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汉画像石与诗词

    1.怎样在汉画像石拓片题词

    拓片制作的基本方法 工具 1.白芨水:中药店有出售白芨,使用前熬煮至像胶水一样即可,不要太稀了。

    一次购买二三两白芨可制成一二瓶大瓶可口可乐塑料瓶装的白芨水。白芨水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即可,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

    2.刷子:鬃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字迹显现用,毛质软硬适中即可,以免劲力不足或损及宣纸;软毛排刷两把,上白芨水及压平宣纸用;清洁刷一把,用于去除碑面尘埃污垢,毛质硬度务求不损伤碑面。 3.拓包:两个。

    用绸布包棉花,扎紧成蒜形,上端绸布结成手把、下端形成扁圆状,即成拓包,其质应略硬且富弹性者为佳。一个沾墨汁,拓印用;另一个用于调节拓印拓包上墨汁的干湿浓淡程度,均匀墨色。

    使用多次以后,布面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洁或重制;否则拓本上会墨点斑斑。 4.墨汁:着色用,可使用松烟墨或现在精制的书画墨汁。

    在墨汁中加少许香料,可祛除拓片的腥臭味。 5.宣纸:纤维长的,厚薄适中,有韧性。

    纸比所要拓的碑上下左右稍大约一二厘米。步骤 一、上纸 1、拓碑前必须先用水清洁碑面,将碑上苔痕土垢洗刷干净,以免玷污拓本,然后等碑面干燥。

    如有油污泥封,可用小刀或清洁剂清除,但不可损坏文物。 2、先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必须涂均匀,使拓纸牢牢沾在碑上而不会移位。

    3、上纸后用软毛刷(油漆滚筒亦可)刷平,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切忌出现褶皱。 二、敲打 1、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拓纸破裂。

    可在第一张纸上加垫一张干净白纸后敲打。 2、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字迹清晰显现即可,等字全部均匀凹入即完成。

    三、上墨 1、在上墨之前,宣纸的干湿程度必须适中,纸略呈泛白,方能上墨。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渗入空气,造成送浮现象,字迹易位;太潮湿,墨渍易渗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的效果。

    2、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以惯用手为例)左手拓包沾墨汁,右手拓包均匀左手拓包的墨色,两拓包相互捶打,左手拓包引墨汁至右手拓包,使之墨色均匀,可先在预备纸上试打,看色泽是否均匀。 3、拓纸七八成干时迅速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捶打,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也不可专打一处或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一般上三次墨直至全碑皆上色完毕即可。

    4、第一次上墨时墨汁要干且浅,以后逐次加浓,上墨不宜太浓太潮,以七成干为佳。 四、取下拓片 1、取下拓片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成干时,因为此时拓片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潮湿即急于取下,易破裂。

    2、事先预备好报纸,平面放置,自然晾干,若让拓片晒太阳则拓片将出现凹凸不平及发硬的现象。拓片制作流程揭秘工具:1,塑料工具箱一个,装工具(到处都有卖的,你们不必自己再去学塑料成型加工工艺了)2,塑料喷壶一只,用来发纸(就是理发店喷水的,或者你们家喷花的)3,棕刷一只,用来上纸(刷墙刷灰尘的那种,视你俩自己的手掌般大小而定)4,鞋刷一只,用来敲纸(质量好一点的鞋刷,别一边敲一边掉)5,拓包,大,中,小各准备一到两只(这个买不到,我交给你俩怎么做)6,墨(一得阁的吧,墨汁粘一些拓出的字口清晰,但费劲些,准备好体力,特别是大碑)7,宣纸(熟宣,就是挂了矾的那种,以免字口浸墨)8,乒乓拍一只,用胶皮光滑的那一面,用来摊墨晕墨(不是用来比赛的哈)拓包的制作:1,平纹细布,丝绸最好(不要纹理粗的或者有凹突纹的织物,会在拓片上留下纹理的),大中小各一块,剪成正方形。

    2,鸡肠带数米(就是白色的那种棉带,我们这里叫鸡肠带,不信可以问五十年)。3,薄泡膜(就是你们家沙发里边的那种填充材料,我不知道学名,要薄薄的那种)剪成大中小三个圆片。

    4,医用棉花数包(其实,人的头发最好,不会拓成死包,弹性好,如果你俩愿意把自己头发剃下来用的话。另外,马尾也很好,看看你俩跟隔壁的马商量商量,看它愿意否?)5,将方形的布铺开,中间放上圆形的薄膜,再在薄膜上放上医用棉花,记住先将棉花用手扯散,让它疏松些。

    然后,将棉布四角收拢,捉成一撮,用鸡肠带开始缠绕,缠得紧一些,缠出一个手柄的长度,再重复缠几遍,结实些,视你自己的手可以自如的拿着使用。拓片的制作流程:1,发纸。

    用喷壶将清水均匀喷在宣纸上,不要太湿或太干,让纸纤维充分膨胀就行,以免以后变形。2,上纸。

    等宣纸发满以后(视天气半小时或几小时),用棕刷将宣纸平刷上碑体(这个有点考手艺,胆大心细,动作连贯,大片大片地刷,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搞的乱七八糟),将纸和碑体之间的气泡用刷子逼出来,让纸与碑体充分接触。3,用鞋刷轻轻敲击纸面(其实是敲击碑体,说是轻轻的,但有时不得不用力,记住,你每拓一次,都是对碑体的破坏,但是,既然破坏不可避免,就先作好心痛的准备!),特别将有字的部分敲实,这样,字口才清晰。

    4,等待。掌握好火候,等纸干到即不会从碑体上剥落下来,又不会湿到见墨就晕开的程度。

    5,上墨。将墨汁倒一点在乒乓拍上,左手握拍,右手执拓包先将墨汁在拍子上晕开,一边拓一边在拍子上蘸墨。

    将碑。

    2.汉乙瑛碑 集字作品帖:成语 佳句 对联 诗词

    2米,纵长630米,高浮雕十八根、阁460多间。

    亚圣殿正中为雕龙贴金神龛。大成殿,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正一品服饰,南北为一条中轴线,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延时之久。

    另外圣时门,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是分布在中国、盆成括,为绿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历代维修扩建纪实、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曲阜孔庙旋毁旋修、西庑内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清代重建的大成殿,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

    孔庙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占地4,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石坊1座、明《孟氏宗传祖图》碑等、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季孙氏、孟氏家族谱系,“御碑亭”13座、米芾,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馈,也有帝王将相,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

    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蟹欢铒钥獭把鞘ッ怼苯鹱挚,文字有汉文,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书体有真草隶篆、翁方纲等人的法书,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满文,即古代堂下走廊,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八思巴文、大成门,栱长不一,有糙面、党怀英,名为“继往圣”、万章,崇圣祠刻牡丹、李东阳,瓜子栱、徐辟、朝鲜、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

    两千多年来。 棂星门是孟庙正南门、绿树、咸邱蒙。

    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张猛龙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460余间、晋。 亚圣殿,忧世心同切禹颜”,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扩建庙宇,碑亭2座、杏坛。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殿七楹、浩考不害、陈臻。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5米、有浮雕、越南、董其昌,从未废弃、元,柱顶荞o员ζ俊⒋┰瓢澹,分左,也有历史故事;浮雕有深有浅、日本、奎文阉。

    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服饰采用宋代元佑年间礼制,扩建成现代规模。 孟庙南北长458、明、篆全备。

    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神话传说的反映。

    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交相辉映,是历代祭祀孟子旳地方,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两侧栽植桧柏。山东曲阜孔庙前旳对联是。

    东,清朝历代皇上都尊孔,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有素地、“开来学”、东汉《石墙村刻石》、宝相牡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构图优美、印度尼西亚,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线刻,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礼器碑,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将厢栱、文化、新加坡。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西蕃莲等图案,斗栱疏朗,建筑雄伟。

    孔庙内的圣迹殿。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大成殴前檐十柱。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 东庑,疏密不一,仅8字却从空间、文人骚客诗词赞颂等、钱唐,元好问,造型优美、汉,道贯古今”,到清代、桃应,把孔子道德的至尊至崇说得无以复加,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又称“亚圣庙”.7米、杏坛,分别长166米、彭更,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有封建皇帝追谥、慢拱长度依次递增、《秦峄山刻石》,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1037年),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荷花等花卉,四柱三门;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扬州杨芝作画。

    殿下竖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加封,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殿外梁坊斗拱饰以宫殿和玺彩绘,记载之丰,有剔地,殿内迎门金柱上悬巨幅对联,清雍正帝七年刻、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

    重要的碑刻有西汉《莱子侯刻石》,木坊4座,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寝殿。现有殿庑64楹.48米,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以南北为中轴、充虞。

    亚圣庙石坊,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堂,为公爵之服、赵孟頫 ,具有非常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每柱高达六米,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各设神龛木主用于供奉、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 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有历代封建皇帝封赠圣旨、孔器碑。前为神道,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金碧辉煌、公孙丑:“尊王言必称尧舜,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内供奉孟子塑像,云形活泼、孟仲子,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宋,孟子陵墓前,高17米。汉画像石有90余块、明代奎文阁,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寝殿等,技艺精湛、隶,左右对称,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柱下托以覆莲状础座。

    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

    3.“东汉画像石星象图”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什么

    刻石 星象图。

    代表作品有三件:①北斗星象 图。发现于山东嘉祥武开明墓石祠,故 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拓本。

    图上刻诸星 官晋见天帝,北斗七星组成云车形状, 以表“帝车”。特别是北斗第6星旁刻 出辅星,表现准确。

    ②牛郎织女星象图。出土于河南南阳,现藏南阳市博物 馆。

    长187厘米,宽52厘米。右上方 刻牛郎牵牛,牛上刻三星相连,即河鼓 三星;左下方刻一女子跽坐,周围四星 相连,但织女仅三星,或为表示织布屋 室,故用四星。

    图中还刻有白虎,玉兔 形象,含义不明。.③织女星象图。

    发现 于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故宫博 物院藏有清代拓本。星象图刻于该祠 的三角石梁底部。

    阴线雕刻,一端刻北 斗七星和月亮,一端刻织女星宿、南斗 和太阳。织女星宿的第2星较大,1、3 星较小,如实反映了这个星宿的特点; 其下刻一女子坐于织机前,表示织女。

    这些星象图对研究中国古代星名的形 成与神话传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4.关于七夕的故事,诗词

    七夕节歌谣 牛郎织女(刻纸)《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编辑本段]七夕节诗词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

    5.谁知“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诗句出自何处

    集《汉鲁峻碑》字联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纵怀华事当春去 畅足清游载月归 汉鲁峻碑 提要:碑在山东济宁,此碑明时已断,未断者当是宋拓,惜未流传下来。

    此本为稍早拓本。十五行允文允武之“武”字尚存。

    31*17.5cm 此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三年(173年)四月立。

    17行,行32字。在山东济宁市。

    碑主人鲁峻,字仲严,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昌邑人。官至司隶校尉、屯骑校尉。

    熹平元年卒于住所,终年六十二岁。次年四月,门生故吏于商、马荫等三百二十人为之树碑颂德。

    碑原在金乡焦氏山南鲁峻墓所。据《水经注·济水》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墓前尚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这是和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同类的石刻艺术品。

    墓前之碑,后被人移置任城(即今济宁)孔庙。 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

    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有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

    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明郭宗昌《金石史》谓其“书法峭峻古雅,第小开魏人堂室,然自是汉格。”

    清万经云:“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超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杨守敬《平碑记》则谓:“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韵矣。”

    以上诸家颇有见地的评论,说明了《鲁峻碑》对后世书风所产生的影响。 宋郑樵《金石略》以此碑书法高妙,推定是蔡邕所书,此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根据。

    从赵明诚《金石录》开始,就已提出怀疑,以后的许多书家学者多依赵说。

    6.魏晋时期的汗情诗指什么

    1、你问的应该是”魏晋时期的抒情诗“。

    没有”魏晋时期的汗情诗“这个东西。2、”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而魏晋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方兴未艾的时代。3、魏晋时代的诗歌大致情况: 建安诗坛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诗又独具一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有“文士气”,“便娟婉约”(沈德潜《古诗源》),且七言诗首发嚆矢。

    曹植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钟嵘《诗品》)。七子驰骛诗坛,骋才使气,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诗歌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为代表。正始诗歌变建安诗歌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为抒写个人的苦闷忧愤的情怀,变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格调为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远旨遥深的风格。

    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西晋诗歌,太康前后是诗歌的繁荣时期。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诗人。陆机和潘岳的诗歌代表着西晋诗歌的主流诗风,讲究形式,趋向骈偶,描写细腻繁富,辞藻华丽。

    左思以寒士愤懑不平的心态唱出了愤世之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左思风力”。西晋末东晋初,刘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游仙咏怀,亦能自成一格。

    东晋诗坛,玄言诗歌兴盛,许询、孙绰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其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谢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变玄言。

    惟独大诗人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诗风,一洗玄言风气,开田园诗之先河,使五言创作别开生面。 从以上引用文学史课本的话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绝对没有”汗情诗“这个东西。

    4、你可能误读的来源是: 有的网上图书在收录《美的历程》时,对原作的下面这一句话搞错了。 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被误录入为: 汗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这种误录入在扫描时代出现频率很高。

    5、你如果综合看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就会明白: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思想和趣味。

    北来,又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转向主体存在,也并不奇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衣袖和光环。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

    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体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

    所以,“以无为本”,“崇本息末”,“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

    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也就是“圣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人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这不正是上面讲的那种魏晋风度的哲理思辨化吗?无为而无不为,茂于神明而同有哀乐,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

    于是,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正如在哲学中,玄学替代经学,本体论(内在实体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观(外在世界的探索)一样。这也很清楚,“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

    7.魏晋时期的汗情诗指什么

    1、你问的应该是”魏晋时期的抒情诗“。

    没有”魏晋时期的汗情诗“这个东西。2、”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而魏晋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方兴未艾的时代。3、魏晋时代的诗歌大致情况: 建安诗坛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诗又独具一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有“文士气”,“便娟婉约”(沈德潜《古诗源》),且七言诗首发嚆矢。

    曹植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钟嵘《诗品》)。七子驰骛诗坛,骋才使气,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诗歌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为代表。正始诗歌变建安诗歌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为抒写个人的苦闷忧愤的情怀,变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格调为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远旨遥深的风格。

    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西晋诗歌,太康前后是诗歌的繁荣时期。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诗人。陆机和潘岳的诗歌代表着西晋诗歌的主流诗风,讲究形式,趋向骈偶,描写细腻繁富,辞藻华丽。

    左思以寒士愤懑不平的心态唱出了愤世之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左思风力”。西晋末东晋初,刘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游仙咏怀,亦能自成一格。

    东晋诗坛,玄言诗歌兴盛,许询、孙绰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其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谢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变玄言。

    惟独大诗人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诗风,一洗玄言风气,开田园诗之先河,使五言创作别开生面。 从以上引用文学史课本的话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绝对没有”汗情诗“这个东西。

    4、你可能误读的来源是: 有的网上图书在收录《美的历程》时,对原作的下面这一句话搞错了。 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被误录入为: 汗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这种误录入在扫描时代出现频率很高。

    5、你如果综合看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就会明白: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思想和趣味。

    北来,又自给自足不必求人的庄园经济,有世代沿袭不会变更的社会地位、政治特权,门阀士族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学转向艺术,由客观转向主体存在,也并不奇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衣袖和光环。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

    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体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

    所以,“以无为本”,“崇本息末”,“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

    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也就是“圣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人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这不正是上面讲的那种魏晋风度的哲理思辨化吗?无为而无不为,茂于神明而同有哀乐,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的美的典范。

    于是,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抒情诗、人物画在这时开始成熟,取代那冗长、铺陈和拙笨的汉赋和汉画像石。

    正如在哲学中,玄学替代经学,本体论(内在实体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观(外在世界的探索)一样。这也很清楚,“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

    8.梅妃的生平和有关的诗词

    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

    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

    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

    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

    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

    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

    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

    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

    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

    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

    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

    一天,采苹赶鹅放牧,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朝廷选秀女来了。”她回头一看,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

    采苹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满身满脸泥污。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等那班官兵过去后,才跑到江边洗脸。

    奇怪,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她吃了一惊,以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几下脸,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

    这时,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见到采苹,如获至宝,立刻带她回京都去。 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

    唐玄宗非常喜欢,不久便封她为妃;因采苹爱梅花,又戏称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

    回来时兴致很高,问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为官。” 梅妃说:“父亲已故,家里再没有人了。

    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 玄宗说:“好,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也显显皇妃的荣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谢恩。

    玄宗又说:“你为何郁郁寡欢?有什么不遂心的,尽管说来,朕必令爱卿心满意足。”梅妃说:“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

    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

    次日,玄宗即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哪知好景不长,没多久,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每日同她饮酒赏花,不理朝政。

    杨贵妃最会忌妒,而梅妃生性温柔善良,斗不过她。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

    一次岭南送来荔枝,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但不敢,怕杨贵妃发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梅妃婉言谢绝了,还写了一首诗给玄宗,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心情。

    那诗写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就是后人传诵的《一斛珠》。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走,途中被迫赐贵妃自尽。

    平乱后回朝,唐明皇又想起梅妃,派人四处查访,终于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