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沙家浜戏剧诗词

    1.京剧《沙家浜.智斗》的词

    胡传魁: 想当初, 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 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 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 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总挂在嘴边儿上, 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 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 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 胡司令,抽一支! 刁得一∶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得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得一∶ 阿庆嫂, 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竞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望, 江湖义气是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得一∶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荫凉。

    你与他们常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胡传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沙家浜是什么剧

    京剧《沙家浜》是从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经过中间体沪剧《芦荡火种》,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 1957年,崔左夫到苏南搜集红13军和中共常熟县委、无锡军分区的材料,他深入拜访了许多老人,写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其副标题为《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后编写为沪剧,命名为《碧水红旗》,旋即改名为《芦荡火种》。1960年11月27日,上海人民沪剧团于共舞台首次演出,导演杨文龙,何树柏、万智卿等作曲,丁是娥饰演阿庆嫂,解洪元饰演郭建光,石筱英饰演沙老太,李廷康饰演陈天民,夏福麟饰演胡传魁。

    1964年初,《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由著名作家汪曾祺与杨毓珉执笔,改编为京剧。 京剧《芦荡火种》演得相当熟练时,请毛主席观看。

    毛主席提了三点意见:一是鲜明地突出战士的英勇形象。二是原来的结尾利用胡传魁结婚,战士们化装成鼓手、轿夫袭击,风格近乎闹剧,应该“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打进去。

    三是剧名改为《沙家浜》。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方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 。

    3.戏曲《沙家浜》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茶馆老板娘帮助抗日军队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在与敌人迂回作战中,在常熟一带留下了十八个伤病员,由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养伤。他们在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战斗中结下了鱼水之情。

    日寇对沙家浜地区扫荡后,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旨意,千方百计搜捕新四军的伤病员。郭建光率伤病员暂时隐蔽在芦苇荡里。在消息隔绝、粮缺药尽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坚持待命,像暴风雨中的青松那样屹然挺立。

    沙家浜镇的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开茶馆为名,实际上是党的地下联络员,当初胡传魁刚刚拉起队伍时,遇日军追杀,幸得阿庆嫂救他一命。如今,阿庆嫂利用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矛盾,机智的与他们进行了斗争,并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冲破险阻,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脱险后,气急败坏的胡、刁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和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相互掩护,沙奶奶痛斥敌人,阿庆嫂趁机了解敌司令部虚实。

    新四军某部主力回兵东进,郭建光率领伤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头子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4.京剧沙家浜的歌词

    歌曲《沙家浜》,作曲:汪曾祺,作词:杨毓珉,类型:京剧戏曲艺术片 ,语言:普通话。

    歌词: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秀江南鱼米乡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呈凶狂

    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在沙家浜

    半月来思念战友与首长,也不知转移在何方

    军民们日夜反扫荡,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

    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健壮,为的是早早回前方

    扩展资料:

    《沙家浜》讲述,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员,来到沙家浜养伤,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找到这批伤员,日伪军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为避开敌人锋芒,党组织安排伤员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敌人的扫荡一无所获。日寇并不甘心,命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设法找到这批伤员。

    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向阿庆嫂打探伤员下落,阿庆嫂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利用枪声通知了芦苇荡的伤员,使伤员提高警惕。沙家浜被敌人长期占据,阿庆嫂按县委批示派沙四龙把伤员转移到红石村。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杀了一些群众。

    几个月后,伤员痊愈,沙四龙也参加了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新四军战士,组成突击排,连夜奔袭,杀回沙家浜,此时正值胡传魁举办婚礼,新四军突然杀入,将敌人一举全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沙家浜

    5.沙家浜剧词

    郭建光 好吧!沙奶奶,您听着。

    (接唱)

    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

    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

    沙奶奶 (认真地)说什么来着?

    郭建光 (接唱)

    七嘴八舌不停口……

    沙奶奶 哦,意见还不少哪!

    郭建光 (接唱)

    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

    〔郭建光、叶思中、小凌同笑。

    沙奶奶 我可没做什么事呀!

    郭建光 沙奶奶。

    (亲切地,唱)【西皮流水】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精心调理真不差。

    缝补浆洗不停手,

    一日三餐有鱼虾。

    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

    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

    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

    怎能上战场把敌杀!

    沙奶奶 (向叶思中等)哟!你瞧他说的!

    〔郭建光、叶思中、小凌同笑。

    郭建光 (接唱)

    待等同志们伤痊愈——

    沙奶奶 (接唱)

    伤痊愈,(亲热地)也不准离开我家。

    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

    一觉睡到日西斜,

    直养得腰圆膀又扎,

    一个个象座黑铁塔,

    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

    郭建光 (接唱)

    驰骋江南把敌杀。

    消灭汉奸清匪霸,

    打得那日本强盗回老家。

    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

    再来探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

    就 这 个 怎么 样?

    6.京剧沙家浜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沦陷区、在游击区,都是如此。

    从历史原型,到纪实小说,到沪剧,再到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凝聚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一步一个脚印,其轨迹清晰可见。 而不负责任、不尊重历史的“恶搞”,引来 了读者、评论界的强烈反对。

    著名学者蒋星煜先生的文章,披露了京剧《沙家浜》的来龙去脉,对我们认识这段历史,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本报摘选时略有删节。

    1、“常熟有许许多多阿庆嫂” 抗战爆发,上海不久即告失守。 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迅速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

    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进入这一地区,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当部队奉命转移到常州以西开辟新战场时,不得不把一批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由中共常熟县委负责把他们安置在芦苇荡中养伤。

    重伤员夏光原任老六团营级参谋,毅然主动承担起重任,负责和中共常熟县委的具体联系工作。因为第一次登记时,伤病员一共是36人,所以一般的提法都是如此,实际上随着岁月的推移,人员也有进出,先后合计则有100人以上。

    阳澄湖地处鱼米之乡,人口比较稠密,村头街尾都有茶馆。 这茶馆既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也是农村中的社会活动中心。

    当时沙家浜一带有南桥茶馆、北桥茶馆、春梅茶馆、东来茶馆等等,稍远还有董浜的涵芬阁茶馆、古里的苏家尖茶馆、白泥翁的陆家茶馆等等。中共党组织、广大革命群众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芦苇荡中的战士密切联系。

    也有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就以茶馆老板的身份出现,这样和各种反动势力周旋,更为方便。 涵芬阁茶馆和陆家茶馆是新四军两个主要的交通站,而且还直接掩护过战士。

    前者由关林嫂经营,丈夫陈关林是中共地下党员,她起初不知道,直到陈关林被日寇逮捕而杀害,这才知道真相。 陆家茶馆由陆二嫂经营,她丈夫不久脱产参加了武装斗争,也是牺牲在这一片土地上的。

    也有茶馆是由男性的地下党员做老板,如东来茶馆的胡广兴,所作的贡献也不小。 谭震林同志出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时,曾在涵芬阁茶馆住宿过夜。

    1982年5月20日,他旧地重游,来到阳澄湖畔的董浜,见到了还健在的关林嫂,因为京剧《沙家浜》早已风行全国,所以他风趣地说:“常熟有许许多多阿庆嫂,关林嫂不也是一个嘛!” 为什么说“常熟有许许多多阿庆嫂”呢?因为陆二嫂也是阿庆嫂原型之一。 再说,横泾区区委书记朱凡、鲍家填村干桂宝、水南村的寡妇戴阿大、泗泾村范惠琴、曹浜村徐巧珍等,这几位女性虽没有开过茶馆,但也都做了不少和日伪斗智斗勇的抗敌工作,也是阿庆嫂的原型之一。

    再说回到夏光,随着伤病员病情的逐步好转,他便开始选择适当的机会出击,扩大影响,并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以资补充。 在地方上,还有江苏省委1938年派来领导救亡运动的李建模,此时出任了中共常熟县委书记。

    太仓县县长郭曦晨也对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2、伤病员将大闸蟹放回阳澄湖 1948年11月13日,战地记者崔左夫采访淮海战役,遇到华野一纵队司令刘飞同志,刘飞同志告诉他一纵队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18旅52团,其最早的骨干就是江抗东路留下来的36名伤病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崔左夫到苏南搜集红13军和中共常熟县委、无锡军分区的材料,他深入拜访了许多老人,写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其副标题为《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这篇作品诞生于阳澄湖畔,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俗人情,生活气息浓厚而饶有风趣。

    隐蔽在芦苇荡中的伤病员和常熟县委联络的暗号是“蚂蚁爬,劈里扑”。原来当地小商小贩之间流行两句俚语:“蚂蚁爬山,劈里扑落”,意思是掉下来了。

    如今改用缩脚韵,少了“山”、“落”二字,谁也不会知道这是暗号,万一引起怀疑,也很容易解释清楚,所以这暗号用来比较保险,没有出过问题。 再如芦苇荡中,碧绿的芦苇有的是。

    本来芦根也是性平和而清凉解毒的中药,如今现拔现吃,而且不要花钱购买。但是,夏光等同志却坚决阻止战士拔芦根,因为这密密匝匝的芦苇是天然的屏障,芦苇愈多,日伪军想要寻找新四军就愈困难,如果天天去拔,芦苇逐渐稀疏,那就等于自己把目标暴露在敌人面前了。

    阳澄湖的大闸蟹驰名全国,新四军经常见得到,却不能一饱口福。因为如果生吃要拉肚子,煮熟吃也不可能。

    因为在这里,只要一生烟火,日伪军便会追踪而来。因此,他们捉到的、别人送来的所有的大闸蟹,都被一只一只放回到阳澄湖中去了。

    《血染着的姓名》也如实地记录了茶馆所起的联系作用:有一天,东来茶馆来了一位中年茶客,当茶馆老板把一杯雨前茶送到他面前时,他却轻轻地唱吟起来:“饭后好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能提神,晚茶难入睡……”正在此时,这中年茶客侧过身子对老板小声地说:“全部转移到澄西”,随后继续悠闲地品茶,从容地离去。 战士们及时转移,使敌伪的扫荡扑了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