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诗词
1.诗歌 白海鸥之歌
诗转录于钱理群作序的谭蝉雪《求索》。1960年元月首刻《星火》时,题名是:《海鸥——不自由毋宁死》,且诗后有鲁凡“1949年跋于‘五四’前夜”的 《跋》。
那 是什么——囚人们且莫悲伤,
看啊!就在年轻人沉默的地方,
一只雪白的海鸥飞出了波浪,
展开宽阔的翅膀冲风翱翔。
就 是他,我们不屈的斗士,
他冲进死亡去战胜了死亡,
残留的锁链已沉埋在海底,
如今啊,他自由得象风一样。
啊!海 鸥!啊!英勇的叛徒,
他将在死者中蒙受荣光,
他的灵魂已经化为自由——
万里晴空下到处是家乡!
2.现代诗歌的分类如郭沫若是哪种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如果要分类的话大概有几种方式:
一、按风格分类是【浪漫主义】,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这部诗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按流派(流派是本人观点,公论的是按题材)分类是【自由体】,我效法造化的精神,自由创造。以“自由的表现自己”为核心,艺术创作精神和“造化底精神“的和谐一致。(详情参考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郭沫若篇,同时在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有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按抒情方式大概是【抒情诗】,这个说法的论证有待详查。但基本没有什么错误。
PS:【自由体】说的是流派不是和格律诗相对的形式。或许我的这个认知有问题,但保留意见。主要理由是如惠特曼这样的诗人是一种完整的风格,一种内在精神内涵,这应该归类于一个流派。而形式上的自由就是没有韵律和音节等束缚。
3.钱理群的代表著作
专著与论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1998年重新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心灵的探寻》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周作人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周作人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心系黄河——著名泥沙专家钱宁》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人之患》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绘图本中国文学史》 (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5年7月出版。 《名作重读》(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7 月版,2006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 版。
《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论文集)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压在心上的坟》(随笔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世纪末的沉思》(随笔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48:天地玄黄》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学魂重铸》(随笔集) 文汇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随笔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 月年版,42万字。
《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 月版。 《六十劫语》(随笔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专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版。 《走进当代的鲁迅》(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读周作人》(论文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语文教育门外谈》(论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 月版。 《与鲁迅相遇》(专著) 三联书店,2003年8月出版。
《鲁迅作品十五讲》(专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 月版。2007年11月以《鲁迅作品的十五堂课》为题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我存在着,我努力着》(随笔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1936——2001)》(专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 月版。
《追求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生命的沉湖》(随笔集) 三联书局,2006年8月版。
《鲁迅九讲》(论文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钱理群讲学录》(论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 月版。
《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我的精神自传》(专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我的精神自传——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专著) 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08年8月出版。 《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 台湾行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漂泊的家园》(随笔集)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随笔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月出版。
《致青年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随笔集)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随笔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论北大》(论文、随笔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与周氏兄弟相遇》(论文选集)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注:资料均来自北大中文系网站。编著 《纪念钱宁同志》(编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10 月版。
《王瑶先生纪念集》(编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 月版。 《鲁迅小说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鲁迅散文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漫说文化》丛书(编书,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负责编选《说东道西》、《乡风市声》、《世故人情》、《父父子子》四本,写有长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
后将三人序言编有《漫说文化》一书,1997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鲁迅杂文全编》(编书,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
《鲁迅语粹》(编书,写有长序,与王乾坤合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周作人散文精编》(编书,写有长序),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王瑶文集》(编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版。 《钱天鹤文集》(编书,写有长篇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版。
《先驱者的足迹——王瑶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编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320页。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编书,与谢冕合作,负责编选1—4卷),北京,北京大。
4.中国近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中国近代诗歌可以划分三个时间段来说它的发展情况,分别是:第一个十年 这是近代整个文学的开端,主要表现为白话开始代替文言,胡适的《尝试集》是近代第一个白话诗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都有诗作问世,如沈尹默的《树》这些都是尝试阶段的诗歌,随着文学革命的开展,“五四”思想解放的局面带来了诗歌的长足发展,这时候比较出名的有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达到了抒情的极致,表现了一种狂飙突进的精神,前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也卓有建树,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都是成就比较突出的,再就是早期象征派诗歌,代表人物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都是该派的代表人,另外还有诗人冯至被鲁迅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 第二个十年 诗歌的发展开始受到主流政治的影响,著名流派有后期新月派、中国诗歌会和现代派,其中,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成立的大众性诗歌群体,代表人物有殷夫、蒲风等,现代派是对早期象征派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等,这时候的诗坛基本就呈现出以上两个流派的二足鼎立 第三个十年 由于这时期国内形势的严峻,各种文学的发展都受到战争的影响,其中诗歌方面的流派主要有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为中心团结了一批青年诗人,例如绿原、曾卓、牛汉、阿珑等,主要讲求诗歌的力与美,中国新诗派,代表人物是穆旦、郑敏、袁可嘉、杜运彜等九人,后又被称为“九叶诗人”。
另外这一时期,卓有成就的是诗人艾青,他的土地和太阳意象构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名篇有《我爱着土地》《向太阳》等 这些就是近代诗歌发展基本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你可以看看《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主编的 里面很详细。
5.钱理群:文章《我与鲁迅》
真实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
我们接触到的鲁迅其实是很有限的 “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专题课。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风格各异,但极少见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
太激动了,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在手里挥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 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踉跄跄,免不了会一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 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头大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 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
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犹未尽的学生 聊天,一边一件一件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
特别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每当这个时刻,上百 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学生昵称的这位“老钱”,正是钱理群。 “你看我像不像这尊弥勒佛?”鹤发秃顶的钱理群,正笑嘻嘻、小心翼翼地托起他家供奉的“四神”之一,对着镜头 摆起了pose。
接着,老顽童般要求摄影记者拍下他与其他三神的合影,“喏,左边墙上是钟馗,还有,还有,那件大衣柜侧面挂的 关老爷,再就是——” 再就是——他的眼神定格在了书屋的正壁上,那是一幅鲁迅的肖像,“这是我家珍贵的神。” “神”凝视远方,任重道远;钱理群凝视着“神”,近在咫尺。
适才,他还在电话里申明:“对不起,我个人不接受采访,关于鲁迅实无可说……”喉咙沙哑,声音低沉,听不出半 点浙江乡音。 良久,他嗫嚅道:“我现在每天时间排得好满……实在抽不出空来。”
“可是,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记者紧追不舍。 电话那边爆发出一阵突兀的爽朗笑声,爆笑过后,慨然应允。
时值鲁迅逝世70周年,各家媒体都在试图重新打量鲁迅。对于曾在北大讲堂上讲了17年鲁迅,而且“不管讲多少 回,每次都有新鲜感,每次都冲动地期待与鲁迅相遇”的钱理群而言,岂能无话可说? 也许正因满腹话语不胜负荷,故而,他在枫丹丽舍的家对记者敞开了,心里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他倒并不那么“畅” 所欲言了。
嗬嗬,过去每次纪念鲁迅逝世,都好像在做政治活动。我原想,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少不得又要“热闹”一番 了,我就不要凑这个热闹吧。
可没想到,这次纪念活动,没有官方主导,民间自发,媒体仍然热闹非常,这让我产生兴趣了。 我曾说过,当一个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他与鲁迅是无缘的。
当一个人对生命充满了困惑,在生命中去苦苦寻求 ……去寻求一种精神支援时,就是他读鲁迅,与鲁迅产生心灵碰撞的最佳时刻。这是一种意识上的流动,也是他与鲁迅的结缘 。
我将这种缘分,这种流动,形容为“相遇”。 我与鲁迅的初次相遇,始于他的杂文《腊叶》。
那时,我上小学五年级。一次,我很偶然地在哥哥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本文集,书皮上赫然印着:鲁迅。
鲁迅是谁?我懵懂无知。我翻开书,读到了《腊叶》里的一段话,“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 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
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哎呀,我的心倏地一阵发紧,暗暗地还有点恐惧,就觉得那双眼睛正盯着我,但又感觉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异之 美。
就是这瞬间的感觉,直逼我的心坎,日后成为记忆深处不可随意触摸的一部分,乃至直到1985年,已经在北大开独立 课,为学生讲鲁迅作品了,我都很少讲到《腊叶》。 我是生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年代充满了民族、国家、家庭与个人的苦难,正是 这“苦难体验与记忆”,成为我观察、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以至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基础。而在我的苦难记忆里, 最不堪回首的一页页,全是在外在的压力下,内心的动摇、屈服以至背叛,人性的扭曲、丑恶以至变态……这样一些惨不忍睹 的记录。
我无法抹去这一切,它梦魇般压我在心上,像一座座“坟”。“悔恨”之蛇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咬噬着我的灵魂,只 有倾诉于笔端的那一刻,才稍得舒缓。
故而,我与鲁迅的相遇,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历程,也包含了我的圆梦,以及我的还债,一种精神上自赎的历程 。 圆什么梦呢?我虽然生在战火纷飞的1939年,但我很幸运地拥有过一个金色童年,曾有过自由做梦的年代,怀着 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好奇去不断发现新大陆的梦想。
我想当老师,我喜欢话剧,喜欢诗歌,日后都一一得以实现:在北大教书,除了研究周氏兄弟的文章,还研究艾青、曹禺。我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回到北大去,给青年人谈谈我的鲁迅观。
在北大,我最得意的事,就是我讲了17年的鲁迅,我成了鲁迅与青年之间的桥梁。 谈到“还债”。
我不得不说起至今都痛悔不已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我在“文革”时期烧掉了家父留给我的惟一的纪 念物:他的照片;第二件就是在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后,扛不过一次次批斗的冲击,违心。
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真的有必要么
是有必要的。
小时候被父母要求背古诗,那还是上学前的事,虽然当时小,不明白诗中的意思,但还是背了不少,没想到上学后成了特长,老师夸奖、同学羡慕。长大后,又发现小时候的所学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用到:年节假日送礼、微信朋友圈闲侃、和老外聊天、公司产品宣传、朋友开店庆贺……甚至还帮别人写春联,总之,都得益于小时候背古诗打下的那一点基础。
虽然不能像真正的学者那样“皓首穷经”,但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这些文化知识,让世界在最普通、最平凡的中国人都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到味道,其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其实,现在所做的工作与小时候所学的某些课程完全不搭界,但仍然会时时感受到小时候打基础的重要。现在终于体会了以前老师、父母的良苦用心,可那时是真的想不通啊。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大概是在青春期以后,才有了明显的喜好和擅长。后来上大学、找工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寻觅、选择的过程,现在工作稳定了,再回顾过往,终于明白了——那时觉得没用的课程并不是真的没用。
7.戴望舒的个人简介及其诗歌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不够看这里/view/6237.htm。
8.《天狗》郭沫若的题目答案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 ”,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