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中推敲的意思

    1.文言文《推敲》的意思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翻译: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2.诗中推敲的诗句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苏询门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据说有一天,苏询买了一幅画,打算配一副对联,但他把对联拟好后,不写中间一字,抄出来,让儿女们去填,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轼(东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两个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固然不错,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苏辙赞赏小妹,说:“这是炼字,用‘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苏询也认为小妹的好,苏轼也很佩服小妹的才华。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3.推敲的意思

    基本解释[weigh; deliberate] 斟酌字句。

    亦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推敲字句详细解释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

    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

    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

    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

    ’”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明 徐渭 《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吴组缃 《山洪》二:“ 三官 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4.文言文《推敲》的翻译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5.古代诗词中推敲一词有何典故

    据五代?何光遄《鉴 戒录?贾忤旨》、宋?胡仔《苕溪渔 隐丛话》等书记载,唐代诗人贾岛以苦吟诗句出名,相传一次骑驴外出, 在驴背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句,但“敲”字本欲“推”字,思 虑再三,犹疑难定,故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了过路的韩愈。

    韩愈询耐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敲字佳矣”。遂并辔共论诗道。

    后便以“推敲”形容 对诗文字句的反复斟酌并引申为对问题的反复分析研究。宋?楼钥《蒋 慈溪鹗挽词:“推敲诗益炼,骈偭语尤工”。

    清?黄宗羲《周公谨砚》剩 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黄景仁《涂山禹庙》:“两日生子后所 嘲,众论概勿深推敲”。

    6.贾岛推敲原文意思

    原文意思: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扩展资料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而贾岛推敲则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贾岛推敲

    7.“推敲”的意思是什么

    推敲,指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拼音】tuī qiāo 【出处】后蜀·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 白话释义:贾岛详细地回答:“我正在酝酿一句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不是故意冲撞的,希望您可以明察。”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

    【例句】 1、鲁迅先生写文章总是反复修改,仔细推敲。 2、这些道理似是而非,根本经不起推敲。

    扩展资料 推敲的近义词:斟酌、琢磨、考虑、商酌、商榷 1、斟酌 [ zhēn zhuó ] 释义: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出处:宋·向子諲《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词:“今夜凄然对影,与谁斟酌姮娥。”

    白话释义:今天晚上凄凉悲惨只有影子陪我,还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品评欣赏皎洁的月亮。 2、琢磨 [ zhuó mó ] 释义: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玉石。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大略》:“人之於文学也,犹玉之於琢磨也。” 白话释义:人在学习文学中是需要刻苦努力的,正如一块玉,只有经过不断的琢磨才有可能变成美玉。

    3、考虑 [ kǎo lǜ ] 释义: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 出处:现代·巴金《新生·五月八日》:“这太突然了,我不能够马上决定。

    我还应该考虑。” 4、商酌 [ shāng zhuó ] 释义:商量斟酌。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闲[xián]尝与之商酌。” 白话释义:闲暇时曾经和他商量斟酌过。

    5、商榷 [ shāng què ] 释义:指商讨、讨论、协商的意思。 出处:南朝梁·锺嵘《诗品序》:“随其嗜欲,商榷不同。”

    白话释义:随他的性子而去,每次商量讨论的都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8.关于推敲的诗句

    一、《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 ,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顶为“绿”。

    “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 然的景象。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诗句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挂”字正好应验了“遥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壮观,虽似长垂不动,却正说明了流速之快。

    三、“非六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让人感受到了近看瀑布的恢弘气势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远处往下看,从底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的多姿多态。五、宋祁的《玉楼春》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个“闹”字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杏花争艳图,尤其是那满山遍野的杏红让人目不暇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便原来平面的画面有了动感,它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部都点染出来了。这“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

    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

    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

    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

    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

    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

    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