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中什么叫马蹄韵

    1.什么是马蹄韵

    什么是马蹄韵?其实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就象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脚为仄,左右轮替,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

    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 什么是马蹄韵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至于“马蹄”二字借表联律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唐)陆(贽)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看来,至迟在曾国藩以前,就有这个说法了。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

    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

    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

    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

    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2.什么是马蹄韵

    什么是马蹄韵?其实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就象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脚为仄,左右轮替,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

    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 什么是马蹄韵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至于“马蹄”二字借表联律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唐)陆(贽)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看来,至迟在曾国藩以前,就有这个说法了。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任何原理,一旦被认识,都很简单。

    马蹄韵也是如此。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

    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为“仄平平仄仄”,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

    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后的“仄平平仄仄”与“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就这些。记住这些,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

    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3.哪位大哥人解释下对对子的马蹄韵是个什么东东

    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 这里的“马蹄”是指马蹄行进规律。

    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 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

    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 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 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也可以把一字和二 字联的音律,看作是马蹄韵的特殊形式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 故名马蹄韵。马蹄韵包括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

    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句脚规则,指若干分句组成的对联一边,每个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分句 )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马蹄韵的用法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

    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之用于句脚和句中的一整套规则,后面将详加叙述。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

    这一点,从下一部分的叙述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

    4.求助:“马蹄韵”的有关知识

    马蹄韵是针对对联而整理出来的声律理论,其句中的理论是平仄的两两交替,这点,与其他韵律文体的声律理论都是相通的。

    我来举几个例子: 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里的帘字和人字,都在平仄两可位置 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位置平仄两可 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我所举的例子虽然都是典范,但不是绝对,也有不依声律的作品,但那些不在此讨论范围中。 在韵文中,我们又常看见有“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式,这些是不是与平仄交替有矛盾呢?你看看下面的句式有什么不同: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上面的句式,是本来的基本结构,经过135不论的处理原则后,就转化成下面的句式了。

    而要说这个问题,又略为显得过于复杂,我们就暂且不探讨,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 回到马蹄韵上面,我在前面说得这么多,无非是想证明马蹄韵不是独特的,是与其他韵文具有共通性的。

    而为什么说马蹄韵是对联专用的呢?马蹄韵除了表现在联句句中的平仄两两交替之外,还表现在句脚的平仄两两交替。 简单地说,长联的句脚平仄,用两两平仄的概念来套用的话,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地无限延伸。

    但这样不具变化的规则,是没有什么好研究的(用双节平仄竿就可以了),于是马蹄韵又针对联句本身的段落划分、层次划分提供出合理的结构论证,马蹄韵的句脚平仄理论,有全合式、段合式和间合式三种。 全合式, 就是句脚完全依照平平仄仄这样的规律而排列联句的。

    段合式, 是指根据内容的要求,在结构和层次上依照马蹄韵,而不是单一的套用,段合式用得好,比起全合式更能显示出美感。 间合式, 是指联句句脚在某处打破了平仄交替规律,举例说,一个但层次联句的出句是六句的,句脚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或平仄仄平平仄,但它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仄,在这个时候,余老师的观点是在最后的一个平句前或后,本应该再加一平句的,而我则认为,这是古人在对联的时候,心里面虽然有模糊的“平顶平,仄顶仄”概念,但由于缺乏适当的理论支持,不能做到主动合律而造成的出律现象。

    所以,我本人并不认为间合式能具有代表性。 马蹄韵的基本概念,就是对联句中与句脚平仄的两两交替,这点没有错,但真正熟识马蹄韵,只认识这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各种句式变化的原因,才可以在句中认识马蹄韵;需要掌握各式联句的段落和层次,才可以用马蹄韵去作句脚的检验。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 若是作为初学者的话,先不要让这些名词和理论吓得裹足不前了,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你要求掌握的时候再去学习也未迟。

    5.对联的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