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背诵古诗词的素材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运用到作文素材上(人教版)

    非要用高中的古诗文么?不能用课外的?我也是高三考生,这里可以帮你介绍一些我喜欢的。

    1,这个很常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以运用(善用人才,善假于物,欣赏)等话题。

    2,这个一般人没见过。这是一封明代女作家妈妈——郑淑云写给儿子的信:

    “阅儿信,谓一生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着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的一生时常会遇到三种困顿,孩子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是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二是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信赖的朋友;三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着。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孩子你要多读书以自励,不要放纵自己。

    话题:母爱,理性,爱,感恩等。

    不知道楼主喜欢不?

    二、谁有古诗分类背诵的资料

    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鸟草等诗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

    (《汉乐府&S226;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S226;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4。

    三、适合六年级诗朗诵的诗

    就选比较经典的吧 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也不错 找了一篇不出名的 貌似也不错 《青春万岁》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四、议论文古诗素材

    例一

    第一段

    开篇点题,最好引用一下名句

    第二三段个举一例,可以是牛顿被苹果砸那个,蒸汽机发明也行

    第四段

    从自身出发,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主题

    PS:如果是在初中的,这样写基本就行了,高中的话就有点简单,至少例子得换一换

    例二(高中0用辩证的思路一般老师会比较喜欢

    第一段同上(思考重要)

    第二段同上(素材得换一换)

    第三段笔锋一转(不能只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段思而不学的害处(行动的好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五段辩证,适度的原则,据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联系自身,总结

    PS:我已经多年不写作文,荒废殆尽,实在想不出来好的素材,学了这么多年你肯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背诵(就是必备的那些)看那里有没有能用的

    五、一至六年级需要背诵的古诗与复习资料 明天考试了,急啊

    我上初一了 其实六下主要是考六年级的 祝你顺利 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 风 【唐】李 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鹿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静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绝句 【唐】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寻隐者不遇 【唐】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9.塞下曲(之一) 【唐】卢 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0.塞下曲(之二) 【唐】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之三)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塞下曲(之四) 【唐】卢 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1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4.悯农(之一) 【唐】李 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悯农(之二) 【唐】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6.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9.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1.送别 【唐】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2.相思 【唐】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3.杂诗 【唐】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4.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6.八阵图 【唐】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7.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8.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9.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30.终南望余雪 【唐】祖 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31.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2.渡汉江 【唐】宋之问(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3.规雁 【唐】杜 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34.绝句 【唐】杜 甫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乌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35.绝句 【唐】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6.独坐敬亭山 【唐】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7.鸟鸣涧 【唐】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8.秋浦歌 【唐】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40.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唐】孟浩然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41.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42.答武陵太守 【唐】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43.咏史 【唐】高 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44.绝句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5.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6.残菊 【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47.云安九日 【唐】杜 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48.偶作 【清】袁 枚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49.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0.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1.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2.梅花 【元】王 冕 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 静夜月华明,开门满山雪。

    53.古朗月行 【唐】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54.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六、八年下课外古诗背诵的资料(5首)

    赠从弟①【汉】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

    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风声。 ④罹:遭受。

    凝寒:严寒。【品评】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

    七、适合朗诵的“古诗文”有哪些

    银汉无声转玉盘。

    举头望明月。渐上远烟浮草际,明月明年何处看。

    今年八月十五夜;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南都从事莫羞贫,飞萤卷帘入,起向长桥见月圆.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4、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古诗: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繁光远缀天? 我欲乘风归去,湓浦沙头水馆前,忽依高阁堕檐前,今夜清光似往年。--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妖蟆休向眼前生,鼓声劈浪鸣千雷,怕天放,秋澄万景清。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玉蟾清冷桂花孤; 使君出时皆有准,不知秋思落谁家。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使君未出郡斋外。人道是清光更多。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昨风一吹无人会,寂无声,对月题诗有几人,作此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斫去桂婆娑,此事古难全,后船失势空挥挠,两龙跃出浮水来。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光彩露沾湿,夜来枨触客愁多。 台湾民谣; 鼓声渐急标将近,欢饮达旦。

    大醉。--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

    七 律,吹度玉门关,行歌尽落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天涯共此时。--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疑是地上霜; 鼓声三下红旗开。

    惊鹊栖未定。今夜月明人尽望,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星桥铁锁开; 堪笑楚江空渺渺,归来呼酒更重看,却疑账主怕灵符,两龙望标目如瞬。 《煎熬》 夜深沉。

    此生此夜不长好,马前已被红旗引,苍茫云海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3、描写端午的古诗词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冷露无声湿桂花; 棹影斡波飞万剑。

    长风几万里。 门外高悬黄纸帖,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 乘风好去,咽咽寒螀鸣露草。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万古传闻为屈原。天上若无修月户!起舞弄清影。

    情人怨遥夜,江上早闻齐和声。--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云间仙籁寂无声,铁关金锁彻夜开,低头思故乡,今夜清光似往年。

    堂前月色愈清好?--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月是故乡明,异国夜惊潮,何似在人间,人情未必看承别。未必素娥无怅恨,湓浦沙头水馆前,更买雄黄酒一壶。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不能洗得直臣冤;故乡秋忆月。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西北望乡何处是,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银汉无声转玉盘: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来映九枝前,竿头彩挂虹霓晕,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曲江池畔杏园边; 坡上人呼霹雳惊:被白发欺人奈何?把酒问青天。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明月高挂天正中,千金念弊貂; 两岸罗衣扑鼻香,东南见月几回圆,杨花绕江啼晓鹰,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竟夕起相思; 前船抢水已得标。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

    --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此夕羁人独向隅。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八、高中必背古诗文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

    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

    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

    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

    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

    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

    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