    如: 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

    汉语言专业自考毕业论文`````急```

    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从当前的“汉语危机”现实出发,通过对大学校园的汉语言规范使用状况研究,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汉语 言表达能力的薄弱。

    揭示出提升大学生母语能力与提高人文素质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行之 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汉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根本最伟大的创造。

    汉语,是一代又一代 炎黄子孙不断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 根本保证。汉语的发展,需要爱护,需要浇灌,需要不断丰富,更 需要一个适合其生命成长的健康环境。

    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 们的汉语面临着太多的困扰。 一、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的现状 1.无法回避的“汉语危机” 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有100多个 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的中 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外国留学生,参加2006年广 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翻译上得零分,10万考生在造句上得 零分。

    对比表明,我们的汉语确实已经陷入极大的危机当中。 所谓“危机”并不是说汉语本身的衰败,而是指中国人使用汉语 的能力,越来越弱了。

    “呱呱坠地”不能读成“gua gua zhui di”,“炙手可热”并不是 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 上,夺得第一名的是外国留学生队,而主要由刚从激烈的高考中 脱颖而出的中国学生组成的各支队伍,只能依次往后排,这一结 果让多数评委大跌眼镜。在学外语成为全民风潮,不懂一门外 语似乎就等于新时代文盲的背景下,某地又发生高级英语口译 考生看不懂母语的笑话:不少自以为“英语流利的”的中国考生 把“富贵不能淫”译成“要富有,不要性感”;翻译“血肉长城”竟然 出现猪肉的单词。

    大学生中文素养的薄弱,令人深思。由此引 发了“汉语危机论”、“母语保卫战”等问题的提出和争议。

    正如 古语所云:“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不少大学生并不领会母 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 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前,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各种语言载体都 在实现爆炸式的规模扩张,使人们的语言活动空前频繁和猛烈 有人说这是一个语言狂欢的时代,其实也是一个语言危机的时 代,是语言垃圾到处泛滥的时代。主要问题表现为英语的围困 翻译腔的盛行、性语言的狂欢、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

    2.母语和外语的本末倒置使得大学生汉语言能力严重下 滑 在大学校园,受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影响和英语霸权主义冲 击,英语学习蔚然成风,气势凌人。各类英语考试更是高高在 上,四级、六级、八级、中高级口译、考研英语、托福、雅思……几 乎占到大学时代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大学生普遍忽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母语和外语的重要 性本末倒置。以至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很多学生组 织不好一篇合格的论文。

    有位数学教授说,他修改学生的数学 论文,大部分时间却花在文字上面。 在口语表达上,大学生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类 是洋话连篇,杂腔杂调。例如:经常听到大学生说“最cool” “PK”、“粉丝”之类的新鲜词,还有“我好好开心呵”、“我好好感动 呵”,应该是从台湾电视片里学来的话吧?实在是糟粕。

    “好好” 是什么意思?“好好”有什么好?还有什么“开开心心”,完全是 病句。另一类是不善表达,几近失语。

    有一个学生说他一天中 午读了一篇平淡无奇的怀旧性短文,突然大哭一场,事后根本无 法解释自己的哭。他对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动情的事,竟然 有口难言。

    总之,错别字泛滥,成语误用,网语数字语、校园黑话 盛行是大学生语言使用方面的突出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 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把“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是定为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的 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 用能力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来自全国各个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 工作还很艰巨。

    特别是笔者所在的以理工农科为主的院校和非 文科专业的学生,母语教育、汉语言能力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推广普通话、提升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的 重要意义 1.大学独特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 推广普通话、提升汉语言能力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关 系到大学独特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

    从 2000年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 语日”,旨在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多语种化,提高对全世界各 语种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人是语言的存在,语言不仅仅是一种 表达工具,而是根植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

    大学是文 明的重要创造场所,承载着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的重要使命。通 过强化汉语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 们的精神境界。

    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 我国综合国力大有意义。而这正是大学重要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