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诗词
1.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节选)钱
1、表现在:(1)教材中现代新诗篇目过少;(2)选择的篇目过老(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3)教法陈旧(与议论文记叙文体教法雷同);(4)师生都日渐远离诗歌。
(意对即可) 2、因为:(1)五四时代新诗少了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其意境的创设,尤其是集中代表诗美的词语的锤炼,都显得不成熟。八九十年代的新诗不但自由体诗的散文美、意境美都获得了张扬,而且不断融进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
这是过去时代的新诗诗人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2)当代人读当代诗,也许更能激起共鸣。
(意对即可)3、“略”。(能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2.钱梦龙的名师自述
钱梦龙:路是这样走出来的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评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级教师的照片,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以这样隆重的方式展示优秀教师的形象,报纸一出版,立即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我的照片也荣幸地跻身其中。“钱梦龙是谁?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不少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也难怪,三十六位特级教师,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见经传的钱梦龙是个例外。“钱梦龙也成了特级教师?是不是搞错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这样说。
也难怪,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钱梦龙,即使作为一般中学教师也是不合格的,怎么会和“特级教师”这个标志着教师最高荣誉的称号扯到了一块儿?于是,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钱梦龙的路究竟是怎样走出来的?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
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投身社会的热情。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
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
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枣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武老师教我们国语课兼级任教师,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笨肚肠’。
你想证明一下自己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己究竟笨还是不笨。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
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自豪!我由于爱武老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国语课上受到表扬。
到六年级时,武老师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县里的一份报纸,居然发表了。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时,真比登台领奖还要风光十倍!最难忘领小学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的那一天。
记得武老师在把成绩单发到我手里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钱梦龙,看看我给你写的评语吧。”我至今对打开评语栏时看到的第一句话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印象,这句话是:“该生天资聪颖”!我知道,这是武老师两年来帮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弃心理的最后一步。
至此,“聪明面孔笨肚肠”那句话投在我心灵上的阴影,已被自信的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了。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把我从“差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1949年当我决定投身社会、面临选择的时候,又是武老师的形象坚定了我当一名教师的决心。
于是我到县城西门外的一所初级小学去毛遂自荐,居然感动了校长,让我当了一名义务教师。这就是我的教师生涯的开始。
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五十多年来,武老师始终是树立在我心中的一枝高高的标尺,是他,不断地鞭策、鼓舞着我努力做一个像他那样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育艺术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
我是怎么胜任高中语文教学的?我在小学担任义务教师仅一个学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学校长的赏识,1950年开始到中学兼课,1951年成为专职中学语文教师,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岁的我已是这所县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当时县教育局举办教师暑期培训班,还聘我担任语文班的主讲教师,为比我年长得多的语文教师讲课。
人们觉得奇怪: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怎么可能胜任这样的教学任务?对这个问题,我有时候自己都有点纳闷:我究竟是凭什么胜任高中和语文教师培训班的课程的?细细想来,无非是凭着这样两条:一条是学生时代打下的扎实的国文基础;另一条是教学中采取了“反求诸己”的策略。我在中学读书时,国文成绩突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我的自学。
我爱读书,也爱写文章;为了写好文章,阅读时又养成了琢磨文章的习惯,尤其在国文课上,老师每次开讲新课之前,我总要先把课文好好琢磨一下,到听课时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互相印证、比较。这种学法,把单一的“聆听”变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识学得活,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课外,我杂览旁搜,读了不少书,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诗词、散文、小说、理论,都爱随便翻翻;由于爱写作,又独自创办了一份名为《爝火》的壁报,自己。
3.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如能灵活的引用古人的诗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
纵览语文教学大家的风格,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钱梦龙老先生的“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四式教学法;于漪老师充满文学味的“启发式教学法”,魏书生老师语文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不一而足,笔者也曾有幸听过几堂大师的课,看其表象,确是过程精彩各异,然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他们的课都有一个共性: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手段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实实在在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活跃了思维,提高了素质。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往往在观摩了一些大师的课或者听了一些讲座后,就急于模仿,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等等。
如果不顾学情,不顾具体的实际,而一味盲从,势必流于形式,空忙而无效。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和优化课堂教学呢?一句话就是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谓应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采用灵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说通俗点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锁配钥匙,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理性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灵活,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有常而教法无常。本人浅谈一下这些年在语文方面的教学经验,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所选择的方法要能够尊重并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学习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头望外探一下,找找我们身边的春天;学习《社戏》,我们可以试写一段孩子们小时侯难忘的出游经历……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
所以要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 其次所选择的方法要能够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
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语文的开放教学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犹太人生下小孩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圣经》上涂上蜂蜜,让婴儿亲口去舔舐,让他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酷爱读书(他们每人每年读书64本啊),才使得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后又重新复国;酷爱读书,才使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酷爱读书,才使得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酷爱读书,才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不断向上的国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既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书读出来的。古人不也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吗?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热情,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读书的时间,就是在指导学生最直接地学习语言,把阅读的功夫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成语言再现的能力。
可以说,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其他任何招数,也没有比此更见功效的了。 据报道北京某中学曾在同一时期里出了三个当代作家,原因是校图书馆一位老师开恩,把所有的藏书都一一借给他们读了,而不是他们的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教他们应如何如何写作。
倡导“师生共写随笔”。教师要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
有人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试想,我们老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写10年就是写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万字了。教书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应手?当然,写只是形式,但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三、积极搭建语文舞。
4.寻师魂颂的朗诵稿
师 魂 颂
●方 程
广袤的国土,
花一般的国度;
有多少园丁,
不辞劳苦?
三尺讲坛,
五洲风雷,
走过风风雨雨,
有多少大略雄图?
穿越历史的长河,
五千年寒暑;
你是桥梁,
你是挑夫,
把文明智慧的火炬,
高举在人类前进的大路;
风雨兼程,踏平坎坷,
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步。
生之师,师之魂,
才有花团锦簇。
平凡的人生,
呕心沥血的征途。
人类最庞大的教育,
一千万的教师队伍。
有多少动人的诗句,
如歌如诉。
一
拨开混沌初开的迷雾,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
告别愚昧,告别黑暗,
告别无知,告别糊涂。
因为有了文字,
历史才有记录;
因为有了文字,
才留下瑰丽的宝库;
承传人类的智慧,
探索真理的路途;
百年树人啊,
十年树木。
两千多年前的孔丘,
义无反顾的讲学授徒;
“有教无类”弟子三千,
更有贤人无数。
细说得意门生,
颜回、曾点、子路。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为政以德”,教师始祖。
教育先河圣贤开,
礼义诚信有高徒。
穿过多少历史的烽烟,
走过多少唯心的迷途;
教师的良知,
始终不忘愚昧的痛苦。
蔡元培为平民教育,
大声疾呼;
为农民子女求学,
徐特立倡导教育民主;
鲁迅告诫青年,
关心世事,努力读书;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一代导师,高瞻远瞩;
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复兴的民族!
二
一千万教师,
一千支蜡烛。
春蚕吐丝,
难道只是为了织布?
蜡炬成灰,
照亮的难道只是道路?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大海般的胸怀,
敢把日月吞吐。
多少个白天黑夜,
多少个春秋寒暑,
从大学课堂到乡村小学,
多少园丁默默的耕耘沃土?
飞扬的粉笔屑染白了青丝啊,
一支红笔指引求知的通途。
书山里有多少挺拔的脊梁,
学海中有多少高昂的头颅?
推敲切磋,不耻下问,
教师啊,你永远虚怀若谷。
你是普罗米修斯,
还是夫子的信徒?
敢上云霄取回天火,
只为把人间看得清清楚楚。
你是后人攀登的云梯,
你是巍巍大厦的基础。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流光溢彩的蓝图,
你呕心沥血的耕耘啊,
带领学生遨游中外今古。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春苗长成参天的大树。
小小课堂孕育着一代代希望啊,
三尺讲坛留下你坚实的脚步。
三
一千万的教师,
分布在我们美丽的国土。
将近三亿的学子啊,
心中对你有多少敬慕?
从天山南北到白山黑水,
哪里没有教师的脚步?
魏书生、李吉林、陈省生,
钱梦龙、斯霞、冯璐……
一串串闪光的名字,
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扎根在平凡的岗位,
承载着历史的重负,
用汗水和心血灌溉,
才换来春色满园花团锦簇。
如今我笨拙的笔尖,
如何表达我的景慕?
没有百灵鸟的歌喉,
怎能把心中的感激唱出?
亲爱的老师啊,
我只能从心底里为你祝福。
千万株幼苗茁壮成长,
我们永远感激你的功高劳苦。
5.语文教学课堂,为什么要呼唤诗词
学好语文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受益的,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教育和作文培训,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到阳光喔进行作文培训,这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
1.可以增加孩子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去阳光喔接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2.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学习对能力的要求十分广泛,它涉及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就送去阳光喔进行作文培训,不仅只是提高语文成绩,也能够提升其它学科的成绩。
3.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活中都需要。但是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所以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阳光喔,引导孩子语文写作的兴趣,帮助孩子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6.《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表达了诗人怎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王湾算不上是有特出成就的一个。
但他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却得到同时代诗人们的激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介道:“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而玄宗朝开元年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亦有“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盛赞。
那么,这句令王湾在盛唐诗坛得以占据一席的名句到底作何解呢?苏教版教科书的解释是这样的:“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涵自然理趣。”这种解释源自《唐诗鉴赏辞典》:“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说这句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中间真的“蕴涵自然理趣”吗?“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何在?事实上,这样解释,在笔者读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的感觉。
首先,这样解释忽略了诗中浓郁而又隐含的抒情性。古人道:“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
诗,是抒情的艺术。在这里,人们往往只从炼字的角度赞赏“生”、“入”二字用得精当,而忽略了诗人在对时间的敏感中生发出来的寂寞无奈的归思,忽略了这句诗作为一个整体所蕴涵的抒情意境。
试想一下:在烟波浩淼的大江中,诗人的一叶扁舟是何其渺小;拂晓时分,一轮淡漠的红日正从遥远的入海口朦胧地升起;诗人或许醒来好长一段时间了,江水碧绿,残夜微凉;此刻,诗人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也感觉到了时间的静寂;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也即将开始,然而诗人还将继续这孤独无奈的漂泊。本来,初生的海日与江岸春意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的美好,代表的是新的希望,但此刻诗人前路渺茫、归家无期,甚至连一封家书也无从寄出,于是诗人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对照,于是一种隐隐的酸楚与刺痛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
而诗人的这种独特的感受,与所谓“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次,诗有“体格性分之殊”。
唐人尚意兴,宋人尚理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亦说道:“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个论断无疑是鞭辟入里的。作为情感的审美表现,初盛唐的诗歌追求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色万象,使之呈现为富有韵味的意境,往往具有一种与时代相辉映的雄浑壮大之美。
那么,什么是理趣?简单说来,“理趣”就是哲理的意味。就富有理趣的古诗所言,我们(包括学生)非常熟悉的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偶感》等。
所以,如果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放在盛唐气象这个大背景中来理解,它也是重在意兴,而不应该是理趣。 再次,这种隐含在“感时”中的“伤别”,作为诗人的一种情感元素,它的呈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中。
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传唱的名句,都蕴涵有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相同的乡愁主题,和相似的漂泊意象与意境。从这一点看,王湾并不孤独。
因为在他之前与之后,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诗人,有过相同的感悟,只是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一样罢了。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8.选修诗歌鉴赏 作业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我喜欢的~~》可以是个名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李镇西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
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成为我“画瓢”的“葫芦”。于是,我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逼真”地向他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学习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
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
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 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
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
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
(《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期) 如果要比较“学术”地解释什么是“个性”,我想在众说纷纭的答案中选取这样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教育大词典》)事实上,这个解释并没有完全揭示我们平常使用这个词时约定俗成的含义。
平时我们说的“个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关于个性的重要性,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顾明远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
虽然这话当时就引起了争议,但我想至少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让教育充满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第一,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通过任何一篇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二,感受这些精神宇宙的心灵,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三,担任“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等,也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
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现在的语文恰恰成了最公式化的学科:以前的教学程序是告诉学生“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等等,现在的教学技巧是教会学生选择A、B、C、D。
这当然不能一味指责教师“素质低”——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本身的个性空间都受到严重的挤压,谈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这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真理。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特点对教师个性的呼唤与语文教学现状对教师个性的压抑却形成尖锐的矛盾。
怎么办呢?无非是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整个国家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语文教学开拓越来越广阔的个性天地;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应试教育的“周旋”(“周旋”就包括了应对与超越)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对于前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希望;对于后者,当然很难,但只要努力,也绝非达不到。
就以前面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的路子吗? 语文教育的个性,当然是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技巧体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教学个性决不仅仅指某一项教学技艺的“别出心裁”,而是指一位教师整个的教学风格。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
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 风格的背后是思想。
一提起真正的大家名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哪一堂课,而是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于漪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的“主体·主导·主线”,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魏书生的“民主加科学”,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