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初中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1.古诗的表现手法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 骆崇英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

    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 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锡的《秋词》,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 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 ,莲花——恋情 ,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 ,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

    常见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 领悟深层含义。

    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3.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

    4.初中如何做古诗赏析的技巧

    简单说: 1.可以先将整首诗完整地翻译下来 2.把每句的描写内容及所表思想写下来 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 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实在不行,下边还有: 技巧型题考查方式 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5.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几类

    (1)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 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 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 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 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即用瑟 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 情感。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 成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 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 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于昔盛今 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 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 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 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 得淋漓尽致。 ⑶衬托 衬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 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 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 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 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 要地位,这是正衬。

    而“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则是反衬。 (4)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 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 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 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 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h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 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 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 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 种。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 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 笔,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 谷,这是扬。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 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 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 题,这是抑。 欲抑先扬,辛辣讽刺了汉文 帝政治上的昏庸与荒诞。

    (6)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 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屈原用“兰芷” 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 劲节等。

    (7) 正侧描写 正侧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 的和侧面的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 写。直接描写对象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 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 面描写。

    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 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 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 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 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 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的南下经历外, 全是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 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9) 动静描写 动静描写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 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 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后一句鱼跳的 “动”更衬托出前一句景物的“静”。 (10)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诗人对生活中的某一个 场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 的细致刻画。

    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 往能使诗词显得凝炼、集中且韵味无穷。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反映主旨,通过这些细节,便可以挖掘诗 中蕴含着的情感。

    如赵师秀《约客》中“闲 敲棋子”,张藉《秋思》中“行人临发又开 封”都是非常。

    6.怎样看出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呢高中的诗词鉴赏

    分析一首古诗应该从外向内进行,如果基本的都不理解,深层次的就更难了.而我认为一首古诗词应该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顺序解读.这三个要素解答了诗人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当然这只是个分析的框架,每一部分还需要用具体的内容来丰满.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抒情,借别的事物来抒情,抒情的结果是花落泪,鸟动心.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知道了诗人也在抒情,可是他是直接抒情,而他的结果是千里共婵娟.还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可能有点迷糊了吧!这句诗人在干嘛呢.看起来像是叙事,想起来像是议论.其实叙事是一种经历,议论是一种推论.诗人不可能经历了人生代代,也不可能年年望江月.所以是议论.。

    7.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3、疏密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4、动静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5、浓淡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

    8.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