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的读书笔记摘抄
巴金随想录 读后感
那是一条通向“家”的路,而走在路上的就是觉民和觉慧。他们是谁?是那个“家”的主人?还是想要摆脱“家”的新青年?他们是高家的孙子,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后代。但是他们与他们的一个哥哥还是有着不同之处的,觉民与觉慧的性格是同样的而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家》总体来说,意义深刻,是一种文学的精华,但我感觉其中还有一些小漏洞,比如在描写鸣凤死之后,对于觉慧的描写太少了,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真正喜欢鸣凤。总而言之,《家》是一个等待制服的世界,我们从中学会了珍惜和奋斗。
巴金(随想录)的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这可以理解。《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文革’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在“文革”的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他不只一次说,在“文革”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他痛切地说:“总结(‘文革’)十年经验的时候,我冷静地想:不能把一切都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 “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都以‘紧跟’为荣,我因为没有‘效忠’的资格,参加运动不久就被勒令靠边站,才容易保持了个人的‘清白’。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 这种“清夜扪心”的自我解剖和灵魂拷问,笔者读之不禁怦然心动,而且也为之汗颜。巴金本来似乎无须也不该来做“忏悔者”的,然而恰恰是这位饱尝苦难的老人,在世人面前敞开心扉,做了最为真诚、痛切的忏悔! 结果是:真诚的巴金赢得了世人的敬意,被人们视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巴金是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会照出我们自己的行状乃至隐秘的灵魂,就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以及像他那样的真诚。 数月前的一个深夜,笔者无意间摁到某地卫视的频道,正在播一档谈话节目,两位学者嘉宾侃侃而谈,语词慷慨激烈,其谈说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最愚蠢,最无耻的”(笔者在其中一位学者的某本书里,还看到另一个断语:“最下流”)。这种“所向披靡”的批判,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的“宣判”,那么两位学者阁下自己又置身于何处?令人称赏的是,年轻的女主持人在节目最后也问了这样意思的问题:假如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的,那么您二位呢?笔者连忙竖起耳朵,恭听学者如何应答。学者的答词有点“绕”,但意思还算明白:他们是不在其中的。哦,他们是“出污泥而不染”呵,无怪乎他们能毫无挂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300字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求一篇巴金《随想录》中《人言可畏》的读后感,不用太多,要精
巴金《随想录》中《人言可畏》的读后感:
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巴金《随想录》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其中深刻反思;他在其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人言可畏》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
《人言可畏》里;我说的是真话,我真是这样想的。评论一篇小说,各人有各人的尺度。我说一篇作品写得好,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生活,因为它打动了我的心。。。..,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痛苦回忆;他在中深刻反思;他在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其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虽然收在这里的只是些“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文明社会应当爱惜它的人才,应当爱护它的作家。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拿不出优秀的现代文艺作品,单靠大量的出土文物,也不能说明我们的精神文明。
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人言可畏》是巴金新时期的,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现代散文,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与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撞击读者的心灵,激起读者的共鸣。才能用文学之光照亮人类思想的前行之路,反思与责任也是未来作家们必须牢记的准则。、美的洋溢《随想录》《人言可畏》里更是一部很美的散文。美在清新、朴素、含蓄、抒情的文笔,美在个性张.
有关巴金的家的读后感和句子的摘抄
巴金用他的笔,写出了这两个青年人的命运,《家》是一部分,三激流还有《春》、《秋》,看完了《家》,我有极大的兴趣去看另外两本书,我想知道觉新的结局,是悲剧还是正剧,我知道永远不会是喜剧的,觉新的命运在那个年代里是不会有美好的结局的。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书里的人物,埋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的浇灌、照射下生长。而有着一层温室护罩的我们,却是脆弱的,有时甚至丧失了可怕的斗志通过《家》,我可以详细的了解旧社会种种不尽人意的制度和不可磨灭的悲惨历史。看到小说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命运,不禁让我又悲又喜。我深深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过渡是怎样一个漫长的岁月。我要向那些为新生活而牺牲和付出的人们敬意。《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就像序言里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而是一场搏斗,我们为的是去征服它。《家》读后感 当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求舒婷的真水无香和巴金的随想录的读后感
真正的水没有芳香,平淡,不张扬,却以一种“真”的品性令人折服,以一种“纯”的精神另人信仰。真水无香,这是一种至纯至高的境界。
读了《真水无香》,我细细地回味,回想起两个和我同一组工作的石老师和公老师平日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平日里我和她们的接触是最多的了,在她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真水无香的那种至高至纯的境界。
她们一个人已中年,一个三十而立,对待自己的工作总能充满热情,充满智慧,她们工作不是为了名和利,就是扎扎实实地一心为了学生,做就做好。
石老师对什么都较真,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总要达到她的要求为止。工作经验丰富的她,总能静下心来备课,总能耐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备课的时候,石老师总是兴奋地告诉我们:“我找到一个资料,非常好!你们看看。”在她的办公桌上天天能看到她们班的的日记本,石老师总能一本一本认真地看,认真地批阅,认真地给每一个孩子写下评语。在办公室总能看到石老师耐心教育学生,那激励的话语,那温柔的语调,让我们如沐春风,更别提孩子们了。
公老师是个聪明伶俐的人,感觉什么事都难不倒她,做事塌实认真是她的特点,总能有计划抓住要点,任何事都能做得又快又好。从没有看见她对任何一件事敷衍了事。就拿教学来说吧,我们每讲完一课,回到办公室都要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成败,虽然每次我们集体备课总的思路都是一样的,但每次听公老师反思的时候,我总有这种感触:这个地方她比我处理地比我好,那个地方她处理地妙,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
她们对待工作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心,工作中的她们是那样的美,正是她们这种塌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全组的同事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这种精神境界才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崇尚的,追求的。
那是一条通向“家”的路,而走在路上的就是觉民和觉慧。他们是谁?是那个“家”的主人?还是想要摆脱“家”的新青年?他们是高家的孙子,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后代。但是他们与他们的一个哥哥还是有着不同之处的,觉民与觉慧的性格是同样的而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
巴金随想录中的再说小骗子的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
求舒婷的真水无香和巴金的随想录的读后感
真正的水没有芳香,平淡,不张扬,却以一种“真”的品性令人折服,以一种“纯”的精神另人信仰。真水无香,这是一种至纯至高的境界。 读了《真水无香》,我细细地回味,回想起两个和我同一组工作的石老师和公老师平日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平日里我和她们的接触是最多的了,在她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真水无香的那种至高至纯的境界。 她们一个人已中年,一个三十而立,对待自己的工作总能充满热情,充满智慧,她们工作不是为了名和利,就是扎扎实实地一心为了学生,做就做好。 石老师对什么都较真,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总要达到她的要求为止。工作经验丰富的她,总能静下心来备课,总能耐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备课的时候,石老师总是兴奋地告诉我们:“我找到一个资料,非常好!你们看看。”在她的办公桌上天天能看到她们班的的日记本,石老师总能一本一本认真地看,认真地批阅,认真地给每一个孩子写下评语。在办公室总能看到石老师耐心教育学生,那激励的话语,那温柔的语调,让我们如沐春风,更别提孩子们了。 公老师是个聪明伶俐的人,感觉什么事都难不倒她,做事塌实认真是她的特点,总能有计划抓住要点,任何事都能做得又快又好。从没有看见她对任何一件事敷衍了事。就拿教学来说吧,我们每讲完一课,回到办公室都要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成败,虽然每次我们集体备课总的思路都是一样的,但每次听公老师反思的时候,我总有这种感触:这个地方她比我处理地比我好,那个地方她处理地妙,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 她们对待工作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心,工作中的她们是那样的美,正是她们这种塌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全组的同事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这种精神境界才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崇尚的,追求的。 那是一条通向“家”的路,而走在路上的就是觉民和觉慧。他们是谁?是那个“家”的主人?还是想要摆脱“家”的新青年?他们是高家的孙子,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后代。但是他们与他们的一个哥哥还是有着不同之处的,觉民与觉慧的性格是同样的而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