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不同诗词

    1.十种不同种类的古诗句子什么种类都行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的区别

    古诗词(又称古体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不论是字数、句型、平仄,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较如“十六字令”它要求全词只有十六个字,多了不行,少了更不可以.再有,古诗词是很朗朗上口的,因为,创作古诗词一般都有相应的词牌曲,所以,对古诗词不能称为“朗诵”而是“吟诵”,“吟”是一种有曲调变化的发声形式,你可能知道李白的是《赠汪伦》吧,诗中说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诗中所说“踏歌”就是吟诵着送别诗词来为李白送行.现代诗(也称新体诗),准确地说应当称其为“自由诗”,它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反对“八股文”等一系列文化改革创新中,由郭沫若首先发明、创造并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的,像郭沫若所写的自由诗《女神》、《凤凰涅磐》等.这种诗歌摒弃古诗词的许多戒律,提倡自由,不受长短句约束,对平仄虽有要求,但不如古诗词严格,这种体裁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极为密切 .以上的是本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还请众位赐教.。

    3.十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楼主您好,由于你的问题不是很明确,我只能给出以下两种解答:

    按诗体分有:

    四言古诗(《龟虽寿》(东汉)曹操)、

    五言古诗(《孔雀东南飞》)、

    七言古诗(《凡将篇》(西汉)司马相如)、

    新乐府诗(《琵琶行》(唐)白居易)、

    五言绝句(《鹿柴》(唐) 王维)、

    七言绝句(《出塞》(唐) 王昌龄)、

    五言律诗(《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七言律诗(《黄鹤楼》(唐)崔颢)、

    五言排律(《湖中瞻眺》(刘宋)谢灵运)、

    以及七言排律((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按诗歌主题分有:

    咏物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怀古诗((宋)杜牧《题乌江亭》)、

    山水诗((唐)王维《山居秋暝》)、

    田园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赠别诗((唐)李白《赠汪伦》)、

    边塞诗(《出塞》(唐) 王昌龄)、

    政治讽刺诗((唐)杜甫《登高》)、

    羁旅怀人诗((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爱情诗((唐)王昌龄《闺怨》)、

    以及感怀诗((唐)苏轼《题西林壁》)

    回答问题补充:还是没有弄明白你所提的问题。按主题分我不是已经把分类都罗列出来了么?如果还有问题的话请追问,修改答案不方便,谢谢

    4.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的不同之处

    个人认为:1、古代诗词文体形式单一,诗多为绝句或者律诗,且一般为五言或者七言.词多为在词牌名下所作,同样的旋律,只是词的内容不同.而现代的诗词前后句长短可以不一,天马行空,或用拟人、比喻,或用排比、对偶.2、古代诗词很讲究平仄与押韵,前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则后句的第二个字一般就为仄声,且前后句的最后一个字压同一个或者读音相近的韵母.而现代诗词则更通俗,更白话,讲究随性的柔美,没有刻意地创作.古人喜欢精简,把最多的内容用最少的文字叙述,而现代人喜欢将简单的内容描述地多样化、多元化、多情化.。

    5.【诗词和古诗词有区别吗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6.读音相同,字不同的词(两字不一样)急

    包含:包容含有.包涵:原谅、宽恕.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哺养:喂养,使长大.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积雪”.常年:终年,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弛缓:放松、缓和.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创建:动词,创立.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大义:大道理.如"微言大义".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度过:用于时间方面.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法制:名词,法律制度.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反映:反射.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伏法:依法处以死刑.服法:认罪.(“伏罪”、“服罪”是同义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