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主席诗词精选渔家傲

    1.诗词范仲淹渔家傲

    渔 家 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⑤,燕然未勒归无计⑥。

    羌管悠悠霜满地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双调,六十二字。

    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②塞下:边界戍守的要塞,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相传衡阳有回雁峰,北雁至此而不再南飞。④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

    角:军中号角。嶂:屏风一样的山峰。

    ⑤浊酒:米酒,色浑浊。 ⑥燕然未勒:没有击溃敌军,边境还不安宁。

    《后汉书·窦宪传》: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返。燕然山,即蒙古境内杭爱山。

    勒:铭刻。⑦羌管:即羌族人吹的笛子。

    【作者】 范仲淹(980——1053),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希文,祖籍陕西,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幼年孤苦贫寒,但勤勉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

    历任参军、知州、司谏、吏部员外郎等职。范仲淹在政治上力主革新,曾针砭时弊提出改革措施;在军事上,战功卓著,在指挥边地军民抗击西夏入侵中,以文才武略出众,获得很高声望。

    他的诗、词、文皆好,词作现存虽仅5首,但情感深沉,风格豪迈,从内容以至艺术手法上都有一种创新精神。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点评】1040至1043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长期的边地生活,使作者非常熟悉边陲景物特征和将士的情感细节。

    因此,作者只写出了几个景物特征:“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便展示出一幅苍凉的边地画面。词的下阕则用“浊酒思家”、“胡虏未灭”、“征夫难眠”一组情感细节的描写,反映了边境将士的真实情感。

    他们虽然思家,借酒消愁,甚至是难以入眠,但保卫国家的高度责任感是明确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人能在十分艰苦的时候还能想着国家,克制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渔家傲》一词曾受到一些文人的讥讽,称其为“穷塞主之词”。

    而在我看来,作者正是通过这首词写出了当时边防将士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不失英雄气概。词的风格苍凉壮阔,一反五代以来柔弱词风,开慷慨雄放风气之先。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2.阅读与理解 诗词鉴赏 渔家傲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去,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