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乾隆皇帝赞美人参的诗词

    1.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中国的古代封建帝王,不论是某些清君、明君、圣君,还是那些昏君、庸君、色君、暴君,似乎都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共性,那就是当他们坐在龙廷上、被人山呼万岁震耳欲聋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至尊至高、盖世无双、独一不二的感觉,而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自然莫过于皇帝自己写诗了。

    大清皇帝乾隆弘历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古代帝王当中,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了。

    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因此,大清皇帝乾隆弘历,也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诗词产量最高的诗人了。

    清朝自从进关以来,乾隆在众多皇帝之中也是较有成就的一个,论其历史地位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因而史书上常把他们爷孙统治的那段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乾隆自幼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几乎无一不擅长精通,真可谓学识渊博。

    而且还特别崇拜他的爷爷康熙,坐上皇帝宝座后处处都以康熙以榜样。而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文笔才情,时常卖弄。

    他借巡视之名到处游玩,所到之处总要题碑写匾或吟诗作对,地方官员自然要大大恭维一番,乾隆免不了从中要受蒙蔽,而这蒙蔽却也成了他大量诗词创作的一种动力。

    2.有谁知道乾隆皇帝写给自己已故富察皇后的诗

    乾隆皇帝写给自己已故富察皇后的诗为《述悲赋》。

    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饰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

    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全诗文如下: 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睢?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

    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逑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

    在青宫而养德,即治壸而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

    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奉慈闱之温凊,为九卿之仪型。

    克俭于家,爰始缫品而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雨而课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

    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抚诸子一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值乖舛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恍悢而切意。

    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泪。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心。

    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 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

    去内朝兮时未几,致邂逅兮怨无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徒怆然,例展禽兮谥孝贤。

    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

    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歔。

    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淑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

    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全诗文白话翻译如下: 为什么易经一开始讲乾坤?为什么诗经开始就讲关睢?因为这是一切人伦的开始,所以把天地用乾坤相匹配。我与皇后结婚已经22年,一夜之间就和皇后阴阳相隔,我是多么的痛心。

    皇后是父皇为朕亲自挑选的,皇后出身书香门第,册立为嫡福晋。 在东宫时修身养德,勤于内职,虽然她不是陪我贫穷的糟糠之妻,但是我们一同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的酸甜苦辣。

    等到她正位坤宁宫,尽职尽责地辅助朕躬,侍奉太后,其德行可以作为后宫的表率。但命运多舛,端慧、悼敏两位皇子早亡,皇后悲伤过度,落下病根,溘然长逝。

    她抚养妃嫔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在这接连的打击之下,又有谁能不对夫君抱怨一下呢?更何况两个幼子早逝,怎能不痛彻心扉?可她反而每天强颜欢笑,,我看见泪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并不快乐,这样大的伤痛怎么能止得住。 早春启程,皇后和我一起东巡,途中皇后病情加重,促使我尽快返京,谁知却遭遇了突变。

    快到京城的时候,皇后与世长辞,留给我无尽遗恨。我不断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迹。

    她的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脑海中,失意恍惚怅然若失。可怜和敬公主,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 看着湘水东流,拍岸的江水打湿了石头,翻滚的埋落了漂浮的残叶,为什么舜的妻子却先他而去了呢?我遥望蓬莱,为什么没有通往那里的船只呢?不停地为她祭酒,悲伤掩盖之下却举不起酒杯,唯有在灵前徒然悲怆,一抔净土已被清酒掩埋了风流。

    遵循古礼,亲为皇后定谥孝贤。 时光如流水,二十年这么快就过去了!悲痛啊,陈列遗物,回忆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神游物外,触景生情,不胜唏嘘,我心里却觉得万事皆空,生生死死也就是浮华一场罢了。

    失去了贤后,谁陪我走完漫长的人生路? 年年岁岁皆复如此,朝朝暮暮怎奈今思?又一次来到长春宫,宫殿寂静,帷帐空垂,春风既过,斯人不再,惟叹:春花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扩展资料 富察皇后,富察氏,满族八大姓之一。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

    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

    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乾隆诗由多次由衷赞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风姿绰约。

    但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乾隆诗歌中对她有“绝伦轶巾帼”的褒扬,“绝伦”表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者。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阿桂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疮,愈后体弱,医生嘱咐须静养百日。孝贤皇后于是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见皇帝气色如初,身体复原才搬回自己的寝宫。

    皇帝皇后鹣鲽情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述悲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富察皇后。

    3.赞美玉的诗句

    屈原有赞美和田玉的诗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陆游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清代乾隆皇帝有“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的诗句。来赞美玉之珍贵。

    白居易的“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天公娇子性通灵, 风沙磨砺俏玉容 。冰晶玉肌飘清韵, 暴雨洗礼驻彩虹。

    4.乾隆赞美江南美女的诗歌

    南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美女。

    最早的是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李白《西施》)“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

    (施肩吾《越溪怀古》)流水依旧,而玉颜已逝,令人感叹不已。另外,历史上的江南美女还有项羽的宠妃虞姬、周瑜之妻小乔、钱塘娼女苏小小、金陵莫愁等。

    唐代产生了大量描写江南美女的诗篇,唐诗中吟咏美人的诗层出不穷。王琚有《美女篇》,岑参有《醉戏窦子美人》,孟浩然有《美人分香》,李白有《陌上赠美人》、《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代美人愁镜二首》,张渭有《赠赵使君美人》,杜甫有《佳人》,张籍有《美人宫琪》,顾况有《代佳人赠别》,武元衡有《赠佳人》,李贺有《美人梳头歌》,陆龟蒙有《美人》等,把美人的仪态和情趣从内到外写了一遍。

    唐代诗人对江南美女的形容,有佳丽、吴娃、吴姬、越艳等。江南美女有着娇好的姿容体态。

    她们有着洁白的肌肤,这一点似乎成为江南美女与其他地方女子的显著区别。李白描写江南女子白皙清秀的诗歌就很多。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一)“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二)“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李白《浣纱石上女》)把吴女之白作为整个诗歌的主题。

    江南气候宜人,山水秀美,自然会造就美女的白皙肌肤。正如杜牧“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杜牧《杜秋娘词》)所吟咏的一样。加上采莲女多赤足在水上劳动,其素足也就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壮游》)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江南女性容颜之美并无身份之分,既可以是贫寒浣纱女,有“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洛阳女儿行》)的不平;也可以是歌妓,有“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的沉醉。

    她们的体态窈窕多姿,“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她们有的丰满可人,“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王勃《采莲归》)。

    将江南美女与鲜花相类比由来已久,梁代昭明太子就曾有“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锦带书十二月启》)诗人常常以鲜花来形容赞美她们,“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惊叹“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儿女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

    (孙光宪《河传》)写江南美女人面与鲜花相映衬,别有一番情趣与意境。江南美女还有着丰富的性情和才艺。

    从总体上看,江南女性的性情开朗活泼,健康乐观。她们有的娇羞,“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有的大胆,“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李白《越女词五首》)有的天真烂漫,“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

    (孙光宪《八拍蛮》)有的机灵活泼,“吴娃足情言语黠,越客有酒巾冠斜。”(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有的深情款款,“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舞阑干。”

    (羊士愕《郡中即事三首》)有的热情欢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当垆卖酒热情待客,如春风扑面。

    “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御》)卷帘嘲戏,泼辣俏丽,毫无拘束。

    江南社会普遍流行乐歌舞蹈,杜牧到湖州后,描写江南秋收后人们庆祝丰收的情景时说,“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管因题长句四韵》)就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写照。

    唐诗中对江南佳丽擅长歌舞的描写,与其美丽多情一样,几乎成为她们的专利。“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

    (常建《吴故宫》)“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李白《对酒》)“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鲍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都对她们的娇美歌喉赞美有加。

    同时她们还擅长音乐与舞蹈。“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李白《九日登山》)“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白居易《忆江南词》)当这种优美的歌声与具体场景结合起来时,便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楚客秋思著黄叶,吴姬夜歌停碧云。

    声尽灯前各流泪,水天凉冷雁离群。”(鲍溶《吴中夜别》)秋日送别本已惆怅不已,吴女的歌声更增添了无限愁绪。

    江南佳丽在唐代诗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赞美她们的娇媚灵秀,也敬佩她们的出众才艺。如张籍《酬朱庆馀》所云“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中虽然是用比兴手法赞扬江南举子朱庆馀,但其中仍然可以透露出唐代诗人心目中江南美女的份量。所以唐代诗人在江南游历,并不乏对。

    5.求助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 故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昭陵的石马有一些传说。相传这对白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都是大宗生前十分喜爱的两匹坐骑。虽然太宗身材魁武,但骑大白每天可行军一百里,骑小白每天能走五十里。崇德六年.辽西松山、杏山大战时,皇太极就是骑这两匹马从盛京疾驰至前线亲自督战,使此战大破明军十三万,取得了重大胜利。再是,大凌河之战,太宗迫使明朝骁将祖大寿降清。这场战争大白、小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表彰它们的功绩,太宗驾崩之后,便将这两匹马的雕象立在陵前守陵。乾隆皇帝来盛京东巡祭扫特意来到石马前,抚今追昔,为石马吟诗作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弘历的即兴作《昭陵石马歌》曰:

    陵图石马拟翁仲,古即有之识与共。

    昭陵石马独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勋。

    一乘杏山战败明军十三万,

    再乘大凌河大寿降我军。

    其余破敌斫阵那可数,

    莫不安吉供御物我物。

    遂成宏业建大清,绳天裕后无锡瑕。

    宋至王孙金侍诏,图唐六马皆曲肖。

    这首诗大意是说,陵墓立石象生这是古代就有的制度。但是昭陵的石马非同一般石象生可比,它是大宗的两匹御马雕像,此马曾经立过许多战功,为大清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唐太宗的昭陵雕刻他生前六马.史称“唐昭陵六骏”,这两匹白马就是仿照唐昭陵的规制雕刻的。由于乾隆皇帝每次祭扫昭陵都要恭瞻这两匹白马,于是成为东巡的一项固定制度,其他皇帝到昭陵来也都步其后尘,为大白、小白写诗赞颂,如,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东巡时都写过同样形式的《昭陵石马歌》。除此之外,昭陵石马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这一种传说说,这两匹马不叫大白、小白,旦浮测簧爻毫诧桐超昆而是叫“大清”、“二清”。相传有一次,太宗被明朝大将李成梁活捉,在押送太宗去辽阳的途中,太宗依靠大清马和二清马的奋力营救而逃脱,为感念这两匹马的救驾之恩,崇德元年定国号称帝,太宗选择了“大清”二字为国号等等。

    写的不详细,多多包涵,谢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