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廉洁人物与古诗词

    1.古往今来的廉洁人物介绍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2.关于清廉正直的名言或诗句(两句以上)想到了哪些具有这种品质的古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清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反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包公和海瑞两人历史上故事最多。最清廉。 1、廉树威贪失信 廉兴国贪失家

    2、诚信做人清白为官 踏实做事勤政为民

    3、不怕法律无情 就怕自身不清

    4、立志言为本 修身行为先

    5、骥走崖边须勒缰 人至官位要缚心

    6、欲虽不可去 求应有所节

    7、廉洁自律绷紧弦 拒腐防变勿思贪

    8、清正廉洁官本份 执政为民党根基

    9、一心为公是政理 贪权谋私有祸根

    10、修身养性心如玉 纵欲贪色形成魔

    11、心中常念人民苦 身边牢筑防腐墙

    12、憎贪官、戒贪心,思贪害、拒腐不贪

    分民忧、解民愁、保民安、执政为民

    13、慎始 勿被蝇头小利所惑

    慎终 勿让正气名节不保

    14、手莫长,心莫贪,尽职尽责做好官。

    15、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16、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拥有国姿天香,而是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17、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只是一时的风光,但他的代价却是一生牢狱生涯。

    18、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19、放私欲、财欲 、损国害己

    抓党纪、政纪 严惩腐败。

    20、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廉洁从政;

    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 利国为民。

    21、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

    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勤为干事创业。

    22、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

    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23、秉公执法 维护法律尊严

    浩然正气 展示红盾风采

    24、廉洁自守能提升生命价值

    放纵私欲是自毁锦绣人生

    25、执法公正心坦然 清廉不贪自从容

    26、慎言慎行一身正气 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27、头顶国徽 对国家负责尽职尽责

    肩扛红盾 为人民服务 自警自励

    28、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 自警自省

    29、依法行政 提升监管服务质量

    廉洁自律 体现经济卫士风采

    30、工商事业重如山 个人名利淡如水

    31、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32、固本清源 反腐倡廉

    33、预防职务犯罪 需要您的参与

    34、预防职务犯罪 人人有责

    35、依法惩治腐败 构建和谐社会

    36、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

    37、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

    38、严格自律出廉政,服务创新谋发展。

    39、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则失之甚少;如果你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一切。

    40、一失足成千古恨 贪小便宜吃大亏。1、公生明,廉生威

    2、多植荷花塘自清 勤反腐败政自明

    3、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安魂,知廉耻以净心,去贪欲以守节

    4、朝省、夕省,朝夕自省;上廉,下廉,上下齐廉

    5、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6、反腐倡廉重在标本兼治,廉洁自律务求身体力行

    3.古代廉洁官员古代我国10大廉洁官员以及简介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 -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 -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 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

    4.历史上有那些清正些清正廉洁的人及事迹

    清正廉洁的故事五则 故事1 朱元璋请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 苏轼花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

    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 子罕拒收玉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

    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

    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 公仪休吃鱼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故事5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

    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

    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

    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

    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