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
1.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
2.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
3.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
4.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宋全龙 甘肃省临夏中学【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古典诗词 欣赏 意境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75-01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个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故事,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
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如果离开了意境美的欣赏,那就体现不出它应有的特色,体现不出它与其他语言艺术审美教育的区别,更谈不上对古典诗词真正的审美欣赏。
要真正能够使学生“自出于吾心”,欣赏自身的感悟,教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法作为代言人,将“美在何处”直白地告诉学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呢?一 发挥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欣赏意境美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认识到: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因此,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是学生能否进入意境美的重要问题。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诗词作品的体验感情的深广度。
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这样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二 突破名句,举一反三,感受意境美名句是他人意中所有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鉴赏可从解读名句入手,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登高》时,教师即可从名句入手,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后人传诵的佳句。教师此时设问:“落木”这一意象有何特征?“长江”有何寓意?“萧萧”和“滚滚”写出了怎样的情态?“无边”和“不尽”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对诗句字斟句酌,深入思考,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明确: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所以,名句赏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美的意境之中。
贴标签式的品评,是永远探究不到名句的底蕴的。三 比较欣赏,领会异同,体会意境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我们可以把内容相近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
例如,下面这些诗句,总体上看都写了优美的意境,但其情趣却各有千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意境是清丽的,充满喜悦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意境是静谧的,温秀可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显得清淡静穆,有淡淡的哀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其哀婉之意境,令人愁肠百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显得郁闷与枯涩;“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则显得恬静淡远。
通过大量诗词的比较阅读来拓展鉴赏层面,对于培育学生的诗词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把握诗文的能力尤为重要。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悟意境美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许多情感的记忆,诗人的情感体验,其实学生心中往往也有同样的情感体验。
创造情境教学,就是要架设一座让学生能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能够身临其境。例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
5.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如何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较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
6.如何教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
楼主好,您是做老师的,如何教导学生,您是专业的。针对于这个提问,我的想法不一定准确,但可以给您作为参考,大致的方向是:
1,定义:小学时期教授的古诗词,一般都是较为易懂的五言绝句,又大都写景咏物,也有较为浅薄的人情关系的。讲课的时候,首先要将诗歌的本意表达出来。然后是结合作者创作该作品的背景,对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想象;
2,发展:可以在课后时间给爱好诗词的学生留下作业,在教授一篇诗歌之前,让大家积极地查找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下的大事情,这些都是对于诗词更好理解的前提;
3,弘扬:引导爱好诗词的学生,自己仿写诗歌,以自己的观点融入文字里。这一点是对于诗歌的传承的发展,也是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途径;
难点和重点,一般不是指诗歌本身的,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包含的爱国热情是需要学生懂得和理解的,这理应是重点。难点在于如何发扬这种诗人的情怀,不能是单纯的喊喊口号,更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面,这就是难点了。
7.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宋全龙 甘肃省临夏中学【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古典诗词 欣赏 意境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75-01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个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故事,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
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如果离开了意境美的欣赏,那就体现不出它应有的特色,体现不出它与其他语言艺术审美教育的区别,更谈不上对古典诗词真正的审美欣赏。
要真正能够使学生“自出于吾心”,欣赏自身的感悟,教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无法作为代言人,将“美在何处”直白地告诉学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呢?一 发挥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欣赏意境美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认识到: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因此,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是学生能否进入意境美的重要问题。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诗词作品的体验感情的深广度。
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这样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二 突破名句,举一反三,感受意境美名句是他人意中所有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鉴赏可从解读名句入手,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登高》时,教师即可从名句入手,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后人传诵的佳句。教师此时设问:“落木”这一意象有何特征?“长江”有何寓意?“萧萧”和“滚滚”写出了怎样的情态?“无边”和“不尽”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对诗句字斟句酌,深入思考,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明确: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所以,名句赏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美的意境之中。
贴标签式的品评,是永远探究不到名句的底蕴的。三 比较欣赏,领会异同,体会意境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我们可以把内容相近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
例如,下面这些诗句,总体上看都写了优美的意境,但其情趣却各有千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意境是清丽的,充满喜悦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意境是静谧的,温秀可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显得清淡静穆,有淡淡的哀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其哀婉之意境,令人愁肠百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显得郁闷与枯涩;“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则显得恬静淡远。
通过大量诗词的比较阅读来拓展鉴赏层面,对于培育学生的诗词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把握诗文的能力尤为重要。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悟意境美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许多情感的记忆,诗人的情感体验,其实学生心中往往也有同样的情感体验。
创造情境教学,就是要架设一座让学生能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能够身临其境。例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