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李清照诗词风格

    1.李清照诗词风格是什么

    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特的细腻,又因其坎坷的生平经历所以,她的词里包含一些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细腻的描写手法,又让她的词里带有一些空灵和淡雅的情怀。如《声声慢》这首词,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落寞,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与她的生平都脱不开联系。

    李清照的词可以分为两个创造阶段,第一阶段的词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第二阶段的词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2.李清照诗词风格

    李清照擅长写词,早年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

    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

    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一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

    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词作的误解。李清照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

    例如,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悲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

    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都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凄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一文中说,李清照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词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笔者认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国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

    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

    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却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句,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

    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

    [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偶尔闲愁。

    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

    3.苏轼和李清照的诗词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李清照擅长写词,早年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4.李清照诗词风格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5.李清照词的风格

    李清照词的风格是婉约。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6.李清照的写诗风格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7.求:用一句话形容下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前期和后期的风格不同,

    闺中少女:露浓花瘦薄衣透,溪庭醉酒争渡舟.嫁为人妇:才下眉头上心头,相思销魂黄花瘦.夫死流离:雁过相识山河损,点点滴滴寥落愁.从少女的不识愁滋味到初为新妇却分居两地的相思闺怨,再到老年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凄怆悲凉.由个人的欢欣苦涩渐渐到忧国忧民的萧瑟沉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希望能帮到你,O(∩_∩)O~。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