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校本教材古诗词序言

    1.【有关古诗的序言】

    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是一篇骈文,写得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但其内容并非介绍诗歌,(介绍的东东比诗还长的例子还是有的),只是附于诗前的序文而已。 《滕王阁序》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所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语凝练,内容含蓄,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诗的形象与诗的韵味。

    但它毕竟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规模崇丽而又气象清新。作为主体的这首《滕王阁诗》,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内蕴。

    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篇序文,又使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没了。很多读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诗,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探寻的。

    《滕王阁序》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2.唐诗三百首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3.求古诗序言

    传诵中华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积淀人文底蕴 孕育民族精神

    中华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传承中华的美德。阅读背诵大量的古诗,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古诗文阅读背诵重在开发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理.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没有文化的根源,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民族;掐断文化的根脉,失掉根本,一个民族也就没有办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道德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活力的象征。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和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中华古诗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和道德精华。

    传诵中华古诗,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

    4.关于古诗序言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关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扬,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古诗集前言

    在这次旅行中,你将尽情的漫游。

    生活有多么广阔,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

    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这一句句诗,一幅幅画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历唐风宋雨的濡染,经元曲明戏的扩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说得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

    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相信你读了它,一定会感觉与众不同,受益更多。

    除此之外,我们依据“课标”精神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了赏析类思考题。它实用性强,对于我们加深对诗文工团的理解以及应对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乃本书亮点之二。为了扩大朋友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我们还适当地选编了一些“资料链接”短文。

    相信朋友们一定会喜欢它。此乃本书亮点之三。

    胭脂红散着鲜艳的色,招示明媚的美; 碧螺春沁着迷人的香,透着醉人的绿。 谁人不爱那胭脂红?谁人不爱那碧螺春?让我们一起到本书中去找那胭脂红,寻那碧螺春吧! 我还有故事集一起发给你吧 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带“花”的诗句 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渔歌子》 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6.求古诗的序言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7.求古诗序言

    传诵中华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积淀人文底蕴 孕育民族精神 中华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传承中华的美德。

    阅读背诵大量的古诗,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古诗文阅读背诵重在开发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理.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没有文化的根源,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民族;掐断文化的根脉,失掉根本,一个民族也就没有办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道德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活力的象征。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和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

    中华古诗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和道德精华。传诵中华古诗,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