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绝句古诗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绝句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绝句》古诗的白话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指的是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

    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绝句-<;绝句>;古诗的意思和理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

    绝句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解释:1. 诗体名。

    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

    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

    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2. 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3. 犹断句。

    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绝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於‘心’字绝句。”

    绝句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解释:

    1.

    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 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

    3.

    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绝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於‘心’字绝句。”

    《绝句》的意思是什么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原文: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扩展资料: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绝句的所有诗词意思是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唐宋两代,是中国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1]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绝句 别名绝诗、截句、联句 常见形式五绝、七绝 外文名Quatrains 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 分类律绝、古绝 概述《玉台新咏》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

    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

    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

    [2]注《律诗自唐朝以来最盛》特点律绝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3]五绝(1)平起式 两字压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两字压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压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压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1)仄起式 两字压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两字压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压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 三字压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绝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韵。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律绝要避免孤平。

    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古绝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

    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例诗编辑本段七言绝句杨万里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

    绝句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该作品 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下(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一单元“每周一诗”(P18)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墨竹图题诗郑燮(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绝句四首杜甫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杜甫之七言绝句,李少白书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四首(其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杜甫之七言绝句,李少白书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首(其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

    四言绝句古诗是什么意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林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解释】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

    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词语解释】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诗文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诗人静听弹琴,描写弹琴人高超的琴艺,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慨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全诗有感而发,叙事寄情。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全部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何满子 张祜 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赏析:【注释】: 1、故国:指故乡。 2、君:指唐武宗。

    【译文】: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

    (你害得我多苦)! 【赏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

    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 这是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