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诗词流派命名
1.清代诗词流派是否以地域命名
清代诗词流派是以地域命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学流派,其中有一类就是以地域命名的。诗文方面:北宋后期有,元至明初有江西诗派、浙东诗派、睦州诗派、越诗派、吴诗派、闽诗派、岭南诗派、河朔诗派等派系。
1. 江西诗派 拼音:Jiāng xī Shī pài
介绍:江西诗派是宋代以黄庭坚为中心而形成的,因北宋末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师承前人之辞或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诗作风格迥异,讲求“活法”,自成一体,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2. 浙东诗派 拼音:zhè dōng Shī pài
介绍:“浙东诗派”的提法,首见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上述朱彝尊的说法虽误,但‘浙东’‘诗派’云云,确有一定根据,因略加引申和归纳,称之为浙东诗派。幼承家学,喜读书,介特自守,受《易》《诗》《书》《春秋》于李直方,精研四十年,恍然有得。隐居圁谷,读书种药,专意著述。
3. 睦州诗派 拼音: mù zhōu Shī pài
介绍:南宋《睦州诗派》一书收入中、晚唐睦州籍诗人方干、李频、喻凫、翁洮、施肩吾、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坦之、皇甫湜等10人的诗作。明代大学者宋濂在为诗人徐舫写墓志铭时这样写道:“先是睦多诗人,唐有皇甫湜、方干、徐凝、李频、施肩吾,宋有高师鲁、滕之秀。世号'睦州诗派'。
4. 越诗派 拼音:yuè Shī pài
介绍:明初浙江诗派。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外,尚有胡仲申、苏平仲、宋景濂、王子充以及方希古、张孟兼、唐处敬等。越派诗人所写不满新朝、同情民生的诗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各人诗风并不一致,而以刘基最为突出;其诗古朴雄放,在明初影响仅次于高启。
5. 吴诗派 拼音:wú Shī pài
介绍:明初吴中诗派。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吴诗派”作品内容虽不丰富,格调也不高,但取法广泛、不拘一家,又崇尚风骨,在明初诸诗派中影响较大。主要作家是“吴中四杰”和“北郭十友”。
6. 闽诗派 拼音:mǐn Shī pài
介绍: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闽诗派昉林子羽”。闽诗派极力崇盛唐,主格调,开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之先河。主要诗人为“闽中十才子”及“崇安二蓝”。
7. 岭南诗派 拼音:lǐng nán Shī pài
介绍:岭南最早的诗人是杨孚,他所著的《南裔异物赞》是用四言诗写成的。杨诗颇有《诗经》风韵,比兴言志已相当圆熟。如《鹧鸪》诗云:“鸟象雌鸡,自鸣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汉诗多为四言诗,杨孚的创作也接受了这种形式。南朝梁、陈时期,曲江侯安都、“岭南奇才”刘删等也以能诗著称。
8. 河朔诗派 拼音:hé shuò Shī pài
介绍:河朔诗派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王体健(清有)等人。诗歌风格悲壮、沉雄、清刚。
2.清代诗词流派是否以地域命名
神韵说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格调说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肌理说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阳羡派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浙西派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清代诗词流派是否以地域命名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4.明清诗文的主要流派
“明清八大家”依次为明代刘基(明代开国文臣,道德文章第一)、归有光(唐宋派之旗帜,韩、欧阳之后继)、王世贞(后七子派巨子,饱学兼擅诗文),清代顾炎武(清代学术开山,古文雄厚无敌)、姚鼐(桐城文派代表,义理、考据、文章)、张惠言(阳湖文派领袖,经术辞赋俱工)、龚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坛)、曾国藩(开创湘乡文派,拓宽桐城堂庑)。
此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时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两代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丛书汇集了明清文派的各体佳作,也展现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风格,足以开阔读者的眼界。
5.明清诗文的主要流派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一、明代诗文的发展情况
1、明代初年有成就的是经历元末社会动乱的作家,如宋濂、刘基、高启等,他们的创作对纤丽的文风有所改变。
2、永乐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是“台阁体”。以“三杨”为代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表面雍容典雅,实则空疏呆板,只有于谦诗歌例外。
3、明中叶以后,反对台阁体的是“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他们反对文章空洞无物是对的,但一味摹拟、复古,则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
4、针对“前后七子”复古倒退的主张,崛起了“唐宋派”,他们也主张学古,但又主张要有时代性,“自为其言”,“直抒胸臆”,其中以归有光的创作最为突出。
5、向复古主义发起猛攻的是深受李贽影响的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公安派反对摹拟,主张“独抒性灵”。他们的诗文,清新俊逸,语言“宁今宁俗”,尤其是传状、书简、游记、笔记,真情畅达,对晚明及以后的小品,取得了几乎支配性的影响。缺点的题材狭窄,有时失之浅薄俚率。
6、明末,出现了一些文社组织,“复社”、“几社”的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有些作家兼擅众长,以张岱最为出色。
二、清诗诗文流派简介
1、清诗坛主要有三派:
(1)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主张“诗贵性情”(要温柔敦厚),“亦须论法”(古体学汉魏,近代学盛唐)。
(2)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主张写个人的“性情遭际”。
(3)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肌理包括义理(思想)和文理(文词)两方面,作诗以学问为根底,“满纸死气”。
2、桐城派是清代正统古文,是贯穿清代的巨大流派。代表人物为安徽桐城的方苞、刘大木魁、姚鼐。他们共同标榜孔程朱的“道统”和韩柳欧苏的“文统”以及综合了二者的古文“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其作品以山川游记、记事小品为佳,一些文论,影响较大。
此外,明末清初启蒙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写了不少优秀的政论。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三家为代表。
骈文出现“中兴”景象,著名作家以汪中、阮元为代表。
汪 中:《哀盐船文》(附序)
3、词的流派
清代词作、词论、词辑成就斐然,词人众多,风格多样,尤工于修辞炼句,审音守律,呈现出“中兴”气象。主要流派有四:
1、纳兰性德派。小令最佳,皆抒怀言情之作。
2、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效法苏辛,长短俱佳。
3、浙西派。代表人物朱彝尊,宗姜夔、张炎。精格律,工辞句。
4、常州派:代表人物张惠言,提倡风骚寄寓,但流于穿凿附会。
6.清代诗歌流派有哪些
文学史上对清代诗歌的评价不高,不是清代诗歌不好,而是集大成者往往没有什么个性,更重要的是诗歌言志抒情的本意已经被历代发挥到极致,但始终限于七言,相比唐代长短句的变化,清代其实是一种诗歌的复古而非创新。
诸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纳兰容若的词,都有可观之处,但仅仅是可观而已。正如好莱坞大片,总是明星、场景、节奏类似快餐化的风格,看多了也就成了消费文化,而不具有警示。尤其在历次文字狱后,诗歌真要表达什么东西,也隐晦得很,看红楼梦就知道,其实曹雪芹的诗歌非常好,但表现出来的成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方面。
上帖的回答很全面,但仅仅知道流派和主张,不能解答一代文学的根本,那也只是冬烘而已。
可以看看钱钟书的《管锥篇》可以更完整的感受对诗歌的理解。
7.古代诗歌有哪些流派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
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
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王直方、僧善权、高荷。
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晁冲之,谢□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
曾□、曾思、赵蕃、韩□等人也列入诗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 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 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 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 □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
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刘□、汪藻、张□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桐城诗派 “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
这是程秉钊在《国朝名人集题词》中的论诗之语。敢于同执清代文坛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轻,可见桐城诗派影响的广大与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视。
那么什么是桐城诗派呢?在讨论这个基本的问题时,学者们大多从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条列桐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明代的方法、齐之鸾到晚清的二姚,“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钱仲联先生诗)但这只是在做桐城诗史,而未中桐城诗派的肯綮。
桐城诗史与桐城诗派是两个既不能完全相互重叠,又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文学史概念。简捷地说,桐城诗派并不涵盖全部桐城诗史,而只是桐城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诗学见解和诗学创作风格近似的诗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来自于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随者则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于严格地以地域划分为界限的桐城诗史。
因此,研究桐城诗派,从空间上来说,应立足桐城,放眼全国;从时间上来说,则要。
8.明清诗文的主要流派
“明清八大家”依次为明代刘基(明代开国文臣,道德文章第一)、归有光(唐宋派之旗帜,韩、欧阳之后继)、王世贞(后七子派巨子,饱学兼擅诗文),清代顾炎武(清代学术开山,古文雄厚无敌)、姚鼐(桐城文派代表,义理、考据、文章)、张惠言(阳湖文派领袖,经术辞赋俱工)、龚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坛)、曾国藩(开创湘乡文派,拓宽桐城堂庑)。
此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时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两代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丛书汇集了明清文派的各体佳作,也展现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风格,足以开阔读者的眼界。
9.古典诗词的流派和分类
①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孟浩然的《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这些诗句都可以以雄浑称之。
②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 “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③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④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⑤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 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
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静谧空寂的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
⑥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
10.清末有哪些文学流派
哇,有很多很多耶,没时间,先给这些你看看吧。
【同光体】近代诗歌流派。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郑孝胥等。
"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曾把这一时期以来不专宗盛唐的诗人和作品称为"同光体",后遂为这一诗派的名称。
诗论主张唐宋兼学,重点在宋,作品模仿江西诗派,曲折隐晦,生涩艰奥,多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是同南社以及五四新诗对立的主要诗歌流派。【诗界革命】清末戊戌(1898)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由于当时笼罩文坛的是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诗歌创作崇尚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江西诗派,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文学的作用,企图用文学为他们的维新运动服务,逐渐掀起这一运动。
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提出了"我手写我口"(《杂感》诗)的主张,而诗界革命倡导者则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他们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1896-1897)间,相约开始试作"新诗",要"挦扯新名词"以表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为改良运动服务,但因脱离传统,也脱离群众,影响不大。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从事文化宣传,继续推进文学改良。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康有为、黄遵宪、丘逢甲等人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述其理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新的规模与声势。
梁启超提"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诗歌创作纲领,要求取法西方,认为"得之可以陵轹千古",表现了倡导者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黄遵宪不仅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而且以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被梁启超赞扬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诗界革命冲击了封建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文学,部分诗作品到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强"旧风格"又束缚了诗歌的彻底变革。
随着改良派政治上的没落,诗界革命的旗帜也就逐渐收起了。【南社】清朝末年受同盟会影响而成立的著名进步文学团体。
由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等发起,于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以提倡民族气节为口号,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活动中心在上海。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如黄兴、宋教仁等,大多属于新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政治面貌也就日趋复杂。
辛亥革命后,成员已分化,或参加反袁世凯斗争,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投靠北洋军阀,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终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
南社作为文学团体,反对当时盛行"同光体"诗风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主张用文学鼓吹革命,激发民气,为"转旋世界,发扬国光"服务。作品多颂扬民族英烈、游侠壮士。
柳亚子是其代表,还有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由于成员复杂,有的诗文有伤感、颓废情调。
社员所作诗文词,曾辑为《南社丛刻》共22集出版。【湘乡派】近代古文流派。
以曾国藩为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因以名之。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
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舒展雄厚,但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宣南诗社】又名消寒诗会、宣南诗会。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学社团。活动于北京,成员多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
初结于嘉庆九年(1804年),鸦片战争时已名存实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曾参加活动。
其他的还有: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桐城派,阳湖派,新青年社,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新月派,湖畔诗社,鸳鸯蝴蝶派,未名社,甲寅派,学横派,论语派,语丝社,浅草舍,第三种人,现任评论派,沉钟社,太阳社,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诗歌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药蛋派,荷花淀派。
多谢指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