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稿中的古诗词
古诗讲稿越多越好,不要鉴赏,要真正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客死异乡 死因不明 只提到多病 李白不远万里亲自去相送 但已经在广陵台附近依山傍水埋葬 李白在那里写下了这首诗
黄鹤楼 唐宋时期把死去的人尊称黄鹤或骑黄鹤 把死人的坟墓尊称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来历传说基本按野史胡编定义
广陵 最早叫广陵台 并非是在扬州 传说比较多 这里我不多说
故人 尊称死去的人或过去的人 古代这个词从没有老朋友这个意思 不管与那个人什么关系 只要称作故人那个人前提必须是去世了 只有近代有人称老朋友为故人 是译文有误所致
西辞 尊称死者是去天上的意思
去扬州 传说扬州有一个兴盛发达的时期 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 古代就说死去的人是去扬州当官发财
长江 长江最早岷江和长江通称岷江 由于长期战乱 各国辖割给起了多个以段为名 隋朝由于长江多名 就以长江多战为由通称现在的岷江和长江为沧江 到了宋朝 由于沧江近音长江 也可能对前朝译文有误就人有使用长江之名为今天的长江 唐朝沧江和楚江都是长江的意思 然唐朝的长江并非是现在的长江的意思 这首诗的长江个人认为是长空的意思
这首诗我研究完成后有许多文字 因为没人在乎古诗译文的对错 我就做了简练
求一首古诗,容易讲解的,最好有分析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谁能给我一份古诗讲解的稿子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http://blog.hjenglish.com/mayandjay/archive/2006/10/22/15890.html。
古诗讲解给一首古诗的讲解不要太容易找周五上课轮我讲解古诗
高中的话,下面这些是高中练习题,你看一下有需要的吗,具体的讲解你可以挑一首感兴趣的再百度百科里面找。
希望能帮到你。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 (2)运用典故。
(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
(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分) 江 上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辈数尺沙迫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比喻和动静结合。
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2)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暮 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
喜欢诗词的进
戏子·席慕容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一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诉尽了一世辛酸 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种境界是我梦寐以求 李商隐的黯然伤神: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