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小说范文加赏析

    求郁达夫作品迟桂花的赏析

    景美 人美 情美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出来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在郁达夫中年以后的力作《迟桂花》中,“我”——老郁正是别林斯基所说的“那个人”! 品尝《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作品中的“我”,是到翁家山喝老同学翁则生的喜酒,然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却故意淡化了这一有实在意义的情节走向,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和渲染了翁家山美丽清新的自然环境,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郁达夫的散文,最擅长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你读《迟桂花》,作家追求的是一种时空的转换和时间、立脚点的推移,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将暮晴天下的翁家山、西下夕阳东上月的翁家山、屋前屋后的翁家山、月光下的翁家山,以及翁家山的清晓、翁家山的早晨”这样一幅全面而跳跃的翁家山全貌来与读者分享。翁家山清幽宜人,变化多姿,你看吧,“青葱的山,如云的树,绿树丛中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你听呀,“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嗡地,这种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清”;你嗅哦,“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爱……小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的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一样子。”

    作家调动我们的各种器官,将摇曳多姿、声色交汇的翁家山摆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美景幽境,还是香风晚烟,如此一个翁家山,怎一个“美”字了得? 钟灵毓秀,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也是一位历尽丈夫放荡凶暴、婆姑百般挑剔,待丈夫去世后,下决心搬回娘家,与母亲、哥哥一起,过上温馨的生活。这与当时三十年代的中国,似乎是格格不入,翁家地产、房产皆有,翁则生教书育人,母亲与莲妹料理家事,一切是那么的和美。

    “我”在迟桂花开的季节来到翁家山,感受到翁家山抑不住的甜美,除了一开始便体会到美不胜收的美景外,人与情之中洋溢出来的美,更是让我们感叹不已,尤其是在莲妹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老郁与来年游五云山的路上,有那么一段描写: 莲妹:“你一声不呼的在那里什么?” 老郁误解的盯着她,然而她依旧同平日一般的笑着。 “是在想我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吗?” 老郁眼睛酸溜溜的,泪水流了下来。

    “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她好像吃了一惊似的立了起来问我,同时我也站了起来,且在将身体起立的行动当中,乘机拭去了我的眼泪,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了……” 在这里,卑念与纯洁相撞,前者在后者的“高山深雪”似的心面前,暗淡无光,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随着老郁与莲妹以兄妹相称,作品便转入一个清澈无暇的境界,是“一种有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人美、情美,境界全出! 作品取名《迟桂花》。

    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灵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几次写到迟桂花,第一次,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时,以翁则生之口,盛赞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词上,老郁将迟桂花与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并论;最后,与翁家兄妹分别的时刻,“我”发自内心地喊出“但愿我都是迟桂花”。

    迟桂花是和谐与清新的音符,是青春与幸福的代言词,是天真自然的莲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笔下,迟桂花,每一点,每一瓣,都在言美! 在《迟桂花》的世界里,是清丽婉约的自然风光,揉入淡淡的忧思,添进朦胧的美,再倾注对美的眷恋,酿成一种淳朴祥和的意境,让人毫无戒备与隔膜。在醉人的桂花香里,我愿做“绿莹莹的茶水里散点着有一粒一粒的金黄的花瓣”中的一粒。

    美的翁家山,美的人,美的情,美的是那一簇簇迟开的桂花! -----------------------情伤情心。

    蒲松林的小说《狼》 的赏析

    狼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

    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

    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

    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

    “眈眈相。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赏析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者张一弓,1935年生于河南开封。5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火神》、《死吻》、《死恋》、《张一弓中短篇小说集》:《野美人与黑蝴蝶》等。张一弓自称为“同时代人的秘书”。深入反思农村历史道路的曲折,热情拥抱变革时期的农村现实,努力追踪农村的变革步伐,使他的小说成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8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转向对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与寻找等问题的揭示。张一弓偏爱生活中的特异事件,擅长通过戏剧化的手段,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舒卷自如的情节结构,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带有英雄气质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充沛的文学激情、雄浑悲壮的风格与滑稽幽默的笔调相结合,欧化的叙述语言与充满乡土气的人物语言相融汇,使张一弓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过分追求特异性和戏剧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作品的真实性。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走向新时期文坛的第一篇力作,也是反思文学创作思潮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直面人生的胆识,对饥馑年代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表现了谎祸造成大饥荒的真实惨象。作品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不仅战胜敌人,而且战胜自己的谬误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应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智慧,使我们的党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题材与主题的尖锐性,反思历史的力度与深度,触及社会问题的大胆与超前,使这篇冲破禁区的作品在当时文坛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悲剧英雄李铜钟形象的成功刻划,是这篇小说思想艺术价值和作者审美理想的主要体现。作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李铜钟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惯常歌颂的、与社会主导观念相一致的正面人物,他是一个纽结在历史谬误中,为当时社会现实所不容,一度被历史“遗忘”了的真正的英雄。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的“犯人”,这奇异的人生反差使他成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圣者和殉道者。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这一形象的时候,紧紧围绕“借粮”这一中心情节,既写出他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里一贯求实的立场,也写出他在危难时刻冲锋陷阵的姿态,从而历史地揭示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

    李铜钟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他一贯抵制左倾路线和浮夸风,反对在大跃进中搞“化妆劳动”的虚假行为;他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宁愿“骑乌龟”,被批判为“右倾”,也要如实上报粮食产量。李铜钟又是舍身忘己、为民请命的悲剧英雄。在谎祸酿成的大饥荒威胁李家寨乡亲生命的严重时刻,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以生命为抵押,向国库“借粮”来拯救人民,自己却倒在了被颠倒的历史车轮下。在人民群众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下,“法纪”与党性的尖锐冲突,使李铜钟的性格、意志和胸怀在借粮、被捕、受审、牺牲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为拯救民众以身试法的悲剧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李铜钟的英雄性格与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大饥荒灾难的历史成因,提出了反思历史、纠正左倾路线谬误的重要课题。

    作品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语言风格质朴、刚劲,富有阳刚之美。语言表现也与刻划的悲剧英雄,反映的悲壮画面相吻合。塑造英雄的荡气回肠,针贬现实的锋利无情,揭示历史的沉重严峻,造成了叙述语调时而热烈又冷峻、时而幽默又辛酸的特色,更强地凸现出作品悲壮的美感。

    小说情节跌宕曲折,故事冲突尖锐激烈,开头如大潮陡起,一下子攫取人心;中间波涛起伏,令人心潮难平;结尾象潜流激荡,任人回味、思索。

    与朱元思书的赏析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勇气 狄斯尼的全文赏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

    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

    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

    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

    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法国妇女的信仰是和平。

    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因为她有了自己的信仰,并监守了自己的这份信仰,所以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灰商》这部小说的赏析

    《灰商》写了孔家祖孙三代人孔熙志、孔天引、孔元道的商海沉浮,故事从解放前夕巨贾孔熙志被朋友赵先生欺骗,家财丧失大部,气闷殒命开始,描写了其子孔天引通过地下贩卖购物券、开小饭馆、海南掘金、从事地产等打下基业,最后到其孙孔元道手中形成横跨地产、保健品、资源、金融等多个产业的天通商业王国的过程。这是一部商场小说,它描写了围绕金钱展开的种种人世沉浮,但它不局限于表面的商场,而是试图从商场风云之变,看看世道人心。

    《灰商》为什么会成为“灰商”的呢?

    他们生活在各种夹缝中。这里有人心的夹缝,孔熙志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他还没有参透人心,他自以为可以信任朋友,而实际上呢?“要知道———能够完全成功的巨大欺骗,只有在朋友之间才能发生!”他最后给他儿子留下的遗言是:“记住……如果两个人有了生意,就不能再做朋友了!”这里还有制度的夹缝,本来购物券作为控制欲望的工具,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它却是有交易价值的,但是,制度却不允许这种交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给商人们打开了各种制度性交易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制度性休克的空间……夹缝很多,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商人们致命的陷阱。所以,孔天引贩卖购物券是以王中坐牢三年为代价的。在这个背景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人在这里才能获得成功,但是,这又是和商人冒险的天性相违背的。

    因为有这么多陷阱,所以,中国的商人就得学会一项本领:把自己的钱分出去,寻求一座靠山,散财才能保财,这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特有的经商定律,孔天引要和各式各样的官员打交道,他的儿子孔元道开始不能理解他花百万买一尊佛像的秘密,后来玩儿这些比他老子还强。但是,这是和商人追逐利润的秉性冲突的。

    从这个方面说,这里的商人实际上犯了两种罪,一种是自我放纵的罪,他们似乎觉得只要是能够挣钱,什么路子都可以走,红道可以走、黑道可以走、白道也可以走,这自然是罪孽深重了。但是,“灰商”让我看到的不是这些,中国商人犯的还是自我约束的罪,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了,甚至他们的生死被别人轻易地主宰了,他们却不说话,他们隐隐地约束着自己,适应了这种伤害,进而他们还学会了从这种伤害中获利,难怪他们变得“灰”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