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察报告范文

我要写一篇去云南的考察报告,谁可以推荐一篇一下
这是重庆和云南两省的考察报告,其中云南以丽江为主要。
供楼主参考 赴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报告 ——合山市文化建设考察团第二组 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以市委副书记陆汉杰为团长的“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团”一行21人于11月10日至18日前往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巫山县大昌古镇等地进行考察,目的是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这些地方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好思路、好措施、好经验,并结合我市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对今后合山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加快“富、强、美”工矿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出初步的较有价值的建议和构想。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考察任务,我们 “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团”事先召集全体组员开会,确定了考察活动的行程线路和考察重点。考察团还设有 “联络组”、“材料组”和“后勤组”等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我们在出发前分别与云南丽江市古城区、重庆巫山县委办、大昌古镇政府等单位进行了联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考察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大家高兴出发,满意而归,于11月18日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合山。
(一)云南丽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两个模式 11月11日,在昆明作了简单的休整后,考察团于12日早晨乘班机直奔世界东巴文化中心——丽江市,开始了对丽江古城为期2天的考察。在丽江古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分两个步骤进行考察。
第一步,先考察丽江城区西北部的束河茶马古镇;第二步,考察丽江古城。 1、束河模式:立足保护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旅游发展促增收 束河茶马古镇位于丽江城区西北部,离城区约4公里,是纳西族先民的聚居地,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集镇之一,有“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活标本”之称,同时被誉为“雪山下的世外桃源”、“千年清泉之乡”等美誉。
古镇自2002年实施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佳人居魅力名镇、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日均游客超过5400人。古镇居民人均收入从800元跃升到4000多元。
在推进农村向城市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民间资本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方面创造了“中国经验”,走出了一条立足保护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据了解,经过严格规划和审批,束河茶马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分三期实施,规划总投资5.6亿元,一期工程于2003年5月正式动工,项目严格按照“科学规划、规范保护”的原则,将整个古镇划分为三个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古镇核心区,在此区域内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区外围保护区,在此区域内,所有建筑不得超过规定样式和高度,混合结构建筑必须穿衣戴帽用瓦屋面覆盖;三级保护区为新城区与古镇结合带,在此区域,所有建筑控制标高,使整个古镇与外界自然过渡。
三级保护区的划分和实施,使束河茶马古镇的整体建筑风格实现了规范统一,青砖绿瓦、错落有致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宁静和谐的高原水乡风貌自然形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注重保护原有生态,在严格执行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坚持不拆一栋房,不砍一棵树,保留原有的生态和水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对古镇原有的菜地、树木、粮场等,由投资企业统一出资购买后,又交还农民按原来的方式种植或管理,保持原来的生产生活状况。
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业方面,根据束河茶马古镇的特点,按一定的标准配置服务设施,开辟“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酒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项目,带动广大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使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规模、档次不断提升。 目前,束河古镇人气越来越旺,魅力越来越大。
我们漫步古镇街巷时,经常碰见迎面驶来各式各样精致的马车,或游客骑马走街,铃声清脆,马蹄声声,悠然自得,别有情趣,为古镇平添了几份独特的茶马韵味。 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实施,使政府、企业、居民实现了共赢,被誉为“束河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束河模式”成为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总结回顾中的一成功案例,被列为“中国经验—云南篇”的代表作。 2、丽江模式:以城养城,重点保护,科学开发,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文化与经济成功对接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有800多年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有居民6200多户,人口2.5万。
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滇、川、藏交汇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以来多种民族在这里交往,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古城以玉龙雪山为背景,认真科学的选址,高超的水系利用,独特的城建格局,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穿街过巷的流水,形成了。
作文关于黄河石林的调查报告420字
黄河石林谈到石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云南的石林和关于“阿诗玛•阿黑”的美丽传说。
在我省景泰县,有一个与云南石林比肩而立、双峰并峙的景泰黄河石林。黄河石林是亘古旷世的独特地貌奇观,是笼罩在浓郁梦幻色彩中超越时空的造物杰作,是风格迥异的高品位自然景色优越组合。
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挺拔伟岸、牵人心魄的峡谷石林与迤逦绵延、荡气回肠的黄河曲流山水相依,动静结合,刚柔互济;古朴润泽的龙湾绿洲与疏放干亢的坝滩戈壁隔河而望,两种生态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景区集中展现了纯天然、大构造、多层次、紧界面的优越组合,浸透着浓厚的原始古韵,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有望成为全省、全国又一知名旅游景区。第一次看到黄河石林,便被它那气象万千、雄浑壮观的景象所震憾。
黄河石林与国内其它知名景区相比,以古、奇、雄、险、野、幽见长,充分体现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使游客在回归自然、领略奇异风光的同时,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徜徉于黄河石林景区,但见长河抱日,峨峰接云,石林耸奇,危崖横断,河映崇山,曲流回旋,平畴十里,小村安卧,老屋旧椽,新滩故道,浓荫铺地,绿蔽河湾,繁枣满枝,瓜果溢香,水车唱晚,浪遏皮筏,真乃世外桃园。
若没天桥古道拾级登上南山之巅,则峰林、曲流、绿洲、戈壁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而沧桑之变中不曾嬗变的原始力量,峡谷间透出的穷灵,阳光里荡溢的繁丽,又教人于感悟时慧眼顿开。
至于观音崖的凶险,老龙沟的深邃,盘龙洞的神奇,清凉寺的幽寂,还有环村十沟的扑朔迷离和峡谷内景象万千、古韵犹存的石林峰柱的磅礴气势,以及整个34平方公里景区内,山的梦幻、河的灵秀,绿洲的静谥,戈壁的逍遥,不仅令人在沉思遐想中忘却烦忧,超脱尘俗,更能引人向上,催人奋进。悠久历史的时空,造化神奇的伟力,撼动山川骨架发育成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
自然的神工,启迪了人们的智慧,触发了人们的灵感。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纯朴善良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景区内“观音打座”、“屈原问天”、“木兰还乡”、“大象吸水”、“月下情侣”、“神女望月”、“金龙一线天”等擎天拄地、形态万千、鬼斧神工的石柱石笋石林,都有一个个美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犹如当地的酿酒、果品一样,散发着原本浓郁的醇香,能使人们普遍感受到它的甘甜。
干部考察报告范文-干部考察材料考察干部后,怎样书写考察报告?有
工作总结的写作方法 1.工作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对过去某一时期或某项工作的情况(包括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的总回顾、评价和结论。
2.工作总结的作用 认真进行工作总结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 和建设中形成的一个好传统。其作用是: (1)总结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 任何一项工作,不管是个人或群体去进行都需要多次反复操作、辛勤劳动才能完成。
每一次 具体实践,都有成绩与失误、经验与教训,及时总结就会及时取得经验教训,提高认识和工 作技能。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知识越来越广, 智慧越来越高,所进行的事业通过总结才会不断发展、前进。
(2)总结是寻找工作规律的重 要手段任何一种事物、一项工作,都存在内在联系、外部制约,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运动 规律。 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办事就能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受到违背规律的惩罚而招 致失败。
而要找寻、发现客观规律的途径就需要总结。 (3)总结是培养、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指他承担某项工作、执行某项业务、任务的能力。
具体表 现有两方面,一是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他解决、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二者常 常是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 绝不是天生的。因此,总结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4)总结是团结群众争取领导支持的好渠道。 一件工作、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全面、深 入地回顾、检查,找出成绩与缺点、胜利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评价, 使大家认识统一。
这样的总结群众心服口服,把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同时,通过总结 把成绩、经验、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向领导部门汇报,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领导的 支持、指导。
3.工作总结的分类 总结可以大体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个人总结三类。 4.总结的结构 总结一般分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四部分。
(1)标题。一般是根据中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方向来定。
同一事物因总结的方向——侧重点不 同其标题也就不同。总结标题有单标题,也有双标题。
字迹要醒目。 单标题就是只有一个题目,如《我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般说,总结的标题由总结的单位名称、总结的时间、总结的内容或种类三部分组成。如 “**市化工厂1995年度生产总结” “**市**研究所1995年度工作总结” 也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如:“三季度工作 总结”,省略了单位名称。
毛泽东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其标题不仅省略 了总结的单位名称,也省略了时限。 双标题就是分正副标题。
正标题往往是揭示主题—— 即所需总结提炼的东西,副标题往往指明总结的内容、单位、时间等。例如: 辛勤拼搏结硕果 ——**县氮肥厂一九九五年工作总结—— (2)前言。
即写在前面 的话,总结起始的段落。其作用在于用简炼的文字概括交代总结的问题;或者说明所要总结 的问题、时间、地点、背景、事情的大致经过;或者将总结的中心内容:主要经验、成绩与 效果等作概括的提示;或者将工作的过程、基本情况、突出的成绩作简洁的介绍。
其目的在 于让读者对总结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阅读、理解全篇打下基础。 (3)正文。
正 文是总结的主体,一篇总结是否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了成绩与问题,科学 地总结出了经验与教训,文章是否中心突出,重点明确、阐述透彻、逻辑性强、使人信,全 赖于主体部分的写作水平与质量。 因此,一定要花大力气把立体部分的材料安排好、写好。
正文的基本内容是做法和体会、成绩和缺点、经验和教训。 1)成绩和经验 这是总结 的目的,是正文的关键部分,这部分材料如何安排很重要,一般写法有二。
一是写出做法, 成绩之后再写经验。 即表述成绩、做法之后从分析成功的原因、主客观条件中得出经验教益。
二是写做法、成绩的同时写出经验,“寓经验于做法之中”。也有在做法,成绩之后用“ 心得体会”的方式来介绍经验,这实际是前一种写法。
成绩和经验是总结的中心和重点, 是构成总结正文的支柱。 所谓成绩是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所谓经 验是指在工作中取得的优良成绩和成功的原因。在总结中,成绩表现为物质成果,一般运用 一些准确的数字表现出来。
精神成果则要用前后对比的典型事例来说明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精 神境界的高尚,使精神成果在总结中看得见、摸得着,才有感染力和说明力。 2)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一般放在成绩与经验之后写。
存在的问题虽不在每一篇总结中都 写,但思想上一定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每篇总结都要坚持辩论法,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 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和枝节。
这样才能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虚心谨慎, 继续前进。 写存在的问题与教训要中肯、恰当、实事求是。
(4)结尾一般写今后努 力的方向,或者写今后的打算。这部分要精炼、简洁。
(5)署名和日期。署名写在结尾 的右下方,在署名下边写上总结的年、月、日,如为突出单位,把单位名称写在标题下边, 则结。
考察报告怎么写
考察报告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
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
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
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
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
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
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
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
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
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
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
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
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
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
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
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
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
材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材料价格意见怎么写
调查报告的写法 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但基本写法是相通的。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 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
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
公文标题为“事由 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
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
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
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
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
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5。
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
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
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
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
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 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
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
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 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
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 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
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 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 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
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
滇池的考察报告
▲白族历史 僰: ①中国西南古代民族。
“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在今四川宜宾地区。
秦略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史称“僰僮”。汉初设僰道(县),那里已很少有僰人。
汉武帝通西南夷,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他们都梳椎髻的发型,种田,有聚居的村落。据1955年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进入早期奴隶制。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区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
汉晋间出现了“叟”,为僰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故史书也称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为南诏文化的中坚。
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
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一般称“白人”为“僰人”,称“白夷”为“僰夷”,有所区别。
③有些记载也有袭用“僰人”旧名称四川南部古道地区各族,如称“悬棺葬”墓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认为,这是川南、滇东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发现有这种习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
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人口为1131124人(1982)。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西汉初,夜郎以西分布着“以十数”名称不同而族属相同的各有“君长”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为最大,史称“滇僰”,是最早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僰人”。
“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称为“西僰”,“氐僰”、“羌僰”。
相传春秋时蜀国保子帝曾统治过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国”,秦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
公元前182年,西汉设“僰道”县,属犍为郡(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故称僰人为“犍为蛮夷”;并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开放关禁。当时道的僰人已逐渐迁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县也全是汉人,两地的僰人向滇东北和滇西北迁徙,与原住于云南的僰人汇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汉,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与《史记》“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的记载符合。
石寨山青铜器图像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区于西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波那发现铜棺墓,出土青铜器特征与石寨山相同,而早于西汉,同属于滇池地区“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洱海地区另一种还处于“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的“雟、昆明”人的游牧文化。
公元1世纪初,益州郡(治滇池县)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杀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将人较多的胜休县(通海一带)改为“胜僰”县,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
王莽惯于搞类似的精神胜利法,对高句丽等亦然,可3次派兵20余万人镇压僰人,都告失败。东汉至西晋年间,“僰”这个族称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区及滇东地区出现了大量“叟”人。
《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把与“滇”同姓的“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一事称为“叟反”,确认汉晋南中的叟人即秦汉的僰人。 3世纪20年代,南中“叟帅”,“大姓”煽动叟人反蜀,为诸葛亮所讨平,留下了七擒孟茯的故事。
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叟人聚居的味县(曲靖)取代滇池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世纪初朱提(昭通地区)大姓起兵响应李特领导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义,遭到晋王朝的残酷镇压。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由于汉族屯民和叟人纷纷向西“迁徙”,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诸氐强族”的兴起。
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爨氐”或“熟蛮”。“爨”是蜀汉时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后,成为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故地,继承和发展了滇文化。
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蛮”之间有着族属上和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597年,隋文帝杨坚命史万岁击“西爨”,从四川进。
作文关于黄河石林的调查报告420字
黄河石林
谈到石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云南的石林和关于“阿诗玛•阿黑”的美丽传说。在我省景泰县,有一个与云南石林比肩而立、双峰并峙的景泰黄河石林。
黄河石林是亘古旷世的独特地貌奇观,是笼罩在浓郁梦幻色彩中超越时空的造物杰作,是风格迥异的高品位自然景色优越组合。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挺拔伟岸、牵人心魄的峡谷石林与迤逦绵延、荡气回肠的黄河曲流山水相依,动静结合,刚柔互济;古碃紶百咳知纠版穴保膜朴润泽的龙湾绿洲与疏放干亢的坝滩戈壁隔河而望,两种生态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景区集中展现了纯天然、大构造、多层次、紧界面的优越组合,浸透着浓厚的原始古韵,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有望成为全省、全国又一知名旅游景区。
第一次看到黄河石林,便被它那气象万千、雄浑壮观的景象所震憾。
黄河石林与国内其它知名景区相比,以古、奇、雄、险、野、幽见长,充分体现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使游客在回归自然、领略奇异风光的同时,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徜徉于黄河石林景区,但见长河抱日,峨峰接云,石林耸奇,危崖横断,河映崇山,曲流回旋,平畴十里,小村安卧,老屋旧椽,新滩故道,浓荫铺地,绿蔽河湾,繁枣满枝,瓜果溢香,水车唱晚,浪遏皮筏,真乃世外桃园。若没天桥古道拾级登上南山之巅,则峰林、曲流、绿洲、戈壁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而沧桑之变中不曾嬗变的原始力量,峡谷间透出的穷灵,阳光里荡溢的繁丽,又教人于感悟时慧眼顿开。至于观音崖的凶险,老龙沟的深邃,盘龙洞的神奇,清凉寺的幽寂,还有环村十沟的扑朔迷离和峡谷内景象万千、古韵犹存的石林峰柱的磅礴气势,以及整个34平方公里景区内,山的梦幻、河的灵秀,绿洲的静谥,戈壁的逍遥,不仅令人在沉思遐想中忘却烦忧,超脱尘俗,更能引人向上,催人奋进。
悠久历史的时空,造化神奇的伟力,撼动山川骨架发育成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自然的神工,启迪了人们的智慧,触发了人们的灵感。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纯朴善良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内“观音打座”、“屈原问天”、“木兰还乡”、“大象吸水”、“月下情侣”、“神女望月”、“金龙一线天”等擎天拄地、形态万千、鬼斧神工的石柱石笋石林,都有一个个美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犹如当地的酿酒、果品一样,散发着原本浓郁的醇香,能使人们普遍感受到它的甘甜。
求一篇,普洱茶文化的调查报告,字要多一些的
前言 茶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除了它是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好饮料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卢今是酷爱喝茶的文人,苏轼认为经常饮茶胜过服药。
事实也是如此。翻开茶时史料,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很多,这些记载把茶叶的效用描绘得十分神妙,就是一些古代名医在著述中对此也有不少阐述。
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证明,在茶叶的化学成分中,有机化合物约有450种以上,无机矿物营养元素不少于15种,由此可见,茶叶对人体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作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现在就带大家进入普洱茶的神秘世界,开始探究普洱茶的文化! 结题报告: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这个是白居易的一首诗,叫《琴茶》。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所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人类茶文化的摇篮,我现在带你进入神秘的茶世界,普洱茶的世界!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不但有保健减肥作用还有药理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
苦涩逐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一,普洱茶的种类(有两大类)①、历史上的普洱茶种类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说》中有“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柔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的记载。由此可知,普洱茶在历史上即分为散茶(即毛尖,粗叶)和紧压茶(芽茶,女儿茶)两大类。
②、(一)依制法分类 生茶:是指茶菁摘采后,以自然方式发酵的茶品。生茶含有果酸,单宁酸等成份,茶性刺激,放置多年后,茶性才会转为较为温和。
好的普洱茶通常是以此种制法制成,并利用时间的延伸,产生越陈越香的效果。 熟茶:是指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利用人工陈化工艺,通过调配合适的温度,湿度,加速茶叶的发酵过程,使茶性变得温和,茶味得到改变。
(二)依保存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茶:是指茶叶存放在干净通风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具有樟树香。如果经过自然陈放10-20年并妥善保存,就能越陈越香,成为珍品。
湿仓普洱茶:是指将茶叶存放在地下室,地窖等较湿热不通风的地方,加快其发酵的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喝起来常有泥味或霉味。
所谓“湿仓”,是指投机商将年份比较短的普洱茶成品陈置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利用高湿度或泼水,使新茶快速陈变,外观上可以伪充陈年茶以应市。用这种方法催化,加工出来的茶品容易产生霉变,而且禁不住高温冲泡,更对人体健康不利。
(三)依外形分类 茶饼: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g,每7个为一筒,每筒净重2500g,故名“七子饼”。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g,250g,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g-5g. 砖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以250g-1000g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运输方便。
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g到数千克均有。 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每条都有50kg左右)。
散茶:指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散茶有用整张茶叶制成的条索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了解普洱茶的分类,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二、生普与熟普的加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