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友不遇诗词

一、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详解如下
二、关于不遇的诗句
·访金陵王闲叟不遇留别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 ·访诸葛练师不遇 ·九日 ·次韵费司法 ·次韵海棠 ·游园不遇主人题壁 ·墨梅 ·题苗经历耕野 ·题苗经历耕野 ·秋日古兰花十首 ·复如严陵就省先墓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二首 ·丘知府挽诗 ·虎跑泉 ·风水僧善用期之不遇 ·虎跑泉 ·朱行父留度岁 ·和高常簿暮春 ·湖南见直帅 ·同杨心卿过孤山访静传不遇自游 ·挽吴郎中 ·咏快活三首 ·探梅不遇登祈雨峰 ·再经太平观访沈道士不遇二首 ·再经太平观访沈道士不遇二首 ·赠关彦长 ·咏史上·董仲舒三首 ·孟子·不遇鲁侯 ·访陈彦太不遇 ·谢建阳宰刘潜夫寄酒 ·诗客有叹不遇者作诗人傲以慰之 ·访杨湖阴不遇因题其门 ·秋晚 ·览古 ·次韵程愿以十诗见示篇中多及故 ·次韵程愿以十诗见示篇中多及故 ·呈何县丞 ·陈严二君频送蜡梅因以成咏 ·春行南山访友不遇·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 ·访郭圆机机宜不遇 ·景修二十岁褒为乡举之首晚乃尉 ·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 ·访人不遇 ·买剑·胡长文给事挽诗 ·偈颂一百零四首 ·偈颂一百零二首 ·徐教下第归 ·观洛城花呈尧夫先生 ·颂古三十一首 ·达磨赞二首 ·寄刘伯声 ·感遇二十五首 ·归马二首 ·冬怀三首 ·步下四望亭至东坡柳径访邠老不 ·休歇歌 ·颂古四十八首 ·访友不遇题 ·颂古九首·云门放洞山三顿棒二 ·颂古九首·云门放洞山三顿棒二 ·闻兄衟窜作诗寄之 ·偈六十九首 ·颂古三十一首 ·赋梅三篇 ·观八阵图说 ·访田公不遇 ·观八阵图说 ·寄和长安张强二机宜 ·学魏文帝诗 ·逍遥峰访李觏不遇 ·际从子伯恭不遇 ·孙莘老挽词四首 ·雷阳书事 ·霅上访道人不遇 ·和王晋卿题李伯时画马 ·徽宗斋会 ·听轩辕先生琴 ·访自牧上人不遇 ·庐山寻灵纪不遇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酬卢仝见访不遇题壁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 ·奉酬陆使君见过,各赋院中一物 ·答崔都水 ·答裴处士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访陆处士羽(一作访陆羽处士不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明月湾寻贺九不遇 ·嵩山寻冯炼师不遇 ·怆故人旧居 ·访赵炼师不遇 ·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
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全诗意思
插入地图 地图插入成功 青衣天仙 一级 0 | 我的知道 | 消息(1) | 空间 | 应用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文档分享 应用 礼物 投票 转贴 更多应用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全诗意思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2 天 21 小时 提问者: 1050665480 - 一级 我来回答: 第1步:输入你的答案 您还可以输入9910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请您输入回答内容 已插入地图 删除地图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第2步:点击提交回答 回答 共 14 条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
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不遇",就是没有见到的意思。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打开诗章,我们立即被那优美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住了,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是一幅山乡早行图。
原来,青年诗人李白很早就启程赶路了,这时,大地还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诗人迈着轻捷的步子,走着,走着,不觉天已渐渐大亮了,只见路边桃花那红扑扑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明净清亮的露珠,在灿烂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浓艳,逗人喜爱。一个多么美妙的山乡之晨啊--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是写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
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目中所见。
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诗人左右一瞧,原来,一路走来,有桃花夹道相送。
这里,诗人在明写悦目赏心的视觉所见的同时,应该说,还暗写了馨入肺腑的嗅觉所闻;因为既然路旁桃花盛开,想必沿途一定芳香扑鼻、花气袭人了。 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出发的时间是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访友的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诗人与道士之间友情的深厚,自然地表明了此刻趱程赶路心情的愉快。
如此早行,固然可能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的原因吧。 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
然而当他走进山里、快到道士住处的时候,面前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景象:"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现,欢蹦乱跳,追逐嬉戏;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这两句就其相互关系看,属因果句。"时见鹿"是果,"不闻钟"是因;正因为"不闻钟",所以才"时见鹿"。
诗人先用视觉交代结果,后以听觉追述原因,把这两句先后倒置,不仅是为了照顾韵律,而且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白天察知环境一般都是目在耳前的规律。 虽然这两句所写的景物不同--一句是说树林深处时有麋鹿出现,一句是说中午时分不闻钟声传来--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尽管"树深时见鹿"尚属猜测,"溪午不闻钟"已经坐实。
我们知道,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因此远处"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了。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道士可能不在家的疑虑了,然而这毕竟是估计。
诗人心里嘀咕着继续前行,随着道士住处的越来越近,疑虑终于被证实了。他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
需要指出的是,"树深时见鹿"一句,除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家而外,还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为人的高雅--因为,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从而反映了诗人对道友的敬重。 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
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酷爱自然的诗人,这时似乎忘却了急欲见友的心情,兴味浓烈地察看起道士住处的环境来了:"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的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这里,诗人写"野竹"竟能"分青霭",不是说竹子长得其高无比,而是说它生长的地方很高;由此可见道士居处地势的耸拔,因而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野竹分青霭",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
四、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歌主旨是什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寻访
戴天山的, 看见道士所居是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道士居处地势的耸拔,因而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野竹分青霭",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飞泉挂碧峰",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道士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自然说明他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这样谱写入诗,也正说明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两人情趣如此相投,可见他们审美观的一致。诗人运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了衬托访友不遇情绪的惆怅,首先尽情渲染出发访友兴致的高昂;正因为有早行欢畅情绪的遥相对照,所以格外显出候友不归的感情沮丧。然而由扬而抑,感情又不是直线下降,这中间不仅有转折和过渡,歌颂了祖国山河优美,和他对友人高雅气质的赞叹。诗篇波澜曲折,十分引人入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