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看在古诗词中的读音

    1.哪些古诗中含有多音字啊

    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三、多音字从义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

    2.在古诗词中“还”字应该怎么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huán这里是“还看”是“回头看”的意思,用其本义。

    具体请看:huán(2)(形声。从辵(chuó,表示与行走有关),瞏(huán)声。

    本义:返回)(3)同本义 [come back;go back;return]还,复也。――《说文》还,返也。

    ――《尔雅·释言》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hái(2)――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

    “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白头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我认为读hái就可以了。

    还字本义是实词,现在常解释为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再”相当,这是词义虚化的结果,但究竟这个字是在什么时候虚化的呢,没人能指出一个具体的时间,但肯定不是现代,根据唐·杜甫《兵车行》“白头还戍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就可以判断其在古代就已经虚化了,所举两例均出自唐代,而“欲说还休”“乍暖还寒”分别出自辛弃疾、李清照词中,而此时还字已经虚化了,而其释义又属于现代汉语中还字做副词时的释义的范畴,可谓古今同义,为什么不能用hai音呢?所以楼主大胆的读hái,没人敢说你错。

    3.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

    4.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

    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

    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

    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