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古代告示范文

    大家能说说古代诉状和告示之类文书的格式么?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

    古代诉状是怎么写的一)状词的构成与出入罪的方法 1,状词的构成 状词一般通过极少的语言就可以明晰阐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及主张何结果.但是,构成该状词的要素却是不可欠缺的.按照"做状十段锦"13对状词要素的划分,一个较好的状词应包含如下内容: (1)笔(语)."朱笔.必要先将事情起止前后精细议论明白,按事而立朱语,或依律或借意,必须与截语相应."三种讼师秘本中对于朱笔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收集.首先按照六部的顺序,其次为诉条,衙门,大户,平人等类别分类排列.朱笔一般四字,对于整个状词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使人一见即知所告为何,一般朱笔所描写得情状都比较紧迫,凄苦,其目的是使官吏一见就对事主产生同情,从而受理该案件. (2)缘由与计由."缘由,乃当先事迹之根源也.务与计由成败相应,不可脱节,不可(繁)多,不可简略.""计由,乃事之显迹从何起.为入罪之路也,务宜斟酌,不可繁杂失节,不可脱空含糊."可见,二者相互关联,用最少的语言即可使所告之人入罪. (3)期由."期由,乃事从某年某月某日而成也.某年或远或近,寘状中或前或后,不可重用." (4)成败与得失."成败,乃计由之后或成或败.为入罪之门也,兹段诚为一段状主宰,务宜包含前后,谨防攻破.""得失,乃状中之奇谋也.可置证由之前,可置证由之后,听人所用,此为脱罪之路."二者为相对之要件,或出罪,或入罪二者选一即可. (5)证由."证由,论成败得失之后必有见证也.诚为一状辅佐,恐有偏护辨论不一,须要量人斟酌,此脱罪之门也."证据为胜诉的关键,所以状词中应有体现. (6)截语."截语,乃一状中(总)断也.务要句句合律,字字惊奇,言语壮丽.如状中有此一段名‘关门状‘,则府县易为决断;无此一段名‘开门状‘,恐人犯乘隙瞰入辨变.大抵状词不可太关门,亦不可太开门,谅情半开半关者,妙哉,妙哉." (7)结尾与事释."结尾,乃状中之尾也.先要遵奉官府,后要阐明律法,务宜详而用之."一般为对诉求的概括性阐述."事释,但言告诉之后二三四字而已.如剪害安民,超贫杜骗,敦伦正俗,含冤等语,量情用之为妙."事释最能够体现状词的格式化趋势. 2,状词中出入罪的方法 状词中"计由","成败"两要素为入罪之方,而"得失"则为出罪之法.以"告夫叔负债"中的状词为例,原被告双方的状词无论是入罪还是出罪,都理由充分. "急救穷命事.阿夫治儒存本银二十两,付叔(某)营利,支给以供昕夕,张约存证.不幸(某)月夫故,浼族长(某)理取周殡.讵恶人不念同胞暴露,毫厘不吐,反将阿身毒拳殴辱,近邻(某)劝解.有此恶叔吞财悖义,母子何依.泣血叩天,究□追给,送死养生,存亡均感,上告." "乞究诬陷事.故兄先年付本银二十两与(某)营放,逐年(收)取,给还本外,息比债例过多,票张存证.今遭兄亡,分当溥付,讵嫂瞒心,重索前银,因此论辨,反捏殴辱.虚情诬陷,望乞明台详豁,感激上诉."14 以上一对告状与诉状正反映了出入罪的基本方式.欲入罪者在阐述"缘由"——"阿夫治儒存本银二十两,付叔(某)营利"后,转而描述了被告的恶行,"不念同胞暴露,毫厘不吐,反将阿身毒拳殴辱",进而又凄苦的写道,"有此恶叔吞财悖义,母子何依",已经将被告准确的定位为不仁不义之人,成功的将其入罪.反之,被告承认确有此事,但是"给还本外,息比债例过多",反而是"讵嫂瞒心,重索前银,因此论辨,反捏殴辱",同样也有证据,言之凿凿,将自己洗脱得清清白白. 可见,通过状词可以将双方的意图都较好的表现出来,无论出罪入罪都可以言之成理.所以,做状"有隐有显,有奇有正,有出罪而入罪,开门而关门.譬之良将用兵,操纵阖辟,变化叵测,此百战而百胜者也."15 (二)状词的语言 状词所运用的语言有其规范性的一面,也有其富含感情的一面.规范性指在行文的过程中有固定的格式约束;富含感情性指其在语言运用中充分突出作为弱者的凄苦与无助,甚至如果官吏不介入将无法生存.在中国古代以"息讼"为主流的文化传统中,在父母官式的官吏制度设置之下,如何使状纸打动官员,使案件被顺利受理,并达到预期的胜诉结果,其中的语言运用方式是重要的因素. 首先,语言应规范,缜密.明代的讼师秘本中很多状词类基本为定式,人们一旦发生类似的争讼完全可以套用这些状词.其语言的使用已经被定式化,朱语,粹语(状语摘要,续句)的分类编纂既是其格式化的表现.而只有缜密的语言与逻辑结构才不致被人找到攻击自己的破绽,从而保持不败. 其次,不可太文,亦不可太俗.16太俗的状词在官吏看来太过粗鄙,无法显示讼师的真实水准,太文的语言对于阐述事由没有太大帮助,反而会招来官吏的厌烦. 最后,语言的"弱势性".状词中采用的语言多数是从弱者的角度设计的,"使一人见……即有为我不忿之意,然后可以必官内之准理也."17以产业类状词为例,其推荐的常用朱语及粹语(状语摘要,续句便要)包括:"势占产业","占产危命","白占民业","豪强夺产"等朱语;"视文书为故纸,藐法律若弁髦","产遭毫夺,弱肉强食","业吞虎口,一家绝食",。

    求古代奏章范本,和明八股范文

    古代“奏章”的典范之作——《出师表》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4-YDXK404.016.htm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诸葛亮集》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八股文范文 (题目:志士仁人)(作者王守仁)(明代进士,儒家大师,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

    房屋出租告示范文怎么写

    套房出租低价出租 xxxxxxxx。

    两室一厅一书房,独厨独卫,精装 修。设施齐全,有太阳能热水器,抽烟机,水电网三通,有 电视。

    卧室朝阳,有阳台,标配家具,双人床,书桌,书架, 衣柜,空调,屋顶有风扇。远离铁轨,安静舒适。

    离学校近, 靠近真棒和菜市场购物方便,靠近体育场和特凿运动场,锻 炼运动方便。楼下就是公交站台,交通便利。

    是您学习居家 的好地方。有意者联系我,xxxxxxx,早来早得。

    单间出租xxxxxxxxx 一复式套房俩室一厅, 现 有一单间对外出租。有装修,可做饭, 通水电网气,太阳能热水器,卧室有双 人床,书桌,衣柜,凳子,台扇,空调 扇,窗帘。

    房屋宽敞明亮,采光好,通 风好,夏天凉爽舒适,适合学习的同学 居住。 (限学生。

    男生,考公务员或考研 者优先) 电话:xxxxxxxxxx。

    古代通缉杀人犯所贴在墙上的告示都是怎么写的啊?

    这古代呢,也一样,发缉捕文书,而且往往附了犯人的头像在上头,形式和现代通缉令一模一样,但是效果上就大大不如了,一是这画像毕竟没照片逼真,假若是那些名人官宦那只怕还罢了,人见得多了,画师综合起来画出来总有几分真的,象伍子胥逃亡时就为了他的缉捕令过不了关苦恼了好一阵,要不是愁白了头外加有相象的人帮忙,那只怕是逃不掉的。但是假若那些不知名的呢,本就没几个人见过,即便见过的人胡诌一通,那画像又能当真才怪;第二便就是这通缉文书的速度,这流窜犯逃的比兔子还快,朝廷的文书有专门的驿站传送,那是挺快的,但终究比不上现在的网络速度,再加上写文书画象那点时间,只怕文书到了人也跑了。说是这般说,但是细细追寻起来,古代的缉捕却是颇有成效,毕竟画像虽不如照片但是终究有几分象的,而论交道能力,那些犯人怎么比得上能动用官方驿站的捕快们。

    古代若要缉捕犯人,往往会在各个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地发出告示文书,犯人若要是买食物必然要去有人处,而古代人口有限,连坐保甲制度更是使得任何一个新出现的人备加注意,藏匿起来颇为不易,不小心就会暴露行踪。

    古代对于缉捕有详细的规定,捕快的一大主要责任便是将逃犯追捕归案,甚至可以长期追踪流窜犯的,假若追捕不利,还要受到一定的责罚。甚至假如在追捕过程中无法逮捕犯人而遇到有携带武器的路人,可以要求路人协同追捕犯人,假如路人有能力帮忙还没有帮忙,可以予以刑罚。此外,便是我们常在小说中见到的悬赏追捕犯人,有以追捕犯人追赃的部分作为赏金的,也有直接朝廷予以赏金的,这类悬赏花红在近现代也依然存在。

    清朝书信格式是什么样的?

    以《曾国藩家书》为例,可以参考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一、 称谓及提称语 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谓之后一般附有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 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 对父母,曾国藩也是毕恭毕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

    “膝下”一词,是子女对父母的提称语,意为常依于父母膝旁,既表敬重,又示眷恋。 对叔父,曾国藩虽然不必“跪禀”,也是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侍下”、“座下”,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 对弟弟,曾国藩则比较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澄侯四弟左右”、“澄、温、季三位侍右”等,以“左右”、“足下”较为常用。

    “左右”者,助也。 “足下”,原用以称君主,后多用于同辈之间相称的敬词。

    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澄、温、季,分别是曾国潢(字澄侯)、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葆(字季洪)的字的简称。

    称字不称名,也表示尊敬。 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也是表示尊敬。

    对儿子,曾国藩则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一律用“字谕”。

    “谕”者,告晓、告示也。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 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不再称“谕”,而是称“寄”,显得较为客气;特别是以“左右”相称,等于是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含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二、启辞 启辞是书信的开场白。或略作寒暄,或提示写信原委,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之类。

    对于启辞套语,曾国藩并不拘泥,而是各有不同。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某月某日“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

    有时省略此类客套。 对弟弟,曾国藩则很少有此类客套,大都直奔主题。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是居高临下的口气。有时也省略客套。

    三、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 对祖父母,曾国藩首先是报平安,如“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男女四人皆好”、“孙以下阖家皆平安”等。

    其次是询问家中事情。再次是汇报同乡好友事情。

    最后是汇报自己的事情。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

    对叔父,与对祖父母、父母略同,只是多了几分客气。 对弟弟,曾国藩则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研究为人处事方法,探讨读书学问之道,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

    对儿子,曾国藩又不一样了,不是探讨,而是说教,教给人生经验,教给学习方法。有时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有时深入细致地分析诗歌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等;有时现身说法地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

    总之体现了一个“教”字。曾国藩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所以经常在书信中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 四、结语 结语有收束书信全文的意思。

    与启辞相仿,也有一系列套语。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敬禀一二”、 “余容后禀”、“肃此”、“谨此”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书不一一”、“书不详尽”、“诸不详尽,统俟续布”、“余不一一,容俟续具”、“不一一”等。有时省略套语。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此谕”、“此嘱”、“特嘱”、“此示”、“至嘱”等。很多时候省略套语。

    五、祝辞 祝辞是书信结尾的祝愿或勉慰的短语。 对祖父母,曾国藩常用“跪叩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父母,曾国藩常用“跪禀万福金安”、“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即候近祺”、“顺问近好”等。

    多数时候省略。 对妻子,曾国藩常用“此问近好”、“顺问近好”等。

    对儿子,曾国藩有时用“尔曹当勉之”、“两儿均宜勉之”,多数时候省略。 六、署名 署名是写信人在书信结尾的自称。

    对祖父母,曾国藩署名“孙谨禀”、“孙跪禀”等。显得十分恭敬,十分规矩。

    对父母,曾国藩署名 “男跪禀”、“男谨禀”、“男谨呈”、“余容另禀”等。用得最多的是“男谨禀”。

    与对祖父母相比,也是十。

    清朝书信格式是什么样的?

    举个例子,红楼梦里面的

    清朝的书信一观

    ——读《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感之一

    晨得柳

    第一封信是《妹探谨启》,这是探春写给宝玉的建议信,从信的格式上看较为简单。先是客套话“妹妹谨启”,接着就是称谓,再就是要表达的内容,最后是“谨启”结尾。我想这是由于平辈的关系,客气话就显得简练。再因为这是就事来,不比远处所来的信件,所以开门见山,简练结尾。

    第二封信函是《不肖男芸恭请》,这是贾芸写给父亲的信函,同《妹探谨启》相比就显得较为复杂,这是因为是写给父亲的缘故,客套话就得到位,也反映出我国传统的礼仪风貌。但就此信函的格式来讲,是很完整标准的一封信,也显示写信人的“恭请”,再对接信人的祝福,然后就归入事件。结尾就比《妹探谨启》的复杂的多了。如在结尾上,《妹探谨启》只是“谨启”二字,而《不肖男芸恭请》则是“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看来这是对长辈的恭敬。格式相似于现在的“此致敬 ”当然现在的书信格式也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署名也是很客气,如“男芸跪书”。为读者和自己所好,将两信函相比之下: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 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 抑何惠爱之深耶!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不肖男芸恭请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

    台安 男芸跪书.

    有关古代名人不讲诚信事例

    古往今来,多少事物已成为历史的过客,又有多少事物在历史的舞台初露头角.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经,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知,了解古今对于我们做人是多么的重要.在春秋时代,商鞅要进行变法,又怕人们不信赖改革的措施.于是就令人在城的南门立一并不沉重的木头,贴一告示:将其移动到北门者奖赏十金.人们议论纷纷,并表示出难以置信,没有人动那根木头.这时,商鞅将奖金涨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的人,移动了那根木头到北门,商鞅依照告示给了那人五十金的奖金.于是商鞅的改革在民众心里有了信任基础,这样改变历史的商鞅变法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样是古人,不讲诚信者也大有人在,周幽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骊山的西绣岭上安然坐卧着一座座烽火台,烽火台是那个年代的报警措施,块块砖石垒起的高高城堡.城堡里堆满了柴草和狼粪.若是在白天遇到了敌情就点燃狼粪,狼烟很旺,很远就能看到;若是在夜晚就点燃柴草,烽火映天,同样能传到很远.远近的诸侯看见了,都会领兵速来援救国都.国家无战乱,烽火台闲逸着,骊山也就静悄悄的.当时有一位美女叫褒娰,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费了不少功夫:乐工击鼓鸣钟,美人不笑.歌女展喉唱曲,美人不笑.舞妓飞展腰肢,美人不笑.褒娰越是不笑,周幽王越是想让她笑.美人的笑,在周幽王心里比江山社稷还重要.他公然颁旨,谁能让爱妃一笑,赏赐千金,加官进爵.这样的鬼点子出自虢石父.他要周幽王登上骊山,点燃柴草,戏弄诸侯一把,在烽火狼烟里欣赏美人的笑颜.褒娰看到诸侯满头大汗地狂奔而来又垂头丧气地离去惊喜异常,不禁笑出了声!美人一笑,周幽王也乐得欣喜异常!这把火没有白点,总算如愿以偿了!不久之后,骊山真的告急燃起了峰火.可是各路诸侯还以为是周幽王和爱妃闹着玩呢.就这么西戎兵马冲入城中,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娰,放火烧了宫殿,在冲天的火光中西周化为了灰烬.周幽王的行为验证了现在的一句话:过把瘾就死!这就是不诚信得来的报应!当然,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事例.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第二天就要考试了,YOYO才临阵磨枪请优等生KEKE“帮帮忙”,KEKE看在是好朋友的份上,决定帮 YOYO.YOYO回家后在屋里忙乎了好久终于把小抄做好了.YOYO想:有了 KEKE,又有小抄,还有写在桌上的杀手锏就不愁考不好了!可是不巧,KEKE在晚上发烧了,第二天没法参加考试了!老师在开考前要求学生换位置,YOYO离开了“杀手锏”,没事还有小抄呢!可是没想到,YOYO的一举一动被火眼金睛的监考老师看得一清二楚……最终,YOYO被处以零分!在此YOYO犯的最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忘记了做人的一条基本的准则:“知荣明耻乃立身之本!”德莫克利特曾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是啊,知荣明耻是多么的重要! 荣字怎么写?一草一木宝盖边,草木尚且知兴荣,做人更要树荣辱观. 耻字怎么写?耳字在左止在右,用耳聆听用心感,可耻的事止步不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