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关系探析
分析词的区别-分析对比诗和词的区别在哪?根据你学习古诗的经验,
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前人多以为它源于古代的乐府,即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词最初在民间流行,称为“曲子词”。
在唐代,由于诗的巨大成就,词基本上未经引人们的重视,直到宋代,词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达到其巅峰,与唐诗并称。 诗与词虽然都是古典诗歌,但词并不是对诗的继承,因为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渊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
诗更多地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人笔下,诗是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表达政治追求的文学工具。
这在唐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唐诗中,诗人抒发较多的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追求和抱负。
诗词教学中的“三种关系”和“三个层面”分别是指什么
三种关系:
1、就是诗和画的转换。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过,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句话是评王维的,其实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诗词艺术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2、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初中生的诗词欣赏,一定要由内而外,不能由外而内。
这个“内”是指:
①作者的内心世界。“诗言志”也好,“言情”也好,都是诗人寄意于中,然后要表达,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把自己的,这个所体验的目标,投射到诗人的内心去。
②怎么走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呢?从文本入手,要文本式,所以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
3、就是初中诗词的欣赏呀,特别强调一个浅与深之间的把握,初中生你必须要深入浅出,那么要体现这一点,就是方老师讲的,只有自己的积累非常厚,你才能做到深入浅出。
三个层面:
第一层:由诗到画
第二层:由内到外
第三层:深入浅出
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割裂的三代关系,首先是由诗到画,然后就是由内再到外,最后达到一个深入浅出。
启示:
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要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不能盲目教学,宜因材施教,把握好上述三种关系、三个层面,由诗到画,由内到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理解,从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诗和词的发展关系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诗词的血源关系
唐诗 宋词 元曲 词是诗格式的多用和升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内容。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
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
诗词和语文之间的关系
1 课题背景: 大概从宋词起就有了填词赋曲的做法,甚至有了流水到处皆唱柳词的说法,这无疑就群众化平民化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从诗词影响流行歌曲的历史看,可谓是渊远流长了.这和他们互相的需要有关系:首先,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而歌曲必有节拍;其次,诗词总是蕴涵着作者各种感情的载体,而歌曲是表达感情的更外放的方式;再次,诗词在以前是宫廷专用,而歌曲则是人人可唱,结合后就扩大了诗词的影响力度. 2 课题目的: 了解中华人民的智慧和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3 活动步骤:搜集古代被谱成曲的词并感受它的奥妙,发掘现代歌曲引用古词意象的足迹 4 成果概述:搞清楚了它们互相补充又互相推进的关系5 感受体会及小结:诗词乃华夏文化的一大精髓,但也正因为他地位的崇高而未免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把他纳入浅显易懂的歌曲中无疑是个创举. 在歌声中品味诗词的跌宕起伏.
诗词的平仄关系
诗词是中华文学很重要的瑰宝之一,对于诗,五言七言的平仄关系不同,可根据诗人对所表达的具体意向或在、内容来决定,对于词,不同的词牌名对应的平仄关系也不相同,所以说,对于诗词的平仄关系,只可会意,不可言传,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死套,可以说若有若无,看诗人本身的造诣,与其弄清楚歌中平仄关系,个人认为,还不如花功夫弄清楚平仄大忌,只要不犯低级错误,也就是平仄关系的大忌,借助诗人的灵感也能写出好的作品~ 追问: 那您 知道 平仄关系的大忌 是什么吗?? 回答: 平仄关系的大忌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尽然的,各大文学网站上都有详细说明,如果真的特别喜好诗词,可以有空经常去学习学习,。
诗和词的关系
词是对各代古诗体制的综合。周易的双字,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长句,西汉古诗的五言,唐诗的绝句,都结合在宋词。在宋词中可以看到句型变化,都是各代诗歌的运用。词为诗余,是诗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诗句长短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短句在长句之前或之后,短句长句的前后变化,都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感情效果。通过长短的不同安排表现情绪起伏、悲欢变换。例如长句一般表现澎湃,短句在长句后表示诙谐或沉痛。由于利用诗句长短表现感情起伏,因此更难驾驭。词的长长短短,即字数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美.音律也很传神,即情感共鸣,可以这么说:诗也可以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词是广义的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