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有关淝水之战的诗词

    1.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

    1、投鞭断流 典故: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

    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2、草木皆兵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3、风声鹤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

    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4、踉踉跄跄 典故: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

    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

    2.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 急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

    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以长安为都成,建立了前秦的政权。公元357年,苻坚自称为大秦天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是前秦的势力迅速强盛。

    随后,苻坚又攻灭了前燕、前凉、代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占有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2年,苻坚大会群臣,讨论攻打东晋的事。

    许多文武官员都反对出兵,苻坚却骄傲地说,我有大军87万,士兵们只要将马鞭投到江河里,就能阻断水流。我有这样强大的军队,定能一举灭晋。

    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后来用以形容人员众多,兵力强大。尽管当时没有人赞同,无奈苻坚一意孤行,并于第二年亲自率领前秦军队大举攻晋,其军队从头到尾竟然有1000里长。

    东晋谢石、谢玄等率兵8万抵抗前秦大军。他们首先出奇兵,在洛涧(安徽怀远县境)大破前秦的先头部队。

    前秦兵士大溃败。士卒在抢渡淮水时淹死15000人。

    前秦军队退到肥水西岸,而晋军进驻淝水东岸,两军隔岸对峙,准备决战。苻坚和他弟弟苻融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眺望,看到晋军阵容严整,旗帜鲜明。

    又向北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密密层层的草木,看上去好像都是人形,便以为都是晋兵,不觉害怕起来。苻坚对苻融说道:“这些也是劲敌呀,谁说他们人马少啊?”急忙下令前秦军队,严守淝水西岸,不许出击。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来源,后来用以形容人极度疑惧和惊恐。 淝水之战最终以前秦失败、东晋胜利而告结束。

    从此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状态,而东晋则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域。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功败垂成 这是咱刚学滴~说实话咱也在查 可以的话,给个最佳把~求~。

    3.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 急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以长安为都成,建立了前秦的政权。公元357年,苻坚自称为大秦天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是前秦的势力迅速强盛。随后,苻坚又攻灭了前燕、前凉、代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占有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2年,苻坚大会群臣,讨论攻打东晋的事。许多文武官员都反对出兵,苻坚却骄傲地说,我有大军87万,士兵们只要将马鞭投到江河里,就能阻断水流。我有这样强大的军队,定能一举灭晋。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后来用以形容人员众多,兵力强大。尽管当时没有人赞同,无奈苻坚一意孤行,并于第二年亲自率领前秦军队大举攻晋,其军队从头到尾竟然有1000里长。

    东晋谢石、谢玄等率兵8万抵抗前秦大军。他们首先出奇兵,在洛涧(安徽怀远县境)大破前秦的先头部队。前秦兵士大溃败。士卒在抢渡淮水时淹死15000人。前秦军队退到肥水西岸,而晋军进驻淝水东岸,两军隔岸对峙,准备决战。苻坚和他弟弟苻融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眺望,看到晋军阵容严整,旗帜鲜明。又向北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密密层层的草木,看上去好像都是人形,便以为都是晋兵,不觉害怕起来。苻坚对苻融说道:“这些也是劲敌呀,谁说他们人马少啊?”急忙下令前秦军队,严守淝水西岸,不许出击。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来源,后来用以形容人极度疑惧和惊恐。

    淝水之战最终以前秦失败、东晋胜利而告结束。从此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状态,而东晋则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域。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功败垂成 这是咱刚学滴~说实话咱也在查 可以的话,给个最佳把~求~

    4.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5.关于淝水之战的对联 5个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

    淝水勋名第一, 东山逸兴无双。

    七步何妨?少年意气煮酒闲

    八方再来,班师万日淝水边

    秋色方升,淝水风霜悲唳鹤;

    春风欲暮,蜀山花木怨啼鹃。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尽胡沙。

    四镇多二心 两岛屯师 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

    难道是这个???

    前秦国王是苻坚

    王猛为相励精治

    消灭其他割据权

    统一黄河向南征

    隔江对峙淝水战

    东晋摆下疑兵阵

    草木皆兵八公山

    投鞭断水成大话

    风声鹤唳心胆寒

    以少胜多是东晋

    八万打败八十万

    6.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1.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2.投鞭断流 [ tóu biān duàn liú ]

    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示例:人民解放军以投鞭断流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3.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4.东山再起 [ dōng shān zài qǐ ]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示例: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5.半渡而击 [bàn dù ér jī]

    释义:半渡而击之,是指(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去歼灭它。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7.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④围棋赌墅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投鞭断流[tóu biān duàn liú]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

    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典故出自: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

    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

    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

    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曰:“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

    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

    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

    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②围棋赌墅: [ wéi qí dǔ shù]意思:用来形容人从容镇定,举重若轻。

    典故出自:《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苻坚率军百万,在肥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

    于是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进房间问他计策,谢安神色平和,毫不慌张,回答说:“我心里已经有谋划了。”

    接着就没声音了。谢玄不敢再说,就让张玄再去请教。

    谢安于是就下令坐车外出去了山间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张玄下围棋。谢安平时棋艺不如张玄,这天张玄心中害怕,就和他下了个棋逢敌手,还不能取胜。

    谢安于是就外出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指挥授意各个将领,各自担当职责。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

    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他故作镇静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围棋赌墅”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从容镇定,举重若轻。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意思: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④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意思: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

    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惊闻鹤、鹤唳风声、鹤唳心惊、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

    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谢玄劝前秦后退,让出决战地带。

    苻坚不知是计,反倒想趁晋军渡河之际率兵冲杀,于是不顾众将反对,一口答应下来。没料到前秦军队刚一后退,阵脚全乱。

    士兵以为已经战败,就慌忙向后溃逃。东晋见机迅速渡河杀敌。

    前秦军队丢盔卸甲,一片混乱。侥幸逃脱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8.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9.描写战士顽强的诗句

    廿一、南乡子六首

    1. 长平之战

    把酒问苍穹,

    白发年年为谁生?

    曾经挥师数十万,

    精英:

    强将手下无弱兵。

    有我在军中,

    阵前何人敢逞汹?

    青鬃马上挽长弓,

    驰骋:

    天昏地暗好大风。

    2. 淝水之战

    铁血生涯中,

    天下谁敢与争锋?

    风风火火几十年,

    匆匆:

    立下多少汗马功?

    神勇今倍增,

    大难之秋又驰骋。

    排山倒海杀敌声,

    隆隆:

    惊醒胸中百万兵。

    3. 官渡之战

    何日荡冠仇?

    冲天怒气贯斗牛。

    忍辱含垢多少事?

    堪羞:

    羞与鼠辈共神州!

    拼将少年头,

    纵死不令万事休。

    雷霆万钧对天吼,

    泰斗:

    打遍天下无敌手!

    4. 赤壁之战

    东吴精兵广,

    西蜀多强将。

    同舟共济谱一曲,

    绝唱:

    千百年来犹回荡。

    饮酒中军帐,

    既生周瑜何生亮?

    天下无人出其上,

    狂妄:

    长江为之翻波浪。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