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黄河入海的诗词

    1.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诗句、的作者

    登鹳雀楼 [标题]: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原文]: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2.关于黄河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江上》—【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关于黄河的古诗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黄河二首》【唐】杜甫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咏史诗·黄河》【唐】胡曾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水调歌头》【宋】元好问1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唐】李白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13、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唐】李白15、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1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末清初】顾炎武17、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唐】柳中庸18、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唐】李白1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唐】李白20、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唐】杜甫。

    3.“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注释】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为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众,唯王之涣、李益、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此楼后为河水冲没,因于城角楼留匾以存其迹.后人或以王之涣所咏鹳雀楼即蒲州城西南角楼,殊误.【品评】一二句写楼头所见的壮阔图景,气象恢宏,有尺幅万里之势,而此楼之高迥,已见于言外.首句写西望,以“依山”作“尽”的状语,表现出随时间推移的动景,时空叠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义,也有“依恋”义.遥望白日依傍绵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愿沉没,而终于半沉、“尽”沉,这就赋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诗人留恋美好光景的襟怀,也曲曲传出.次句写东望,以“入海”作“流”的状语,表明黄河此刻未“入海”,但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这就赋予黄河以崇高理想,从而也表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当然,大海还是望不见的,而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见海,那该有多好!于是水到渠成,转出三四两句.题目是登鹳雀楼,自应先叙登楼,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类.然而这是五绝,只二十字,必须字字挥发出最大效应,因而一开头便写楼头所见.所见之景已极阔大,但诗人犹不自满,因“欲穷千里目”而“更上一层楼”,登楼之意亦顺便点出.构思何等精巧!此楼共三层,从结句看出,首联乃一二层所见景象.特留最高层继续攀登,读者的精神境界亦随之继续飞跃.至于“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写,也无须再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后两句既切鹳雀楼实境,又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兴象玲珑,非抽象说理,却蕴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为了眼界更宽,所见更远,就得层层攀登,向最高处迈进.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说它“骨高”,当然不错.但四句皆对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组对句各有特点.首联属正名对,以严整的对仗展现雄阔的景象,形式与内容高度谐合.然而次联如果仍用工对,便无流转之势,必流于板滞.作者改用流水对,“欲穷”,“更上”回环呼应,一气旋转,余味无穷.。

    4.描写黄河的诗句,常用的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的意思

    意思是:太阳依傍着西山落下,黄河奔腾着流入东海。这两句诗出自《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日月的诗句吗

    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

    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编辑本段]【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李益·《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