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社会学论文范文
关于啃老族的论文
所谓“啃老族”,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成年之后仍“吃定”父母的人。
两年前,“啃老”一族刚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以为“啃老”现象不过是少数子女一时的意气用事。没想到,两年过去,“啃老族”还真成了气候,队伍有越来越壮大之势。
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从失业“啃老”到买房“啃老”,“啃老”一族渐成社会病。 有人把“啃老族”的出现归结于民生多艰,认为是高失业率和高房价之下的必然现象,笔者以为,这多少有点“脚不正赖鞋歪”。
很多“啃老族”抱怨工作不好找——这个工作却是有条件的:高薪酬,低工作量;高福利,低压力;高自由度,低责任心;末了,还要加一条,符合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像。据说,不少不肯工作、呆在家里等待创业机会的高学历年轻人就是为了“坚持人生理想”,不肯向现实“妥协”,才迫不得已“啃老”的。
至于买房“啃老”的说辞也站不住脚。本来,房价之不合理是一个问题,“啃老”是另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非得一工作就买房,而且非“三室两厅”不考虑,那必然会将“房价高”与“啃老”联系在一起。 笔者以为,“啃老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关。
许多父母的教育动机一向不够单纯,一个孩子的成长培育寄托了来自父辈甚至祖辈的梦想和期望,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个体面的职业,足以炫耀的社会地位及高收入,做父母的不仅面上有光,连将来的物质生活也有了保障。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强调的并不是孩子的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家庭投资意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眼下的“超女”选秀。有多少家庭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又有多少家长拿出了血汗钱助爱女奔向“一夜成名”的目标?有被“PK”下的“超女”妈妈悲情控诉:“家有‘超女’是场灾难!”可是,当这个“超女”家庭拿出近10万元去买选票、做海报、打广告时,难道仅仅是赌气于“超女”比赛的不公平吗?或者,仅仅是为了博女儿一笑的不计成本的溺爱吗? 父母的教育投资意识反射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就业的高不成、低不就,是急功近利,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把人生看成一场投资,每走一步,都计算着自己的投入产出。
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独立生活是负效益时,便缩回父母的“哺乳袋”里,等待更好的投资机遇。 因此,在笔者看来,“啃老族”社会病的病根并不在“啃老”一族,而在于他们的父母以及形成这种教育观念的社会环境。
其实,在给那些“啃老族”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时,也该给那些不惧“啃”、乐于被“啃”的家长们上上课。至于“啃老”怨民生多艰的看法,不仅无助于“啃老族”自省,怕只会让他们“啃”得更理直气壮。
想写一篇家庭冷暴力的社会学论文
用社会越轨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它的成因吧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理论: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C、攻击行为常常由挫折引起
如果一个人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即挫折。挫折感会导致侵犯行为。
3、社会学的解释
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A、 墨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所谓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的一种社会状况。
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五种适应模式: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接受目标,但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代之以“新”的非法的手段。
c、形式主义:已失去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d、隐退主义:既拒绝目标也拒绝手段
e、反抗:拒绝文化上赞同的目标和手段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社会越轨行为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B、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C、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
比如用这些理论去解释这种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负向社会功能
A、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B、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联系;C、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联系
(2)越轨行为的正向社会功能
A、有助于认清和界定社会规范;B、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C、引起社会变迁;D、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然后你可以拿这些理论,结合现在我国家庭特点的实际情况(比如独生子女啊、慢慢的女主人也有自己的事业啊、421家庭模式啊等等方面)去分析成因以及解决之道。
另外,我想到一点:你还可以把农村和城市进行分别的研究,我相信,这其中的根本数据肯定是有差别的:比如,农村和城市家庭发生冷暴力的概率;还有发生冷暴力他们处理方式的差别等等。
最后一点,既然是实证研究,引用的统计数字一定要权威,一方面能有信服力,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一旦出现谬误,会导致最后结论的根本性错误
关于啃老族的论文
所谓“啃老族”,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成年之后仍“吃定”父母的人。
两年前,“啃老”一族刚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以为“啃老”现象不过是少数子女一时的意气用事。没想到,两年过去,“啃老族”还真成了气候,队伍有越来越壮大之势。
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从失业“啃老”到买房“啃老”,“啃老”一族渐成社会病。 有人把“啃老族”的出现归结于民生多艰,认为是高失业率和高房价之下的必然现象,笔者以为,这多少有点“脚不正赖鞋歪”。
很多“啃老族”抱怨工作不好找——这个工作却是有条件的:高薪酬,低工作量;高福利,低压力;高自由度,低责任心;末了,还要加一条,符合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像。据说,不少不肯工作、呆在家里等待创业机会的高学历年轻人就是为了“坚持人生理想”,不肯向现实“妥协”,才迫不得已“啃老”的。
至于买房“啃老”的说辞也站不住脚。本来,房价之不合理是一个问题,“啃老”是另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非得一工作就买房,而且非“三室两厅”不考虑,那必然会将“房价高”与“啃老”联系在一起。 笔者以为,“啃老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关。
许多父母的教育动机一向不够单纯,一个孩子的成长培育寄托了来自父辈甚至祖辈的梦想和期望,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个体面的职业,足以炫耀的社会地位及高收入,做父母的不仅面上有光,连将来的物质生活也有了保障。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强调的并不是孩子的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家庭投资意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眼下的“超女”选秀。有多少家庭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又有多少家长拿出了血汗钱助爱女奔向“一夜成名”的目标?有被“PK”下的“超女”妈妈悲情控诉:“家有‘超女’是场灾难!”可是,当这个“超女”家庭拿出近10万元去买选票、做海报、打广告时,难道仅仅是赌气于“超女”比赛的不公平吗?或者,仅仅是为了博女儿一笑的不计成本的溺爱吗? 父母的教育投资意识反射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就业的高不成、低不就,是急功近利,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把人生看成一场投资,每走一步,都计算着自己的投入产出。
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独立生活是负效益时,便缩回父母的“哺乳袋”里,等待更好的投资机遇。 因此,在笔者看来,“啃老族”社会病的病根并不在“啃老”一族,而在于他们的父母以及形成这种教育观念的社会环境。
其实,在给那些“啃老族”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时,也该给那些不惧“啃”、乐于被“啃”的家长们上上课。至于“啃老”怨民生多艰的看法,不仅无助于“啃老族”自省,怕只会让他们“啃”得更理直气壮。
求社会学论文关于大学生素质问题,1500字左右.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来源:中国 [摘 要]当前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那么,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现在校的大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一、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 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而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大学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对理工科的了解,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一片模糊,学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对文学、历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美学、心理学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认为教师只要有效地传授了书本知识,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质量就有了保证,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分数,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信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则受到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忽视冷落了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培育。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
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瞧,我这个人
瞧,我这个人我呀,16岁,个子不高,稍有点胖,爱吃糖和巧克力,爱听音乐,闲下来时爱写点东西,有烦心事时爱发点小脾气,在学校下课十分钟爱从窗口向下望,或是出去绕操场走走……粗心的我。
每次得到一本好书或精彩的杂志抑或是有用的复习资料,总会放在一个自认为显眼的地方,心想:这个地方绝对好找,下次用到不会找不到了吧。结果,到了想用的时候,却忘了那个“显眼”的地方是哪了,费了半天劲儿,翻了个底朝上,愣是找不到了!瞧我这个人,太粗心了!“胆大”的我。
夜幕缓缓降下,刚吃完晚饭,想出去走走,又怕有妖魔鬼怪出现。理论上讲,我是不相信有鬼魂或神灵的,可是每次夜里“独自行动”时总是心惊胆战的,哪怕一点儿风吹草动,也会使我惊呼,立刻想到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
瞧我这个人,胆子也忒“大”了吧?!少言的我。课堂上老师讲课时,总有些同学爱随着老师说一些话,我知道,那是在配合老师,老师很喜欢的,可我不行,我喜欢听,一直地静静地听,就像在欣赏一台绝美的艺术表演,淋漓尽致的语言,完美无比,在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与艺术相结合、升华而成的美。
瞧我这个人!我有许多不足,许多缺点,也有我自己的见地。相信日后,我会努力逐一地改掉这些毛病,弥补不足,使自己更得别人的欢迎,同时我也会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为别人而改变自己。
跪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社会学论文,急用多谢
社会学论文------------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 论文 ——由重庆万州万人骚动和陕西咸阳工人静坐说开去 2004年9-10月间,连接发生了数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少则万人,多则十万人,聚集公共场所,甚至卧轨阻拦火车,引起社会强烈震惊。
中央政府及时正确地处理了这些事件,从而防止了事态的恶化和进一步蔓延。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公共维权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调整和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而有效处理这些事件以避免社会的大规模动荡则需要为利益调整和整合提供有效的博弈机制和表达途径。
中国这几起事件也不例外,回观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并借鉴西方已经历过此阶段的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总结一下这几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1. 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和政府形象的严重毁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信用无疑是政府最大的财富。而公共信用的丧失,则是转型期政府的最大危险。
从这两个事件来看,政府的形象已跌至极低。 万州事件的起因,只不过是搬运工余继奎和夫妇胡权宗曾庆容的碰撞,以及余继奎的被打这样一个小矛盾。
而其扩大成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曾庆容夫妇的一句话。据目击者称,当时“胡权宗称自己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甚至可以出20万要余继奎的命。
曾庆容也不甘示弱地表示,自己家里很有钱,只要围观的民众来帮助打余继奎的耳光,一记耳光他可以给20元。”①正是这句话,激怒了围观群众。
“当值班民警欲将三人带回派出所调查处理时,有人说:‘天下公务员是一家,棒棒(搬运工)被打不会得到公正处理!’围观群众闻言,拒绝让警车开动。”②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务员在群众心中是何等的形象。
而围观群众阻挡民警执行公务更是说明群众对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完全不信任。他们不相信政府部门会在这样有公务员为当事人的事件中公正裁断,依法处理。
他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一定会徇私包庇公务员。此后的群众的一系列行为“官员……劝说大家离去,并保证政府会公正处理打人事件。
但愤怒的围观民众不但没有退去,还向平台上的官员投掷石块、花盆等物品。”③而“万州有关方面把肇事者拿到电视上亮相,肇事者也表达了悔恨,还是有人怀疑当事人被掉包”④进一步说明,民众机会对政府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基本的信任,对于政府已做出的承诺和可能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公众根本不信任。
那么,为何会出现胡曾夫妇声称自己是“公务员”,“很有钱”时,一下就“激怒了数万库区民众”?而公务员或政府的形象又为何如此之坏,信用为何有如此之低呢? 原因由来已久,不能孤立地仅从这件事上寻找答案。近年来,腐败越来越严重,而政府人员(公务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欺压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的不公正现象愈演愈烈,却迟迟得不到依法处理和纠正。
已经见诸报端为大众所知的像“宝马撞人案”、“刘涌案”、“孙志刚案”等。民众对于这些人(腐败的政府人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而不仁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积怨已久,早就痛恨不已,恨不“食其肉,寝其皮”,而这种事情的频频发生和得不到公正救济,已使民众的怨恨积累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几乎达到了忍耐的底线。
一旦有了导火索——像胡曾夫妇的一句话——对不公正现象的民怨便一下爆发出来,导致上万民众围堵万州市政府,造成骚动。 由于频频落马的和更多未曾落马的“贪官”,已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而对于那些频频发生的不公正现象又不能及时、公正、依法处理,进一步使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同和信任降低。这从去年的“宝马撞人案”,“刘涌案”中可窥一二。
“宝马撞人案”中,曾传言撞人者是省政协副主席的亲戚。省政协副主席韩桂芝也出来辟谣说自己与此案无关。
但不久,韩桂芝即被“双轨”,这使本来几乎已相信的民众再一次怀疑政府的公正。而在“刘涌案”中,刘涌横行沈阳近十年,欺行霸市,伤人无数,而沈阳市政府却一直充当起保护伞。
更为荒唐的事,刘涌竟然当上了沈阳市人大代表。这一次次的作弄,使得民众对政府不再信任。
所以,当辽宁省高院判刘涌死缓时,几乎全国民众一致声讨,表示对判决公正性的怀疑,认为这一次刘涌又作了手脚,政府在一次充当了保护伞。这一系列的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与黑恶势力的勾结行为,使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丧失殆尽。
而具体到万州事件,万州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市民是三峡库区移民。在移民时,当地政府曾承诺移民后的生活会远强于移民前。
但是,移民后,由于万州工业发展的空心化,万州移民并没有过上政府承诺的好日子。而移民后政府对移民各方面的关心又不够,使万州市民不相信当地政府,所以当发生假公务员打“棒棒”并蛮横之时,移民对政府的不满爆发出来。
其实以上这些间接直接的的原因都源于转型期利益的调整和重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旧的保障体制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