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高考历史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论文格式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我觉得论文格式都是定的,高中和大学论文的区别应该在于内容质量上,而不是格式上

    跪求高一历史小论文(2000字)

    现今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属于选修。这样,高中历史课实际上只剩下《中国近代现代史》了,因此,高一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得到乐趣和收获呢。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他学科无法代替。教师在讲课前应该谈历史学科的作用。注意切忌死搬硬套,可以讲述与本学科有关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应具有很强的教育效果,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教师可以讲埃及金字塔的来历、奇特现象,以及现在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使命感。另外,可把学习内容和当今的社会形势、时事紧密结合起来,如还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加强历史教育,可使青少年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既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有用,也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授之以渔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最好进行一次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础、兴趣、方法和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调查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座谈、问卷调查等。这样,教师在授课前就已经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而且,这样做还能增进师生感情。然后,教师应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我认为,此时,学生最想了解的是如何尽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了。因此教师应急学生之所急,在最短时间内教给学生高中学习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例如,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把握历史线索,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是教学生会学习历史的第一要务。如,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

    历史论文600字

    仰望历史

    抬头仰望历史的天空,那无数颗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星辰如

    宝石般镶嵌在夜幕中。

    1911年10月10日,这颗积蓄已久,迫不及待想要冲破

    黑暗的太阳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它的升起,标志着两千多年的专

    制统治结束了;它的升起,也标志着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开始

    了;它的升起,标志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它,使中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拯救了祖国母亲,华夏子孙;它,在

    世界的东方孕育出了一头雄师——中国。

    追溯旧中国的历史,经济落后,思想沉闷,闭关锁国,军事废

    弛,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人民在苦难中无助地挣扎,人民在深渊

    里痛苦的呻吟。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熄灭了人们的希望

    ;一场场血腥残忍的斗争,冲击着人民的心灵;一幅幅战乱频繁的

    画面,燃烧了心头的怒火与悲愤……这一切的一切终于激发了中国

    人的斗志,终于使颓废的中国人觉醒,于是,“世人未为我敢为,

    天下未发我首发”的创新精神令人们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qiā

    ng。于是,涌现出的一批批视死如归,不畏艰险的革命志士给人

    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功绩。

    在这颗太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无数有志之士追求真理,舍生

    忘死。他们那种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精神使华夏从落后衰败到繁

    荣富强,从战乱不断到国泰民安。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昔日的太阳如今已经长大。那些事,那

    些人,那些物以及那种精神促使了一颗太阳的成长,它们伴随着太

    阳的光芒,给人温暖,给人光明,射进每个人的心中。事已去,人

    已走,可那种精神将永远悬挂于蓝天之上,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进。

    历史论文.800字

    历史中的女人与男人

    小时候,我是个疯狂的女权主义者(比现在疯狂一点点),就连“男女平等”也要说成女男平等。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武则天,只因她是女儿身。

    后来,逐渐长大。虽然,她的“狠”令我怕,但我仍敬她的勇。。。也许,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儿,欲登九五,这个男性专利的位置,也唯有如此?

    不论如何,“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他的统治,历来为不少自居正人君子之人不容。语文课上,老师说道骆宾王“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有人(男)问,“那怎么没把他杀了?”骆宾王的结局,又很多种说法。的确有与徐敬业一同被杀的说法,但杀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统治者而言,也无可厚非。况且,更多的说法,并不是被杀。而“维民所止”在雍正朝的遭遇,貌似不影响雍正占据明君之位。当武姐姐见到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她竟能“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而如果写一篇文章,“讨伐”一下某个男子,比如骆宾王,不知是什么反应?

    在男权社会,她是昏主,逆后。《隋唐演义》里,她是李密转世,乱李唐天下之人。她任用酷吏,百官上朝,担心能否回家。但我不认为,一个诸如“木匠皇帝”的于国于民都毫无贡献的男皇帝,强过她。甚至,她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亦不过是伯仲之间。可。。。只因为她是女儿身?

    女儿们,在历史上承担了更多她们之外的罪过。西施是夫差亡吴之因?玉环当承玄宗亡国之责?一国之君,如果能为美色所控,亡国,是偶然事件吗?

    乾,天,男;坤,地,女。女儿似乎真如土。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默默撑起了天,同时,也被踩在了脚下。一粒砂土飞上了天,人们疾呼:“压下去,沙尘暴。“

    女权,似乎总在男性之下。1908年,内忧外患。一篇《闺训千字文》依然讲“牝鸡司晨”,那个时候,有司晨的就是好事,管它公鸡母鸡还是手机呢。但女儿的能力智慧有岂在男儿之下?

    女儿当如水。水,有涓涓细流,默默滋养大地。有一泻千里,豪情万丈。

    英雄情

    一国之君,一般貌似冷血无情,包括他。

    玄武门弑兄杀弟,纵使贞观一曲,千载无双,后人也总以为他貌善心狠,认为他不堪入目。甚至怀疑他,说他篡改史书。

    但,每一个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不会忘记,大运河边,他对幼弟说的:“引其孤魂回,复其白骨归。 我真的很希望,我真的很希望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生活。”还有那一串泪,那一串英雄泪。。。这样一个心怀苍生之人,有谁信他心狠手辣?

    他,是大唐开国元勋,堂堂天策上将,沙场上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物,有什么能让他落泪的?

    可是,他的泪,仿佛很多很多。

    那次家宴,父皇怀抱佳人。而他,看到这些佳人,却想起的亡故的母后。西府秦王,政场上的风雨人物,岂会不知,日夜在父王身边的佳人,是最适合打小报告的,也是兄弟对他最有力的武器,有岂会不明,此时怀念母亲的泪,会让她们加大火力?可是,他的泪,依然落下,滑过了千载。。。是的,无论是西府秦王,天策上将,京兆尹,此刻,也只是个丧母的孩子。

    未完成的《女则》在手,想起亡妻,他不禁潸然泪下。这之后,虽有徐惠,虽有武媚,但有谁能登上后位?他的心里,除了苍生,也许,只有她。

    泪,是情的标志,泪多的人。情,怎会少?

    史书对玄武门的记载,很不详细。史学家们高谈阔论,认定他在掩饰,又费劲心机,猜测什么被掩饰了。

    我只知道,武德七年,那匹烈马,本可质人于死地,但他,却降服了它。他的骑术是精湛的,然而,那天,在马上的他,竟会被树杈困住,险些丧命。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分神了。箭,带着风声,冲向他的大哥,那时,感情如此丰富的他,心一定在痛,泪,大概也溢出了眼眶;除非,在兄弟给他毒酒的那一瞬,他的心,已经碎了。

    也许,他所掩饰的,只是内心的伤痛。

    我不知到,是什么。使人们认为,他篡改史书?难道有人在古迹中发现了斑驳的泪痕和洇开的墨迹吗?

    高中历史论文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我记得在最初改革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想到中国改革会如此的漫长,如此的艰难,到1987年的时候,国务院要求部委的一些研究人员制订了一个“358”规划,改革3年、5年、8年规划,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希望这个改革到95年的时候就基本完成,现在我们知道,整体30年过去了,我们改革远远没有完成,是不是还需要30年,都很难讲。我想可能到60年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也许改革还没有真正的完成,所以改革是一个非常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计划体制下生活了也不过就是29年,真正计划体制下,我们改革已经是30年。这样如此漫长的一个过程,同时我们又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有些什么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我们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未来应该怎么走?有哪些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界或者学者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今年各个方面都涉及了很多有关改革30年的纪念,光华新年论坛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那一天,我们请到了10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他们先后在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贡献,或者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有争议的思想,但是无论是他们对政策的研究,还是对经济理论的探讨,都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就我个人理解来讲,可以说没有经济学家的这些探讨,不会有改革的今天!不会有今天改革的成就!

    高中历史一小论文

    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开埠通商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4、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求一篇历史论文 绝对给高分

    一、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则是其有力的推动。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

    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

    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

    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

    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历史小论文500字

    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求一篇高中历史论文

    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王权的确立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这个时候,人们会热烈希望出现一个平息天下的君主。

    任何一种具有绝对统治权特征之一的制度在这时出现,向社会提出安邦定国之计,社会就会群起支持,热烈拥护,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寻求避难一样。”[1]恩格斯曾说:“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

    [2]英国王权就是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建立起来的。 1、封建王权的孕育: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大约在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欧。

    “这些新来的人来自日耳曼的三个较为强大的民族,即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3]日耳曼部落在战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兼并,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伴随着诸王国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同时,8世纪末丹麦人也开始发动了对不列颠的入侵。在反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逐渐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权。

    2、封建王权的确立:诺曼王朝时期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大不列颠,建立了地跨海峡的盎格鲁—诺曼王国。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把强大的军事占领转化为牢固的政治统治秩序,威廉意识到,必须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

    为此,威廉将死于战乱或流亡异地的旧贵族领有地收归国王所有,同时没收了大部分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然后按照封建制的模式,建立起直接的封君封臣关系。随后,通过“末日土地调查”和“索尔兹伯里誓约”使国王获得了对各级封臣的财产和人身支配权,增强了英王封建领有制特权。

    二、王权与议会的斗争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导致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王就一直保持对全体居民的直接权力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增强,下院的独立意识逐渐加强,王权尽量限制议会,而议会则力图挣脱一切限制,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1、议会斗争阶段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

    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却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

    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即位后,专制统治有增无减,屡次解散议会。

    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1628年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为了换取议会拨款,查理一世被迫签署该法令。

    1640年为筹集军费对付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再次召开了长期关闭的议会。但议会没有满足国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击政府暴政,国王无奈立即解散议会。

    随着苏格兰军队的再次进攻,英格兰军队的节节败退,查理一世进退维谷重新召集“长期议会”。议会显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权受到严重的削弱。

    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权力,率领卫队闯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对付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开始诉诸武力。

    2、内战阶段 随着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化,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后,议会里形成了三大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

    内战初期,长老派控制了议会军的领导权,他们态度暧昧,希望能在国王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与其言和,致使战场上议会军处处被动,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广大官兵对长老派妥协的态度极为愤慨,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和平等派开始与长老派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1645年,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拥有实际上的指挥权。通过纳斯比荒原战役打败了王党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仍坚持同查理一世谈判,要他在接受条件后复位,士兵和下层人士对此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采取了断然措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处决国王后,议会又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后来又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阶段 共和国的建立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与王权及其他政治派别斗争的产物。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自封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居于统治地位的独立派开始扼杀革命的发展。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各种势力处于对抗状态。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围绕着王权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遏制人民的斗争和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达成了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复辟不仅仅意味着王权的复辟,还标志着议会的回归。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也逐渐得到了确立。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