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全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
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引人遐想。
在“风烟”后“五律”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
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
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
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共沾巾”三字,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稳。
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
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
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
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1 王勃[2](650—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因戏作《檄周王鸡》被逐出王府;一度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牵连,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王勃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3]【名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年代】初唐【作者】王勃【体裁】五言律诗 展开。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
【诗句分析】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
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
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每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正确诗名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一句诗句的意思是: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4.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思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秦末项羽曾把蜀州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
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
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这首古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或
青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青春,是你王勃定格在青史上的形象。
刘昫撰《旧唐书文苑传》,说你二十八岁弃绝红尘;欧阳修编《新唐书》,称你二十九岁英年早逝。史料上有太多这样的语焉不详和互相矛盾,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生卒年代至今不也众说纷纭吗?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讲究“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一个王朝的是非善恶无法由当代人自己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必须交付给后人与时间评说!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与聚讼。
刘昫撰《旧唐书》已是公元940年,欧阳修编定《新唐书》已是1060年,就算你王勃辞世是675年吧,他们与你都隔着几个世纪的风尘。几个世纪的风雨能消蚀多少往事,几百年的大江东去会淘尽多少风流人物,但你王勃没有被岁月掩埋,为什么?因为你有不朽的华章,有不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滕王阁序》。
且不管你活在这个世界是二十八年还是二十九春秋,总之你是不满三十个春秋就溘然长逝了。孔圣人曾回首自己的人生路,为自己画出了一条这样的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圣人尚且年至三十才找寻到一条安身立命的道路,而你王勃呢,未至三十即才华动京师,文名播四海。九岁时,你读到了《汉书》,那是唐代大儒颜师古作注的《汉书》。
一卷《汉书》读罢,你写下了一卷《汉书指瑕》,指摘颜师古的缺失,向那个时代的经学大师叫起了板,一时传为佳话。十四岁,你上书当朝右相刘祥道,被刘祥道视为神童举荐给了唐高宗。
朝堂之上,你面对君王关于时局与经济的提问,从容不迫,应对如流,被列为优等。龙颜大悦,朝散郎的冠冕就这样赐与了一位不满二十岁的少年。
高宗的第六子沛王李贤比你年少几岁(据《旧唐书》记载,他是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辞世的,时年三十二岁,由此可知,沛王生于653年。)你的才华他怎能听而不闻。
沛王出于对你的仰慕,奏请父皇准许你王勃常伴他的身旁,于是你便成了沛王的修撰官。汉代的一位佚名诗人道尽了人生的况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苦短,给历史留下些什么呢?立德、立功、立言就是每一位有志之士的梦想。因而少年即志得意满,想必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应该是最值得赞美的事。
怪不得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也说;“出名要趁早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你任沛王修撰官时所作的一首青春的骊歌。仿佛没有忧伤,没有怅惘,惟有三春阳光般的明媚,鹤鸣九天般的飘逸,登高望远般的博大,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
二唐代的县令又称明府,县令的佐官就是县尉,人称少府,县令是正七品的官衔,少府自然是从七品的官位。你的杜姓朋友,就是这样一位即将辞别京都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赴蜀川就职的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浓浓的情结——“龙城凤阙情结”。
任职京都,那是一个夙愿,出入禁城,那是一种荣光。你的杜姓朋友又何尝不想在朝堂之上天子之侧一展鸿图呢,但毕竟幸运之神眷顾的只是少数人。
在朋友的眼里,你王勃无疑是人们艳羡的对象。陪伴在皇子身边,对于一个人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王佐之才,意味着青云直上,意味着一条鲜花铺就的灿烂前程在脚下延伸。
与你话别,你朋友的心中或许就带着这几份失落,脸上或许就露出这几许自卑。他落寞地与你携手走出了长安城的东门,那里有霸陵,送别的人都要在那里为远行的人设宴饯别,那里有古老的驿道,从此一别,马蹄声响,风尘扬起,就是天各一方。
如何抚慰一颗远别离的心,如何叮咛一声珍重与祝福,如何表白友谊的弥足珍贵,又如何藏起自己的优越感不伤害朋友的心?你没有提霸桥柳,你没有赋“西风古道音尘绝”,你没有诉执手相看泪眼。饯别的酒宴上,你挥毫泼墨,起笔就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大手笔,大写意。
是啊,古老的长安曾见证过战国时干戈扰攘,曾目睹过项王的叱咤风云,曾亲历过董卓的烧杀抢掠,曾伤悼过五胡的中原纷争。古老的长安也留下了“履至尊而制****,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秦始皇的足迹,也传唱过“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汉高祖刘邦的高歌,也叹息过杨家王朝如昙花一现般的匆匆三十七年的兴亡。
如今的长安又一次定为天下的都城。又逢四海为家日,大唐的天空是湛蓝的,大唐的疆域是辽阔的。
遥远的西域古国龟兹再次纳入了大唐的版图,高丽国王向长安派出了称藩的使节,岭南的广州成了大唐节度使的府第,难于上青天的蜀国剑阁古道又由大唐的将士戍守。你王勃是青春的王勃,你生逢其时,此时的大唐也是青春的大唐。
你和朋友杜少府立于京都长安的高楼,登上骊山之巅,放眼天下。偏远的古蜀国,滔滔的岷江水,烟雾迷蒙中的岷江五渡口,都有大唐的驿站,都是大唐的诏书能够到达的地方。
终军十八岁请缨于汉武帝立誓一定说服南越王系颈受降;宗悫年少抒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浩歌;班超青年志于立功西域投。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个古诗是什么意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参考/subview/162637/162637.htm。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每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正确诗名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一句诗句的意思是: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