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红色故事范文

子长革命旧址红色文化作文
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县组织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六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
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东洛乡的小水山,那里可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根据地。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子开到了大山脚下,我们开始步行。
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森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树林,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在这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的故事。
当时的红军被敌人围困在周围的大山里,饿了吃野菜,冷了躲进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药治病。就这样在这里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度过了三年艰苦的岁月。
红军走后,敌人为了找到红军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里的老百姓都吓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后才回来重建了家园。看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小山村,听着老大爷讲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烈士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子长革命旧址红色文化作文
红色的革命圣地学校: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班级:五年四班姓名:梁浩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打仗打得多了,革命圣地也就多了。
像井冈山,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是众所周知的吧。井冈山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好地方。
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西长沙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是一个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地方,他的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这里被誉为“革命圣地旅游家境”。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市的一个普通山村,1948年5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在这个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演绎了精彩非凡的战争乐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永远荡漾在我心中。
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祖国出一份力。
子长县里红色文化名言
当文明的春风拂过大地,唤醒了所有的一切,当文明的短信息在神州的天空穿行,播撒下智慧的文明的种子,一切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舞动,让我们携起文明的手,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吧!
反腐不论钱多少, 一分一厘都别要; 倡廉不在位高低, 上下树立好风气; 君子爱财要有道, 不然纪检把你找, 心中要有一杆称, 做人清清白白好!
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 一言一行彰显赣鄱文明,一举一动弘扬井冈精神, 一心一意推动江西崛起。
有文明.创和谐.造健康.无污染.环境好.身体棒.生态优.景色美.旅游佳.空气清.精神好.事业顺.有文明.有健康.有和谐.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立党为公讲正气,执政为民讲浩气,严谨持身讲清气,刚直不阿讲勇气,团结共事讲和气,见义勇为讲胆气。
红都子长作文(600字)
陕西省有句顺口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子、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瓦窑堡就是我的家乡-----子长县县城所在地.子长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安、延川,西邻安塞、靖边.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公里,总面积2405公里.全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24.54万人,县城在瓦窑堡镇.县城人口达11万人.205省道和神延铁路穿境而过,(原210国道也穿境而过)县城距延安市95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土地革命时期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将军县”之美誉.子长县也是“中国洋芋之乡”、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煤炭百强县之一、全国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最快百强县之一.现计划撤县设市.子长县历史悠久,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商末为翟地,春秋归白荻,战国属魏,秦设阳周县,北魏改城平县,唐沿隋制,宋元宪宗二年设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苏维埃政权诞生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废赤源设安定.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改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说到瓦窑堡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瓦窑堡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瓦窑堡这地方很穷,人迹稀少,田野荒凉,连会跑的狼虫虎豹都很少来,会飞的鸟儿都很少飞临.天上七仙女中的六姐儿因为触犯了天规,被凶狠的王母娘娘罚下凡间.六姐儿来到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只见荒芜的土地,不见人影闪现.就这荒凉的凡间,并没有让六姐儿觉得扫兴,她和这里的人们同甘共苦,织布耕田,为人们造福. 日子久了,她很想念她的瑶池姐妹,于是她对人们说:“用石头和泥土垒起一堡,登上堡去便可以看到仙境,看到瑶池,还可以飞上天去,摘采蟠桃给大家吃,吃了常生不老.”凡民听后太高兴了.大伙搭手,开石的开石,挖土的挖土,不长时间便垒起了一堡.人们登上堡去,果真望见了瑶池,望见了南天门,望见了六姐妹和王母娘娘.从此,人们便经常登上堡去望,想要照着仙境在这块土地上修建自己的家园.人老多少辈子了,望得多了,人们便把这堡叫做“望瑶堡”.至今,子长县城西门破壁上仍然有“望瑶堡”三个字样. 六姐儿登上堡,轻盈地飞上天去,她把六姐妹请下凡间.六姐妹见这里山青水秀,阳光明媚,自由自在,谁也不愿意重返天宫.王母娘娘发现此事后,将她们统统拿上天宫,对她们进行了严厉地惩罚.临别时,六姐儿极其悲伤地对人们说:“我走了,你们别伤心,你们应该放大胆子继续垒好望瑶堡,咱们仍然可以相见,你们把我的身体埋在地里,将来挖出来会派上用场的.”人们挖啊挖,垒啊垒,石头挖完了,堡子垒上天去,但却望不到瑶池,望不见六姐儿,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他们深信六姐儿临别说的话,一定能够见到六姐儿,于是继续挖下去,却挖出黑色的石头来,人们感到很奇怪,有人提议按六姐儿临别时说的“将来挖出来会派上用场的”.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强忍着悲伤打开了六姐儿的墓穴,哪里还有六姐的身躯呢?做成毛土坯,再把这些泥土坯集在一个窑里,用黑石头烧,便烧成现在的砖和瓦.后来人们把“望瑶堡”改称“瓦窑堡”.。
县子长抗日英雄的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二小十三岁。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的血染红了天!!!
再简短就不是故事了
县子长抗日英雄的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二小十三岁。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的血染红了天!!! 再简短就不是故事了。
红色故事大全
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红色经典故事1000字
鸡毛信的故事 海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
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去。
爸爸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顶紧急的鸡毛信。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
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
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
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的鬼子面前。海娃一点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
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
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者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羊肉吃。
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他心里叫起来“你还在这里啊!”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里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里,然后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
鬼子和黑狗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尽里头。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
他不住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不会送啊!……”忽然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了。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鸡叫。
鸡叫两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在打瞌睡呢。
他就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
“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
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把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
他抬头一望,山梁那头有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
没想到,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
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哆嗦起来。
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子来找,也没有;把身边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
他一口气跑上大山,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歪嘴黑狗追上来了。
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又出发了。
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眼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
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又是抽烟,又是吃羊肉。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先走,想从中路走上峁去。
山坡上忽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柱一柱的黑烟,黑狗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
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
他把羊赶上了羊道。歪嘴黑狗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
走吧!”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
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
海娃同羊群一起飞跑,可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叫:“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峁上突然响起一阵排子枪声,跟着又是一阵。
海娃听到了,这是自己人的枪声。他的两条腿又来了劲,爬起来拼命向峁上扑去。
忽然他张开双臂,“哎哟”尖叫一声,晕倒在乱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