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粮食流通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自查总结怎么写

    检查、责任心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你好好看下,对你有帮助,有很多表需要填报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2007-2008年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粮食(含油脂,下同)统计工作,保障粮食统计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发挥粮食统计在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流通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粮食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粮食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加工、进出口的粮食经营企业,以及养殖企业和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饲料企业、工业企业(以下统称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必须遵守本制度,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统计资料,不准虚报、瞒报、拒报、漏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粮食流通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对粮食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研究,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统计调查科学化、统计基础规范化、统计技术现代化、统计服务优质化。 第五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有一位局领导主管统计工作,组织、管理和监督粮食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完成统计任务,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统计机构或指定的综合宏观调控机构负责粮食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及协调工作。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制度,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基层统计报表,发给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填报。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05〕376号)要求,完善粮食统计机构,配备适应任务需要的高素质的专职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落实统计工作经费。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都要配备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第八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统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新任的统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有关业务知识,熟悉统计业务。

    要保证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的时间,让统计人员参加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了解国家粮食方针政策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 第九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统计人员和统计负责人的逐级备案制度。

    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求本部门、本单位统计负责人的意见,其中具有中级以上统计专业职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当征求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 组织、协调本部门各职能机构的粮食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行业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制定和实施本部门的粮食统计调查计划,搜集、整理、分析、提供统计资料; (二) 贯彻实施《统计法》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对管辖区域内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实行统计监督; (三) 管理本部门的粮食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完善粮食统计制度; (四) 组织指导本部门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第十一条 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统计负责人、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粮食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行业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分析、提供统计资料; (二)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并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实行统计监督; (三)管理本单位的粮食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粮食统计台账制度。

    第十二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主要职权: (一)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有权检查有关单位各业务环节的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数字的质量,并要求改正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三)有权揭发和检举统计调查中的违法行为。对任何违反《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有权制止、纠正或移交有关执法部门处理。

    第三章 统计业务工作 第十三条 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都应当根据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建立粮食统计台账,对粮食购进、销售和库存等数据要如实加以记录。粮食统计台账的保留期限不得少于3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情况,规范统计台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十四条 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应按要求填写粮食基础统计报表,并及时报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

    写一篇节粮调查报告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

    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

    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

    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

    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

    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

    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

    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

    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

    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

    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

    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

    二、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

    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

    乱占耕地、挖沙、。

    关于粮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有关同志组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专题调研小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和粮食主销区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县农业、粮食、计划、农发行等部门的专题汇报,深入乡村,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并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进行调研并提供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

    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

    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

    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

    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

    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

    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

    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

    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

    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

    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

    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

    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

    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

    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参考下这个,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米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第1章:中国大米行业相关概述1.1 大米行业相关界定1.1.1 大米行业相关定义1.1.2 大米等级划分标准1.1.3 大米行业统计标准(1)大米行业统计口径(2)大米行业统计方法(3)大米行业数据种类1.1.4 大米行业研究范围1.2 大米行业投资特性1.2.1 大米行业进入壁垒分析1.2.2 大米行业盈利模式分析1.2.3 大米行业盈利因素分析第2章:中国大米行业运行指标分析2.1 大米行业经营指标分析2.1.1 大米行业经营效益分析2.1.2 大米行业盈利能力分析2.1.3 大米行业运营能力分析2.1.4 大米行业偿债能力分析2.1.5 大米行业发展能力分析2.2 大米行业经济指标分析2.2.1 大米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2.2 不同规模企业经济指标分析(1)大型企业经济指标分析(2)中型企业经济指标分析(3)小型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不同规模企业占比结构2.2.3 不同性质企业经济指标分析(1)国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2)集体企业经济指标分析(3)股份合作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股份制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私营企业经济指标分析(6)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指标分析(7)其他性质企业经济指标分析(8)不同性质企业占比结构2.2.4 不同地区企业经济指标分析(1)不同地区资产总额情况分析(2)不同地区工业总产值情况分析(3)不同地区销售收入情况分析(4)不同地区利润总额情况分析2.3 大米行业供需平衡分析2.3.1 全国大米行业供给情况分析2.3.2 全国大米行业需求情况分析2.3.3 全国大米行业产销平衡分析第3章:中国大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分析3.1 大米行业产业链简介3.2 水稻种植行业分析3.2.1 水稻种植规模与分布3.2.2 水稻种植技术分析3.2.3 水稻种植成本分析(1)农药施用成本分析(2)化肥施用成本分析3.2.4 水稻种植企业分析3.2.5 水稻种植规模预测3.3 大米加工设备分析3.3.1 大米加工设备应用现状3.3.2 大米加工设备供应状况3.4 大米消费市场分析3.4.1 工业用粮需求分析(1)中国工业用粮需求结构分析(2)2014-2020年中国工业用粮需求预测3.4.2 口粮消费需求分析(1)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口粮消费分析(2)2014-2020年中国口粮消费需求预测3.4.3 饲料用粮需求分析(1)中国饲料行业产量趋势分析(2)2014-2020年中国饲料用粮需求预测3.4.4 其他用粮需求分析第4章:中国大米行业流通渠道分析4.1 大米行业流通过程综述4.1.1 大米行业流通通道分析4.1.2 大米行业流通各环节收益分析(1)水稻生产者收益分析(2)私人粮贩收益分析(3)粮库与米业公司收益分析(4)粮店、农贸市场与超市收益分析4.2 大米行业物流渠道分析4.2.1 大米行业流向与流量分析(1)中国大米产量分析(2)全国大米流向分析4.2.2 大米行业物流渠道分析(1)农村大米物流渠道分析(2)港口大米物流渠道分析(3)六大跨省物流渠道分析4.2.3 大米行业物流成本分析4.2.4 大米行业物流趋势分析4.3 大米行业销售渠道分析4.3.1 大米行业批发渠道分析4.3.2 大米行业零售渠道分析(1)粮店零售渠道(2)农贸市场零售渠道(3)超市零售渠道4.3.3 大米行业私人粮贩渠道第5章:中国大米进出口市场分析5.1 中国大米对外贸易环境分析5.2 中国大米出口市场分析5.2.1 中国大米出口走势分析(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5.2.2 中国大米出口目标分布5.2.3 中国大米贸易出口方式5.2.4 中国各省市大米出口情况5.3 中国大米进口市场分析5.3.1 中国大米进口走势分析(1)行业进口整体情况(2)行业进口产品结构5.3.2 中国大米进口来源分析5.3.3 中国大米进口方式分析5.4 大米行业进出口前景及建议5.4.1 大米行业出口前景及建议5.4.2 大米行业进口前景及建议第6章:中国大米加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6.1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特征分析6.1.1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特征情况6.1.2 行业经济类型集中度分析6.2 大米行业竞争格局分析6.2.1 国际大米行业竞争格局分析(1)国际大米市场发展状况(2)国际大米市场竞争状况分析(3)国际大米市场发展趋势分析(4)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5)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策略分析6.2.2 国内上市公司经营分析(1)上市公司经营大米领域分布(2)上市公司业务拓展模式分析(以“全产业链”模式为例)(3)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分析6.3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分析6.3.1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驱动因素6.3.2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模式分析6.3.3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规模分析(1)国际大米企业并购重组分析(2)国内大米企业并购重组分析6.3.4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障碍分析6.3.5 大米行业并购重组趋势分析6.4 大米行业竞争程度分析6.4.1 大米行业上下游议价能力(1)大米行业上游议价能力(2)大米行业下游议价能力6.4.2 大米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6.4.3 大米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6.4.4 大米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6.4.5 大米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总结第7章:中国大米加工行业主要产品分析7.1 行业主要产品结构特征7.1.1 行业产品结构特征分析7.1.2 行业产品市场发展概况7.1.3 大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7.1.4 部分大米产品概念辨析7.2 大米主要品种分析7.2.1 籼米市场产品分析(1)籼米市场价格分析(2。

    浪费粮食调查报告

    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粮食问题。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 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 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

    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 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

    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 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

    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 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

    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 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

    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 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

    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 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 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 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 少。

    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 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 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 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

    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 口国。

    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

    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

    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 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

    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 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

    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 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 二、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然而事 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 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

    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

    如何写好农业统计分析报告?

    只有认真写好统计分析报告,把分析结果生动地表达出来,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如果有了分析研究的结果而不会进行文字表达或表达不清,使人看了不得要领,那么占用的材料再多,分析研究的成果再好,也不易让人接受。可见,认真学习和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统计人员对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编制报表比较熟悉,但对写统计分析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虽然知道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但写起来常常没有头绪。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农业统计工作,特别是在写农业统计分析报告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一般应包括:1、说明所要分析问题和基本情况。这是分析报告的开头部份。

    这部份应把所分析的是什么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情况交待清楚,使人一看就能知道报告所述事物总的面貌和特点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如《1997年XX县夏粮预计产量分析》一文,开始必须交待夏粮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抽样方法,以及抽样结果。

    同时可以概括地描述该年夏粮产量的主要特点。总之,分析问题的重点要突出,不能含糊其词,不要使人摸不透主要讲什么。

    所以切忌罗列现象报流水帐。2、围绕问题开展分析。

    这部份内容是文单的重点,要求把开头部份提出的所要分析的问题进行合逻辑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要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成绩及其取得的原因,存在问题及生产的原因分析得恰如其份,符合客观实际而具有说服力。

    如上面举例一文中,要对夏粮的增减产原因分析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增产(减产)。总之,分析报告既要谈成绩也要写问题,做到分析透彻,论据充分。

    3、提出建议和措施,这是全文的结尾部份。这部份内容要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密切联系。

    建议和措施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的,而是要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如上例中,夏粮预测产量尚没到手,特别是后期管理如抓得不好,增产形势也会变成减产的现实,因此,在分析报告的最后必须指当前夏粮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或要注意的问题。

    这样的分析报告就比较全面了。二、统计分析报告的几点要求1、统计分析报告要有针对性。

    统计工作的服务主要是对经济工作起决策作用的各级领导。因此,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必须是各级领导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适应领导的需要,使统计报告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选准题目。在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些统计分析报告水平并不高,但由于内容适合领导需要,而受到重视。

    题目选准了,统计分析报告的适销对路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因此,选准题目至关重要。如上面举例的,正题可以用《夏粮丰收在望,管理还需努力》,副题可用“——XX县基点调查夏粮产量预计分析”。

    最好每篇文单有总标题,每个大段又有小标题。使人一看总标题,就能理解这篇文单内容;一看小标题,就懂得你要阐述的论点。

    标题不能太长,要恰到好处。总之,要做到标题醒目,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文字精炼。

    2、统计分析报告要有政策性。(这个问题不需详细讲了)。

    3、统计分析报告要有时效性。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一个中心,如果我们提供的资料能够掌握火候,赶上需要,就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

    如果赶不上时间,即使资料搞得再好,也是雨后送伞,起不到作用。这与我们的报表时效性是一样的。

    因此,密切注意党的方针政策,注意党的中心工作,注意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样,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就能做到思想敏锐,抓住战机,使统计分析报告更好地发展作用。

    4、统计分析报告要做到数字与观点的统一。5、统计分析报告要敢于实事求是。

    6、统计分析要有准确性。7、统计分析报告要做到大中小结合,灵活多样。

    统计分析报告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千篇一律,加以限制。大报告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深入;小报告反映问题及时,机动灵活。

    一般来讲,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统计预测适合于大报告,进度分析、统计调查适用于小报告。一篇统计分析是大是小,要根据内容确定,量体裁衣。

    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应当尽量避免一些通常容易产生的毛病,主要有十个方面,也称“十忌”:一忌数字不准情况不实;二忌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领导需要;三忌春暖送寒衣,时时境迁;四忌满篇数字,没有观点,或者满纸概念,没有材料;五忌油水分离,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六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七忌报喜不报忧,不敢反映问题;八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九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十忌穿靴带帽,套话连篇。三、谈谈农产量增减分析报告写作中应注意的几点一般来讲,产量的增减变化与面积变动、种植作物品种结构变动和单产变动等因素有关系,而这些变动又是和农事活动、科学技术、自然气候、生产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与农产品产量增产变化的相关作用是十分必要的。1、从气候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在对比分析产量增。

    如何加强基层粮食统计工作

    一、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国有和非国有基层粮油经营企业的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有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屈指可数。

    另外,人员不稳定和年龄老化也是基层粮食统计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今,基层粮食统计面对的是全社会所有的粮食经营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私营企业,在这种状况下,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增加、难度增大。

    同时,粮食购销调存数据的基础、国家的粮食宏观统计数据来源、临时性的粮食情况调查都离不开基层粮食统计工作,所以加强基层粮食统计工作非常重要。 二、基层粮食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基层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困难大,问题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层粮食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较低。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粮油购销公司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粮油经营企业的数据统计准确,就必须依靠基层粮油经营企业的统计力量。

    但是由于基层粮油企业很多实行轮班制度,造成基层粮食统计人员时间观念淡薄,没有养成严格按照报表制度上报报表的习惯,报表迟报拒报现象较多。同时由于基层国有粮油购销公司面临改制的原因,现在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很是令人担忧,有些兼职,有的连统计人员都没有配备,其统计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到了基层的统计工作任务往往由于情况了解的程度不一,业务水平差、统计方法简单,缺少调查研究等原因,造成同一单位前后上报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给县级统计汇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更谈不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基层粮油经营企业上报统计数据意识差。《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 。各粮油经营企业作为基层上报单位,必须遵循《统计法》的规定,否则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无保障可言。

    但是大多数基层粮油经营企业的法人代表都没有上报粮油经营统计数据的意识,不肯报真实数据,甚至连报表也不肯按时上交。 3.基层粮食统计数据资料保管不善,致使统计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

    因为基层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资料大部分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丢失,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缺乏连续性。非国有基层粮油经营企业更是没有保存统计资料的意识,报表和台账随便乱放,基本上很难找到。

    4.基层粮食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简陋。粮食统计工作在多数粮油购销公司领导眼中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不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只是统计粮食数据,没有什么实际重要的作用。

    目前基层粮油购销公司本来资金又十分紧张,所以基层粮食统计人员连全额工资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什么福利待遇了。在这种条件下要求基层统计人员认真做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加强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重视和管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基层粮食统计体系,这是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一。

    地方政府要从人权、事权、财权上给基层粮食统计工作足够的支持,使广大基层粮食统计工作人员能安心开展统计工作。在保证粮食统计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和督促基层粮食统计工作人员依法开展粮食统计执法,保证粮食统计工作沿着健康、有序、依法的轨道向前发展,为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强化基层粮食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运行。

    2.着眼粮食统计工作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统计现代化水平。粮食统计信息化事关粮食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

    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粮食统计工作的发展,为各级粮食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要加强对基层粮食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从提供数据的源头抓好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3.增强基层粮油经营企业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统计法》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县统计局联系,加强《统计法》在基层粮食统计中的宣传,加大粮食统计数据检查,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把弄虚作假者的饶幸心里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对从事粮食统计工作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并且每年进行一次年审,以便基层粮食统计人员接受知识的更新教育。 4.加强对基层粮油经营企业统计资料的保管和整理。

    基层粮油经营企业上报统计报表必须准确、及时,原始记录和粮食统计台账必须按规定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避免资料的丢失,保证资料的连续性。 5.加强基层粮食统计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粮食统计人员待遇。

    随着粮食体制。

    800字统计分析报告

    2009年第一季度XXXXXX(填写你分析对象的概括总称)共4763人(户),XXXX合计:XXXX万元,其中,XXXX1606.27万元,XXXXX222.968万元,XXXXX508.86万元,XXXXXX1225.19万元。———这一段主要对统计数字的描述,要看你具体统计数字来写,这段不难。

    2009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XXXXX的增减比率为:XXXX增长37%,XXXX增长21.9%,个人所得税减免增长49.9%,XXXX增长-20%。——如果你不方便算比例,就改成如下笼统写法:

    (去年同期各项指标:XXXXXX(填写你分析对象的概括总称)共4720人(户),XXXX合计:XXXX万元,其中,XXXX1406.27万元,XXXXX202.968万元,XXXXX486.86万元,XXXXXX1165.19万元。)

    从上述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如下X个情况:

    2009年第一季度,则各项数据逐渐呈平稳增长趋势,数据的增减趋于稳定,增减情况类同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况。

    出现这样增减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XXXXXX(这里写原因,要看你实际情况来写,或者你如果要编,你就要拟定一个情况),做出了XXXX的决定。二是2008年第四季度处于跨年度结转阶段,所以,各项数据也会出现一定的增幅,而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则逐渐平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